首頁美食 > 正文

天津故事:牆子河

2021-12-19由 麗姐看天下 發表于 美食

橫貫天津、偏東偏西的最寬馬路,是寬闊平坦的南京路,文革時期叫勝利路。它自西從南營門開始,蜿蜒向東橫跨和平區直到河西區才與解放路相交叉,最後通到海河邊兒。但是誰能想到,它就在當年的天津防禦工事濠牆上修築起來的。現在提起牆子河有人還可能知道,可是要提到了牆子就不知在何處了。其實當年修牆子和挖牆子河是一碼事,用挖河的土築起牆子。

天津的牆子是1859年為了防禦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進犯天津而修建的。這一年,清廷統兵大臣僧格林沁僱民夫和兵丁圍繞著當年的天津舊城環。南北面離城近些約三四里,東西面離城遠些約五六里,建築濠牆,深溝高壘,周圍共36里長,高壘便成為天津的外城,人們稱作牆子。當時外國人也稱牆子為“僧格林沁之牆”。深溝便是牆子河,為了與外界溝通,又建了11個營門。牆子雖然今天已經蕩然無存,但是北營門、西營門和小營門等街道名稱還一直儲存到今天。當時因僧格林沁看到天津除城池以外並無防禦設施,所以修了濠牆。後來捻軍襲津果然起到賴以安躲的作用。但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了天津城,這條36里長的牆子也漸漸夷為平地了,只留下臭氣熏天的牆子河的河溝子成為天津市一害。

再說牆子河除了當時築土牆時深溝高壘出現的36里長的圍牆以外,僧格林沁還把清朝初年在城西北、西南的幾處舊時屯田所開的一部分溝渠與城牆的牆子河接通,也稱為牆子河。其中牆子河中圍著牆子的那一段是由南運河岸邊的三元村開始,蜿蜒向南到了今日長江道,又折向東南,到了河西區,穿過解放南路流入海河。所謂的這個牆子河主河道就是當年由築牆子取的土挖成的壕溝,上引南運河的清流,下游注入海河。

民國初年的牆子河上經常有來往的垛船。來往的船隻運載著稻草、磚瓦、灰沙、石料等。風天揚帆,逆水拉縴。縴夫的身子幾乎貼著堤岸,繃緊纖繩“嗨呦、嗨呦”,喊著號子,一步一步深深的腳印。隨著水上運輸的發展,沿岸賣吃食的攤點比比皆是,到了傍晚更是熱鬧非常。伴著伙食湯、麵湯、大饅頭的吆喝聲,蒸鍋裡“吱吱”的冒著熱氣。馬燈、氣燈搖曳著片片燈光,船工們有的蹲在長木凳上“嘖嘖”地喝著熱湯;有的圍在爐灶旁,手託著熱騰騰的包子,邊吃邊和掌櫃的比劃著聊天。

那時牆子河上橋很多,東起海河,西至海光寺,大小有幾十座。所謂大橋都是單孔拱形水泥橋,小橋即木板橋,只走行人和腳踏車。人們大都用舊戶稱呼它們,如張莊大橋、孟莊大橋等。

後來由於南運河和海河水位的變化,牆子河實際成了一灣死水,變成了水色墨黑、蚊蠅滋生、雜草叢生的一條大臭溝。解放前南營門以西的牆子河兩側荒冢累累,衰草離離;南營門以東牆子河流經日租界、法租界和英租界,牆子河兩岸的洋房、別墅成了帝國主義分子、買辦、洋奴以及王公大臣、遺老遺少的安樂窩。

後來牆子河成為天津東西交通的主幹線————南京路。馬路的兩側一座座高樓大廈相繼拔地而起。至於牆子和牆子河的名稱已然消失無存了。

天津故事:牆子河

天津故事:牆子河

天津故事:牆子河

天津故事:牆子河

天津故事:牆子河

天津故事:牆子河

天津故事:牆子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