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30歲+的我和3歲的兒子,因為要不要洗澡差點打起來……

2021-04-27由 神奇麻麻在哪裡 發表于 母嬰

30歲+的我和3歲的兒子,因為要不要洗澡差點打起來……

Cindy說:

前兩天和土根之間發生了一次大戰。這是土根第一次一個人睡去,沒和我說話。

那天土根吃完晚飯和小朋友玩回來,滿頭大汗,我讓他快去洗澡,他拒絕。我故意等了他一會兒,讓他玩了一會玩具安靜下來,再提議他去洗澡,可他說手上剛剛摔了一跤,有點疼,今天不想洗澡了。

我看了看他手上的傷口,男人真的會“小題大做”,就一點紅紅的印子,感覺手都殘了。我跟土根說,

沒關係,就一點紅,洗澡的時候媽媽會小心的。

土根還是不答應。

我聞了聞他的頭,真是臭氣熏天,我跟他說,你今天必須洗澡啊,看你臭成啥樣兒了!我只能和他苦口婆心,

“你把手伸著,我保證不讓你的手碰到水!”

土根不理我。

看著身上還在滋滋冒煙又不肯洗澡的土根,我有點無奈,時間一點點過去,眼看都快超過睡覺時間了,我給了他兩個選擇,

要麼我幫他脫衣服,要麼他自己脫。

看他還是沒有反應,我直接去脫他的衣服,他抵抗了半天還是被我脫了,我把他抱到浴缸,他拼死要爬出來,悲傷地嚎啕大哭……

我按住他,直接打開了淋浴,就像對待一個野蠻的小動物,還忍不住抱怨他,

這麼一點傷口,至於嗎!

土根哭得更悽慘了,還在嘗試從浴缸裡爬出來,直到我拿著的噴頭一不小心淋溼了我自己……

這狼狽的場面讓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太過粗魯了,我和他一樣“不講道理”,造成了這極不愉快的場面。

30歲+的我和3歲的兒子,因為要不要洗澡差點打起來……

1

親子關係裡,最怕的是“零和關係”

我承認在這件事裡,我失掉了耐心,甚至最後有點失控,心裡想的是,我必須快點解決掉這個問題,不然他沒法睡覺;另一方面,是我暫時沒能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去“誘騙”他洗澡,最後只能訴諸“武力”——強迫他服從我的要求。

從某種程度上說,還帶著心裡的一些不甘和憤怒:我明明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就不聽呢!

我希望在這場洗澡大戰中我能勝出,證明我是對的——你看,這個傷口一點也不會痛!

30歲+的我和3歲的兒子,因為要不要洗澡差點打起來……

當我冷靜下來的時候,我意識到我跌入了“零和關係”的坑。

這是美國育兒專家艾爾菲科恩給父母提出過的警醒,

千萬不要把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看作是一種“零和關係”

(即雙方博弈,一方得利必然意味著一方吃虧,一方得利多少另一方就吃虧多少,雙方得失相抵,總數為零,所以稱為“零和”)

因為孩子之於我們,並不是必須打敗的對手,“零和關係”只會讓親子關係陷入敵對。

而時常被父母“威脅打敗”的孩子,會因為缺乏“被愛”的感覺,缺失安全感,而變得越來越沉默或叛逆。

2

贏了戰鬥,傷了感情

土根的哭聲變得更憤怒而委屈,我只能草草幫他衝乾淨,結束了這場淋浴戰鬥。

我一邊把他抱出來,一邊安慰他,如果你今天沒有出那麼多汗,咱們就不用洗澡了;可是你那麼臭,不洗澡沒法睡覺啊!

土根並沒有停止哭泣,越哭越傷心,我用浴巾包住他,抱住他很久,還在抽泣。

我問他,是不是因為害怕手痛,所以不敢洗澡?

土根點點頭。

我說我把你弄痛了嗎?他又點點頭。

那真的是一個很小的傷口,我幾乎都看不到它。不過土根對於傷口和疼痛的敏感我之前也是見識過的,一方面源於孩子本身對受傷的恐懼;另一方面可能他真的很害怕痛吧。

事後我一直在思考再遇到這種情況我該怎麼做,

也許可以只洗頭,再擦個身體,用不著非得淋浴;也或者先把手包起來,再小心洗澡……

即便那個傷口看上去真的沒什麼,但那是我在用我的慣性思維推己及人,

孩子的害怕情緒是真實的,我們得尊重。

土根哭成個淚人,我覺得到後來是他感到他的感受被人忽視,這種委屈帶來的疼痛可能都超過那個傷口了吧。

30歲+的我和3歲的兒子,因為要不要洗澡差點打起來……

那晚我跟他說對不起,他都沒有再理我,以前發生一些小事,我也會道歉,我們很快就會和好。可那天直到睡覺,他都沒有粘著我講故事。那是第一次他一個人轉過身睡去。

3

父母愛的“抽離”

