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好的家教有10條原則,父母堅持4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2022-11-21由 育兒有方課堂 發表于 母嬰

好的家教有10條原則,父母堅持4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家庭教育十大原則”來自李希貴校長。

這十條原則,可以說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基礎。

家長不需要先把自己培養成教育專家,只要按照這些原則,遵循背後的教育邏輯,就可以培養出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

01

關於陪伴

第一條原則:陪伴在先,教育在後。

今天很多父母的生活常態,是時間往往安排得很滿,卻沒有留給孩子的專屬時間。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優秀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動當中,父母有意無意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很多父母,平時工作忙,和孩子在一起有時候忍不住就會啟動訓導模式,這其實是孩子最煩的。

事實上,只有在父母無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能產生歸屬感、安全感,坦露真實的自己。

這時候,教育不僅會自然發生,而且效果極其明顯。

比如,可以每天和孩子共進早餐、晚餐,和孩子玩一些家庭遊戲,或者在睡前進行15分鐘的親子共讀。

如果平時實在沒時間,也可以定期在週末、假期和孩子一起爬山、逛公園、參觀博物館。

是愛把父母和孩子聯絡在一起的,陪伴本身就能為彼此帶來深刻的滿足感。

親子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要比所有科學的教養方法更重要。

李希貴校長有一句著名的話,“教育學其實就是關係學”,在學校裡面,師生關係好了,教育不可能不好。

這個規律在家裡也一樣,陪伴的質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

好的家教有10條原則,父母堅持4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02

關於底線、規則

第二條原則:咬住底線,放大空間。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線。什麼是底線?就是必須遵守的紀律。比如,“放學後必須按時回家”。

當然,孩子每個年齡段需要設定不同的底線。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時候,和孩子商量、確定下一階段的底線要求,並且充分向孩子說明理由。

不見得聽孩子的,但是要跟孩子闡述清楚理由。而且,底線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但是,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線,就儘量不要再過多地對他做紀律方面的要求。

如果除了底線,你還是沒完沒了地對孩子說“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麼,就會膽小怕事、不敢擔當,更別提創新意識。

確定底線的同時,還要明確,如果孩子達不到底線,你會對他採取哪些懲戒措施。這裡的“懲戒措施”,指的是日常的一些小規矩和小代價。

比如“吃不完蔬菜就不能吃肉”,“完不成作業就不能玩玩具”,等等。

確定好這些底線,可以把內容寫下來甚至打印出來,一式兩份,一份貼在孩子的房間,一份貼在所有家庭成員都能看到的地方。

好的家教有10條原則,父母堅持4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第三條原則:少用權力,多用規則。

對於孩子,家長無疑是權威,擁有很大的權力。

但是,如果總是用權力來壓制孩子,你的確可能經常“贏了”孩子。

可孩子呢,卻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敗者。

頻繁失敗的話,孩子要麼會變得反叛,要麼容易變得盲從。

事實上,咱們做父母的,真正需要的,不是“贏”孩子,而是“贏得”孩子,讓孩子理解而且信任咱們。

所以,才要少用權力,多用規則。

規則,和第二條所講的底線不同。底線是強制性的,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

但是規則咱們不能單方面制定,必須和孩子協商產生。

跟底線類似的是,制定好的規則之外,父母也不能再隨意地、無休止地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了。

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父母要和善而堅定。

我們是要讓孩子懂得規則的道理,而不是逼著他遵守規則。

對於還沒有形成良好規則意識的孩子,不要一次確定過多規則,可以先易後難,逐步完善。

03

關於習慣

原則二、原則三守住了底線,建立了規則,現在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去培養孩子各方面素養。

首先從習慣開始,從小幫孩子養成好習慣,會讓父母在以後的教育過程中事半功倍。

關於習慣,李希貴校長總結了如下幾條原則。

好的家教有10條原則,父母堅持4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第四條原則:設計策略,培養習慣。

