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 正文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2021-12-16由 後宮軼史博覽 發表于 娛樂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四世三公基,安不復漢業

中國歷史一直遵循的是成王敗寇之原則,這也無可厚非,成功了,那是讚譽滿滿,即使是犯人倫之大忌的李世民,屠戮功臣的朱元璋都是大大地好皇帝,沒辦法,成功者嘛,歷史選擇了你;而那些失敗者就悲催多了,犄角旮旯地找不是,實在找不到就從道德的高度進行譴責,反正是會找出一堆你之所以失敗的必然因素。

袁紹正是這一類人中的典型,一直是正面人物,怎麼就一個官渡之戰,立馬被打上一堆的狂妄不羈,猜忌賢能,志大才疏等詞,即刻被邊緣化,成了美化曹操的一個陪襯了。對此我們也不能說什麼,本來史書就有教科書之功能,既然你失敗了,不找個原因來說明你為何失敗,說不過去嘛。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即今天河南省口市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曾指揮誅殺宦官,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不久病逝。

袁紹身上有個著名的標籤,那就是所謂“四世三公”即他家四代都在朝廷任“三公”之職,他是司空袁逢之子,那可是一等一的高官,門生故吏遍天下,這也是後世對他側目的原因之一,高幹子弟嘛,靠著家庭背景上位,有啥值得驕傲的,是吧。

其實,如果深究起來,事實還真並非如此簡單,他是袁逢之子不假,但卻是庶子,也就是小老婆生的,更俗一點的來說,叫“丫頭養的”,北京話中罵人即有這“丫的丫的”,指得就是如袁紹這樣的出身。

這還沒完,袁紹出身還並不這般地簡單,這庶出只是官方所稱,但如果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會發現,說他是庶出還真另有隱情,他說:“魏書雲,紹,逢之庶子,出後伯父成。如此記所言,則似實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禮無其文,況於所後而可以行之!二書未詳孰是。”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從這可以看出,袁紹雖然是袁逢庶子,但卻是生於伯父袁成之家,袁成無子,自然就把袁紹當作自己的兒子看待,這也就是史上所說的“過繼”給了他。

好奇怪,袁紹是生於伯父袁成家,或者叫養父家,那麼他母親肯定同袁成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只能這樣推論,袁紹的父親也許是袁逢,而母親可能是伯父袁成家中的丫頭或家傭,或者是歌姬,袁紹是袁逢一時興起的“野合”結晶。

所以,袁紹的出身就不是庶出,而應該叫“私生子”,難怪那正宗嫡子袁術看不起袁紹,經常揭袁紹的老底,當大家都去追捧袁紹時,袁術大怒說:“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

出身並不重要,但在中國古代卻是硬傷,可這袁紹還真是爭氣,他雖然同曹操等一幫小兄弟是當時京城惡少,但卻憑自己的真本事,打下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下,對此,你要說那“四世三公”的名聲給他帶來了多大的好處也很是難說,不能說沒有,但絕對不是唯一。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要說沾光,那也有限,在他不到二十歲時被舉薦為濮陽縣長,袁紹生得英俊威武,有清正能幹的名聲,但運氣也實在太差,父喪母亡,接連六年都在守孝,加上朝廷宦官弄權,他乾脆就拒絕朝廷辟召,在家隱居了起來。

及至外戚何進當了大將軍,看重他的才能召他入仕,他才出山為朝廷效力,這一時期他的所為在《三國演義》中有生動地描寫,就不用俺再贅言了。

經董卓之亂後,他被推為反董聯軍盟主,董卓滅亡後,他東征西戰,佔據了青幽並冀四州,可以說是佔據了北方大部地區,可以說,袁紹是第一個由士大夫轉為地方軍閥的第一人。

對袁紹的評價史上多多,最被人記得的當屬他的發小,盟友和死敵的曹操對他的評價了,也是後人作為對其評價的準繩,這就是當年曹操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所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三國演義》雖是小說,但這段話卻並非空穴來風,是有史書作支撐的,只是羅貫中將其歸納整理了一番。原話為:“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曹操說這話就有點虧心了,何為“色厲膽薄”,袁紹的四州之地可不是誰讓給他的,靠的是人格魅力和處事果斷,賞罰分明,將士用命,才將其控制之地不斷地擴大,他面對董卓廢帝之議,敢橫刀相向;他面對公孫瓚白馬義從的衝殺,果敢地用強弩射退,要知道,這白馬義從是趙雲所屬的部隊,這何來“色厲膽薄”之說。

