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孩子做事總要家長催,全是“內驅力”不足造成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2022-10-11由 子謙媽媽說育兒 發表于 母嬰

孩子不主動學習,經常讓大人去催促起床,催促寫作業、看書,這讓每位家長都很焦慮,感覺一時不盯著,孩子的未來就沒了似的。每天像個監視器一樣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的學習問題就只能靠一遍一遍地催促嗎?

孩子做事總要家長催,全是“內驅力”不足造成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一遍遍地催促後依舊不管用,這個時候父母的內心其實都挺崩潰的,那怎麼樣才能讓孩子願意主動去學習呢?

《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裡說:“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要僱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內在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

《高效能閱讀》裡面講述了這樣子的一件事情,有個學生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新聞記者,但是在他進入大學,參加校報社之後,對目前的一個新聞狀態感到很驚訝,在他看來,校內的新聞應該透過網際網路向世界公開,而不只是面向校內的學生,可是校內的前輩卻依舊堅持傳統的模式。

孩子做事總要家長催,全是“內驅力”不足造成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於是他沒有參加校報社,而是自己在網上建立了一個新聞主頁,這樣一來他需要學習的東西就很多,比如攝影、文筆、採訪要領,這些所有的事都成了他一個人的事,這就形成了他要利用課堂認真查缺補漏的一個習慣。

從此他的學習模式就是產出和投入,透過在課堂輸入和在網頁上輸出,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

孩子做事總要家長催,全是“內驅力”不足造成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而那些不願意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生,他們上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拿分數而已,他們並沒有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兒。而那位同學,卻因為要做自己理想的新聞主頁,而把學習利用了起來。

也就是說如果有內在動機的話,孩子會更加願意主動怎樣活躍課堂,並積極參與其中。

做好這三點讓孩子生成內在動機

心理學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創立的“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勝任需要、歸屬需要和自主需要。

也就是說孩子在產生這種需要之後才會有動機去學習。

在生活中,我們如何提高孩子的這些心理需要呢?

1、賦予孩子自主權

作家凌想在《好媽媽都懂得心理學》中,說起了孩子去姥姥家看電視的事情,因為在家不看,去了姥姥家後是邊看電視看吃飯的一個狀態,凌想就對兒子說,每天可以看一個小時,讓他自己把控。孩子大概覺得邊吃飯邊看電視不過癮,一頓飯下來,他也沒再提看電視,開始儘可能的計劃玩好這一個小時。

孩子做事總要家長催,全是“內驅力”不足造成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擁有主動權是孩子的行為發生改變的動力基礎。當孩子擁有對自身行為的把控權後,進而降低學習壓力,他會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就是賦予孩子自己主權對孩子的影響,孩子的內在力量會發揮效果。

2、做好榜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的學習興趣從模仿開始,他會模仿身邊的一些人,比如父母、老師、同學,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起著很大的作用。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想要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我們就需要給孩子做好一個榜樣。在閒暇的時候養成閱讀的習慣,主動翻翻書,在開拓自己知識的同時,也能調動孩子拿起課本的積極性。

孩子做事總要家長催,全是“內驅力”不足造成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3、增強孩子的勝任感

當孩子因為不好好學習而捱罵時,會產生深深的挫敗感,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相信這一定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孩子在這方面多多發揮。

這就像是我們上班一樣,當老闆一味地抓住我們的錯誤,不停地指責時,很多人會萌生後退的念頭,覺得自己勝任不了,壓力太大了。

孩子也一樣,當父母一味地說他笨,成績差的時候,孩子就沒有勝任需要。反之,當孩子的成績提高、能力提升時,會因為受到別人的肯定而更加願意去主動學習。

結束語:

說到底,教育的本意是什麼呢?如果我們認為學習是孩子成長中任務,沒有認清孩子學得目的,那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就無法建立。這讓我想起了龍應臺說的一段很火的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