所有好習慣都不是天生的,而需要長期培養。

但是好習慣的培養沒有那麼容易,往往孩子一哭鬧、一撒嬌,父母的就心軟了、放棄了。

咱們要做的,就是設計策略,給孩子一個腳手架,讓他能比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習慣的臺階上。

比如,幾乎所有家長都想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那麼以後只要出門,咱們就一定要帶一個小書包,裡面裝上孩子最近最喜歡的書。

出門之後,至於看不看,不那麼重要。

讓孩子時時刻刻知道,即使出了門,我後面的小書包裡也是有一本最近喜愛的書的。

僅僅這樣一個暗示,其實就是一個腳手架。

按照這樣的自我認知和心理暗示,孩子就比較容易養成閱讀的習慣。

而不是父母天天在家裡逼孩子:“你要看書,必須看書!”

再如,你想培養孩子吃蔬菜的習慣,就不要把所有飯菜一起擺到飯桌上,要先把孩子必須吃但通常不喜歡吃的蔬菜端上飯桌,讓他在食慾較好的時候先吃完蔬菜。

又如,你想培養孩子按時睡覺的習慣,就要規定好家庭作息時間,可以把睡前15分鐘作為親子共讀時光,時間一到就開始共讀。共讀之後,孩子一般都會準點睡覺。

這就是“設計策略,培養習慣”,習慣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順著策略漸漸養成的。

好的家教有10條原則,父母堅持4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第五條原則:搭建階梯,化難為易。

培養習慣很重要,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急不得。比如,一兩歲的孩子剛開始學吃飯,用手抓可能是最得力的方式,但是飯桌上、衣服上,肯定會弄得一塌糊塗。

但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會輕鬆地學會怎麼樣使用筷子和勺子。

這不用急,到了年齡自然就會。

瞭解了這一點,當孩子剛開始搞得一塌糊塗的時候,就不要指責他。

家長自己不要怒火沖天,也不要代替孩子,他漸漸地會自己越做越好的。

孩子僅僅從吃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當中,就會感受到對自己能力的信心,這才是最寶貴的。

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搭建階梯,化難為易。

再如,想讓孩子整理房間,咱們最好給孩子一個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單,並教他操作方法。

有了這樣的抓手,孩子就知道該怎麼幹了。

這就是腳手架、階梯。

好的家教有10條原則,父母堅持4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第六條原則:隨時鼓勵,定期反思。

對於孩子,做家長的總是批評太多,表揚太少。我們看見孩子身上有什麼缺點總忍不住批評,希望他變得更好。

退一步想一想,事實上孩子的行為,好的行為通常情況佔85%以上,不好的只是15%左右。

當我們認為孩子沒有可以表揚的優點時,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有問題。

85%好的行為,我們為什麼往往看不見?

所以,父母得培養這樣的習慣:

隨時對孩子進行鼓勵。

當孩子透過你的鼓勵不斷意識到自己的優點時,這些好的行為就會固化成他的習慣,讓他閃閃發光。

那15%不好的行為怎麼辦?

咱們心裡得有個數,單純批評沒用,我們應該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

請注意,這兩個詞很重要:

反思和定期。

反思,是幫助孩子對一定時期內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歸因,找到改進的方法。

比如,上學遲到是因為賴床,賴床是由於前一天晚上拖延了上床時間,那麼按時間睡覺問題就解決了。

一起找原因,找改進的方法,這叫反思,而不是批評。

定期也很重要,不是每天說,看見就說,而是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一次,定期反思。

當然,李希貴校長反覆提醒,反思是針對行為本身,而不是對孩子本人。

每一次鼓勵或者反思,都要謹記對事不對人。

好的家教有10條原則,父母堅持4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04

關於學習

原則四、五、六講的是怎麼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習慣養好了,又該怎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呢?