何為“好謀無斷”,只有在決策正確的前提下,才能步步為營,數戰而平群雄,以至最後統一了北方,如果沒有準確地判斷,沒有果敢的決心,何能取得如此驕人戰績,史書說他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這何來“好謀無斷”之語。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至於“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想那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之時,誰人不是如此行事,你曹大人幹得還少嗎,大事當然不惜身,就是見一美貌女人這等在那個時候的小事,曹操也是也是不惜身的,不然何來宛城之變,典韋何以亡身,也就是說,那個時代之人,是大事小事都不惜身;大利小利皆忘乎命,這是通病。

袁紹一生的分水嶺實際上就是官渡之戰, 在此之前似乎說不出袁紹有什麼不是來,對這官渡之戰,後世推理、論證多多,大致結論就是,雖然有偶然因素,但失敗是必然的,至於道理嘛,沒別的,曹操是一世之梟雄,袁紹嘛,沒肚量的小人而已,勝敗在戰前就決定了。

這官渡之戰細想起來也著實有些蹊蹺,可以設想一連串的如果,可以例舉一連串的假設,怎麼說袁紹都不應該敗,因為他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似乎就因為跑了個許攸,燒了個烏巢,然後就一敗塗地了。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過程及原因就不細分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戰圖,都有自己設計的官渡,我只是覺得燒了個烏巢不至於就崩盤,無非就是沒了糧草嘛,堅持個幾天,大後方又運來就是,真正斷糧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紹,這個無論在正史還是小說中都有很詳細的描述,反正,這袁紹敗得是有點匪夷所思。

但我也不同意後人站在道德地高度來對袁紹進行撻伐,似乎他除了長得帥氣,好做點表面文章,行文人雅士之風外,其它就一無是處了;他那四州之地也是由他官二代的聲名,源於宗族遺產,如同衝話費免費贈送的保溫杯,白來的一般,卻忽略了他本身出色的才能。

官渡之戰並不是大家想象地那麼簡單,袁紹的失敗也是由一連串的偶然,最後導致了必然,烏巢是同許攸關聯的偶然,只是後來張郃等大將的反叛,才導致了此次戰役的失敗,這些偶然現在看來,很有點中途島海戰日本失敗的意味。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從《三國演義》來看,官渡之戰後袁紹僅率八百騎逃回,從此便退出了軍閥征戰的舞臺,其實並非如此,官渡之戰後,袁紹勢力並沒有四分五裂,仍然堅守四州之地,實力仍在,曹操未能佔據袁紹地盤。

官渡之戰並不是袁紹失敗的根本原因,如果假以時日整兵再戰,天下屬誰尚未可誰,不幸的是袁紹生病,兩年後去世。他的兒子們內訌,才被曹操趁機逐一剿滅,至此袁紹才徹底謝幕。

袁氏子弟內訌在《三國演義》中是被一筆帶過,但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將袁紹趕走而已,並沒能佔據袁氏的一寸土地,而曹操對袁氏內訌的北伐打得也很是艱苦,用了整整五年時間方才終結,可見袁紹勢力之強大;而正是這五年,孫權鞏固了江東,劉備有了諸葛亮,於是也有了後來的赤壁。