只會讓孩子感到害怕

養育孩子的過程裡其實經常會發生“零和關係”的衝突,最後都是兩敗俱傷。後臺經常會有媽媽說到類似的情況:

娃任性的時候就會想到李天一,就想著給她硬掰過來,每次都以娃哭得慘烈收場:

30歲+的我和3歲的兒子,因為要不要洗澡差點打起來……

娃反抗的時候我就用冷暴力把她推得遠遠的:

30歲+的我和3歲的兒子,因為要不要洗澡差點打起來……

甚至有媽媽一暴躁把孩子的手都扯脫臼了:

30歲+的我和3歲的兒子,因為要不要洗澡差點打起來……

雖然每個人訴諸憤怒的方式不同,但內裡逃不了兩點:

1.在親子關係裡,試圖成為贏的一方,以此控制孩子

2.面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無能為力,又怕太多的愛會成為溺愛

所以我們讓場面變得激烈起來,想著要“以牙還牙”,當我們勝利的時候也許還有一絲“幸災樂禍”,父母有再多的愛,也會在某一刻崩盤,產生這些“邪惡”的想法。

而孩子,是最能接收資訊的,也許在那一刻,

他們因為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以及個體沒有得到尊重的,而感到害怕和羞恥。

父母的“勝利”並不會讓孩子懂得規則和道理,只是一次無意義的親子關係的損耗。

30歲+的我和3歲的兒子,因為要不要洗澡差點打起來……

4

傾聽和遵循孩子的意見不會導致溺愛

愛,才會讓孩子有遵守的信心和意願

後來跟土根爸吐槽土根不肯洗澡的事,土根爸瞭解我一個人帶娃的辛苦,但他也說了一句十分中肯的話,

做父母,就意味著會有這些“艱難的時刻”,以及會有“某些不那麼輕易就能盡到的責任”。

“土根有時候會很敏感,也很倔強,你是知道的,你幹嘛和他對著來呢?你知道他特別怕痛,應該提前包紮好再洗,就是告訴他你在乎他的感受。”

這讓我想起去年暑假我們一家去北京,也遇到過土根一天下來不肯洗澡的情況,土根爸用了快1個小時才把土根“騙去洗澡”,那次不是因為土根受傷,而是因為他太累了。人有時候很奇怪,可能明明洗一下也就十分鐘,卻一定要硬槓,就是一個多小時……

土根爸最後想出來的辦法是“苦肉計”,他替陪了土根一天的玩具槍配了半天音:

我好累好髒啊,我想跟寶寶一起去洗澡啊!寶寶再不和我一起去洗澡我就要臭死啦!

土根心疼他的槍,最終乖乖帶著槍去洗澡了。

我很佩服土根爸儘量避免與娃產生“敵對關係”的耐心,最終母慈子孝,皆大歡喜,父母的這份工作實屬不易啊!

很早的時候就和大家分享過,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有時候我們怕自己對娃太過“ 溺愛”,而必須堅守某些原則;可事實是,

只有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才會有等量的信心和意願去遵守規則。

孩子出於對自己判斷力的信任而做出的行為,與出於被迫而做出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

30歲+的我和3歲的兒子,因為要不要洗澡差點打起來……

Cindy最後說:

懂得很多道理,但脾氣上來的時候還是會失去耐心,讓孩子按照我的意志去行事。我並不要求自己成為一個沒有脾氣的完美媽媽,那並不真實,但我習慣自省,至少

可以在下一次失去耐心的時候,多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二天早上,土根似乎已經把這件事忘了。我問土根,你手上還疼嗎?

土根看了看自己的手說,不疼了。

我說,媽媽昨天強迫你洗澡,跟你道歉。土根笑著說,沒關係。

我說你還生媽媽的氣嗎?土根搖搖頭。

我知道,孩子總是最容易原諒你的,哪怕你表現得暴躁又很不可愛。

當我們試圖控制孩子的時候,其實傳遞的資訊就是,

“你只有聽話,才能持續換得我對你的愛”。這似乎是父母居高臨下的一種特權。

而要讓孩子確信他們是無條件被愛的,這需要轉變我們自己的思維:

我們和孩子之間不是“對抗”,而是“並肩協作”!

這是對父母們的一個嚴格考驗。與大家共勉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