李希貴校長也提出了幾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第七條原則:轉移目光,發現潛能。

咱們得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夠影響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是每個人的潛能可能會表現在不同的方面,僅此而已。

如果發現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顯的短板,父母要立刻轉移視線,去發現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賦;轉移視線不是放棄,而是幫孩子找到一條更開闊的道路。

數學不好的孩子,可能在人文或者藝術方面有優勢;不喜歡彈鋼琴的孩子,可能只是在鍵盤類技能方面沒有優勢,可以嘗試舞蹈、繪畫、合唱和其他的藝術門類。

如果不願意接受孩子天賦中的短板,非得盯著它不放,必然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造成孩子的對抗,不僅親子關係變得緊張,也會影響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的發展。

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激勵自己,並讓他發現自己的潛能。

好的家教有10條原則,父母堅持4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第八條原則:多幫少管,供給資源。

孩子之所以會犯錯,往往是因為他沒有資源做更有意義的事。

父母要做的,是在正確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預期的資源,讓他在這方面的發展跟同齡人相比形成明顯的優勢。

有了資源,孩子才會逐步形成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才會珍視自己的時間,熱愛生活,進而珍愛生命。

如果希望孩子愛運動,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簡易的體育器械,甚至做得徹底一點,把家裡的客廳變成乒乓球場地,能讓孩子運動,還能吸引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

如果希望孩子愛讀書,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去書店,也可以和孩子定期一起瀏覽圖書網站,商討購書計劃。父母買,孩子也買,一起來挑。

如果希望孩子不看沒營養的動畫片,父母可以幫孩子找一些健康的紀錄片、高雅的故事片,給孩子提供好一點的觀看條件就行了。

好的家教有10條原則,父母堅持4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05

關於關係、情緒

第九條原則:傳遞讚美,潤滑關係。

這一條太精妙了,一般家長可能都不太意識得到。

孩子往往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某個學科,老師也會因為孩子喜歡自己而反過來更加喜歡孩子,從而更容易發現孩子的優點。

關係好了,學校教育就會進入良性迴圈,家長就要促進這樣的良性迴圈。

越是孩子不認可的老師,家長就得反覆想辦法在老師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認可的特點。

你傳遞給老師的認可,也會慢慢影響孩子對老師的看法。

反過來,家長也要想方設法從老師那兒獲得對孩子的認可,哪怕是一點點,然後及時傳遞給孩子。

當家長的,就得兩頭傳遞好訊息,讓孩子更喜歡老師,老師更喜歡孩子。

老師可能會一分為二地向你介紹孩子的情況,不光說優點,也會說缺點。

把孩子的一些問題告訴你,不是向你告狀,是為了方便你教育孩子。

這時家長就得注意,不要把老師指出的問題直接傳遞給孩子,這樣容易讓孩子對老師產生負面情緒。

好的家教有10條原則,父母堅持4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之間難免會衝突。

一旦起衝突,家長心情不好,孩子心情也不好。

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其實遮蔽了整個世界,當然也包括家長對他的教育。

李希貴校長的最後一條原則,就是為了應對沖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發生衝突,家長越是焦躁、惱怒地面對孩子,孩子的牴觸情緒就會越強烈。所以,家長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心情。

你先冷靜下來,再處理孩子的情緒。

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讓孩子盡情地傾訴或者大哭,或者讓他靜思,透過一個人躲在房間裡、聽音樂、深呼吸等等方式來緩解。孩子的情緒平息之後,再跟孩子交談。

家長可以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的講述,而不打斷他;可以用複述孩子的話去迴應他,而不評價他,每一次複述其實都意味著,“我聽到了,我首肯”;家長還要思考孩子情緒底層的原因,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

要給孩子時間,相信孩子稍後會冷靜思考。

然後家長就可以有策略地進入下一個活動(家庭日常計劃內的活動),比如說一起去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一起購物,一起整理書櫃,等等。

以上十條原則,其實殊途同歸,最終都指向孩子社會情感和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選出你覺得最簡單的一條,馬上操練起來。

只要開始行動,你就可以立即在自己或者孩子身上看到效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