後世對袁紹很不恥,將袁紹之敗歸結於道德水準,智慧水平等不著邊際的理由,將一大堆的不是弄在他頭上,而《三國演義》也推波助瀾,花了大量篇幅來敘述袁紹的刻薄寡恩,使得袁紹形象很是不堪,成了一個完全被邊緣化的陪襯人物。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不過,說袁紹患得患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俗話說,成大事者不糾結,似乎袁紹缺乏這一素質,觀那曹操、孫權或劉備一眾人物,都屬心懷大志,欲一統天下之人,而袁紹這方面要弱很多,他的著眼點要短視得多,他更象一個普通人,以普通人的思維來對待這群雄爭霸的亂世,所以也可以說,這也是他之所以失敗的必然。

最典型的例子是對待漢獻帝的問題上,他的謀士沮授最先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被袁紹拒絕;而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意境上就高出了許多,也對大家稱袁紹只能叫個“主公”,而對曹操則叫“丞相”,是代表朝廷的,這也是如荀彧一類仕漢非仕曹之人的向心力所在,也是當曹操下荊州,下東吳時,那麼多士大夫欲降的原因,因為,他們降的是朝廷,儘管心知肚明降的是曹操。

“奉”也好“挾”也好,其實最有可能實施的正是袁紹,他是離當年漢獻帝逃離長安迴歸洛陽時最近的,而袁紹只是派人送了點東西表示了一下,後來還是被曹操佔了先機,袁紹以後被曹操今天一個聖旨,明天一封詔書地捉弄,肯定是腸子都悔青了。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從這點來看,也充分暴露了袁紹的短視,但其中他自有不為人道的苦水,也就是說,他就是想將獻帝接來怕也是不能,這其中的過節也不是當時的袁紹能想得到的。

誰當皇帝其實對袁紹都無所謂,只要不是董卓擁立的就行,這是當時他組織反董聯盟的所想的,所以,當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之時,袁紹是堅決反對的;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袁紹說漢獻帝血脈來歷不清,拒不承認獻帝之正統身份。

袁紹的這一說法,也使得董卓起了殺漢少帝之心,反正漢靈帝就這兩個兒子,就剩下這獻帝了,你袁紹想不承認也不行,所以,漢少帝之死兇手雖然是董卓,但起因卻是緣自於這袁紹。

接下來的袁紹不僅堅決不承認漢獻帝合法之地位,還張羅著另立皇室宗親為帝,這時候如果再將漢獻帝接來輔佐,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所以,這是袁紹不能行“挾天子以命諸侯”的根本原因。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為了對抗曹操,他還殺了以漢獻帝的朝廷名義前來撫慰的使團,這樑子可算是結大了,不但將自己放置於整個名義上的正統漢室的對立面,而且也將自己同整個士大夫階層徹底地剝離,成為一個地道之軍閥,因為,士大夫是要忠君的,至少當時有個名義上的君。

上面說了這麼多,實際上想表述的是官渡之戰袁紹失敗深層次的原因,也可以說是失敗因素中的必然,但這個必然沒有如許攸這樣的不可控變數的偶然,也許是達不到必敗的程度,這樣說雖然很矛盾,但我覺得,應該是解釋官渡之所以敗的根本原因。

至於當時那些在官渡之戰時給袁紹寫巴結信的人,糾結的是袁紹的勢,一旦烏巢被襲,就如同碰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一樣,整個戰況急轉直下而不可收拾了,於是這官渡之戰就結束了,袁紹也悲催了。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其實曹操也有赤壁之辱,劉備也有夷陵之恥,孫權不也被張遼打得滿地找牙,但他們卻都沒有被後世所墨,怎麼一個袁紹一個官渡就被後人黑成那個失形之狀了,不懂!

“是非成敗轉頭空”,袁紹,一個原本東漢末年曆史舞臺上的主角,卻因一個官渡之戰而淪為配角,並在史書中被嚴重地被邊緣化,用以烘托曹操的“光輝形象”,實在是可惜了。

歷史就是這樣的無情,官渡之戰後袁紹死了,如果赤壁之戰後曹操也不幸了呢,是不是歷史上又會多出一個袁紹第二,他一樣地也會被後世所黑,被後人所笑,是吧。

袁紹: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三國梟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