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不知道怎麼搞定孩子?一張錯誤目的表,讓你知道孩子心中在想什麼

2021-04-10由 魚媽向前衝 發表于 母嬰

昨天小魚喝過奶要直接上床睡覺,爸爸在後邊跟著說,來,刷過牙才能上床睡覺。

然後就開始了一場拉鋸戰,爸爸粗暴的把小魚抱到洗臉池前,而小魚則掙扎著要回屋,一場父女大戰即將上場……

小魚再次要爬上床,我說寶貝:“說好的喝過奶要刷牙,你要遵守我們的約定啊。”

事實是,她才不管喝奶前跟你做的約定,當時能喝到奶,就先答應刷牙。

現在,她喝奶的目的已經達成,讓她去做一件不喜歡的事情,更是難辦了。

不知道怎麼搞定孩子?一張錯誤目的表,讓你知道孩子心中在想什麼

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千萬不要做兩件事:

一、不要上升到道德高度。

“你這個孩子,怎麼說話不算話啊,剛才我們說好的,喝完奶就刷牙的,這樣以後媽媽還怎麼相信你啊?!”

二、不要威脅孩子。

“以後再不刷牙,就再也不給你喝奶了啊,媽媽最不喜歡說話不算話的孩子了。”

之所以不建議家長做這兩件事是因為,小孩子的道德行為是很不穩定的,經常與道德道德認識相脫節,所以常常導致“言行不一”的現象發生。

我們不能用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就孩子貼上“不道德”的標籤。

不知道怎麼搞定孩子?一張錯誤目的表,讓你知道孩子心中在想什麼

那怎麼辦?牙還是要刷的呀。

我冷靜了分析了一下,小魚現在帶給我的感受是什麼?是生氣,是被挑戰,有點被打敗。

作為家長,我們會有哪些本能的應對的迴應呢?

一、應戰

“小樣,我還收拾不了你了!你休想逃脫。”

也就是小魚爸爸採用的強迫的方式。

二、投降

“好吧,不刷就不刷吧。”

或許小魚哭鬧的厲害,我就是這種投降的媽媽了。

那孩子心中到底在想什麼?到底該如何正確應對?

接下來就是我超級推薦的一張兒童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表:

不知道怎麼搞定孩子?一張錯誤目的表,讓你知道孩子心中在想什麼

這張表的使用方式是:

根據父母的感受→找到孩子的目的→看孩子背後的信念和密碼資訊→正確的迴應。

根據我生氣、受威脅、受挑戰的感受,對應到小魚的目的是尋求權利!

那小魚行為背後的信念是什麼?

是“你強迫不了我”、“惟有當我主導、控制,或者證明沒人能管我時,我才有歸屬感。”

她的密碼資訊是:讓我幫忙,給我選擇。

我在腦海中迅速的對應一下,對於尋求權利的孩子該怎麼迴應?

1、承認我不能強迫孩子

沒有人在被強迫做事的時候,是心情愉悅的,是能夠把事情做好的。

2、既不開戰,也不投降,平靜下來,和善而堅定。

“喝過奶是必須要刷牙的,不然牙齒壞掉了,會非常的疼。”

3、提供有限的選擇

“你想用這個指套牙刷,還是電動的牙刷,還是小熊的那個牙刷?”

昨天,進行到讓她選擇自己刷牙,自己選牙刷的環節,這場戰爭就畫上句號了。

不知道怎麼搞定孩子?一張錯誤目的表,讓你知道孩子心中在想什麼

後來我又想了想,關於刷牙這件事,我還能怎麼做?

1。 日常慣例表

可以畫一張睡前流程圖,喝奶→刷牙→洗臉→洗屁屁→洗腳→換睡衣→繪本→關燈睡覺。

不識字的小朋友,還可以用圖畫的方式畫出來,小朋友也能知道什麼意思。

2。 鼓勵

鼓勵有四種方式,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描述式:“媽媽看到,你自己把牙齒刷的亮晶晶的,而且上邊下邊裡邊外邊都刷到了,好乾淨。”

致謝式:謝謝寶貝自己刷牙,你學會之後,以後媽媽就可以輕鬆很多了。

啟發式:哇,上邊一點食物殘渣都沒有了,你是怎麼做到的啊?

賦能式:媽媽相信你,以後刷的越來越熟練,牙齒上的小黑點,一定會越來越少的。

不知道怎麼搞定孩子?一張錯誤目的表,讓你知道孩子心中在想什麼

下一次,當你覺得孩子的行為不當時,不妨先對照這個表,看一看孩子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孩子心底的資訊是什麼,再採取合適的迴應。

剛開始使用表格的時候,即使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表格也可以給父母一個緩衝,避免衝突升級。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