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2022-06-20由 智慧父母講堂 發表于 母嬰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學。

摘自《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作者 | 馬丁·塞利格曼

01

孩子為什麼會悲觀?

解釋風格對成人的生活影響非常大,它可以引發抑鬱,也可以使人在悲劇發生後立刻振作起來;它可以讓人對生活失去興趣,也可以使人充分享受人生;它可以阻止一個人實現他的目標,也可以使人超越他的目標。

解釋風格是在童年期形成的,那個時候所發展出來的悲觀或樂觀態度是基礎性的,新的挫折或勝利經過它的過濾,最後變成一個牢固的思維習慣。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超過7歲,他可能已經發展出一種解釋風格了,而這種風格正在定型中。

孩子8歲時,解釋風格就基本定型了。對這個世界就已經有了一種樂觀或悲觀的看法,而你又知道這種看法對他的前途、健康和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你肯定想知道他的看法是怎麼來的,有沒有方法可以改變它。

媽媽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學

孩子解釋風格的來源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它與孩子的母親有關。

下面看看西維亞在她8歲的女兒瑪喬莉面前的反應。她們母女正要進入停車場中的車子裡。

在聽她們的對話時,請特別留意西維亞的解釋風格。

瑪喬莉:媽媽,我這邊的車門被人撞凹了一塊。

西維亞:該死!你爸爸會殺了我的!

瑪喬莉:爸爸叫你把新車停得離別人遠一點的。

西維亞:該死!這種倒黴事總是發生在我身上。我真懶,不想抱著大包小包地橫穿整個停車場,我總想少走幾步路。我真是笨死了。

西維亞把自己痛罵了一頓,她的女兒在旁邊一字不落地都聽了進去。不只是罵的內容,就連罵的方式都是不好的。

瑪喬莉聽到媽媽闖禍了,媽媽很笨、很懶,一直都有壞運。這已經夠糟了,但西維亞說話的方式比內容更有害。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瑪喬莉聽到的是對這件壞事的四種解釋:

1、

“這種倒黴事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這是永久性的解釋,西維亞用了“總是”。

西維亞的解釋也是普遍性的,“這種倒黴事”,而不是“被撞”這件事,西維亞沒有將這件事界定在一個範圍內。

她的解釋也有人格化的特點,“發生在我身上”,不是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西維亞把自己作為一個受害者挑了出來。

2、“我真懶。”

懶是永久性的人格特質。懶在很多情況下是有害的,所以是普遍性的解釋,而且西維亞把它人格化了。

3、“我總想少走幾步路”

是人格化的、永久性的解釋,不過它沒有普遍性。

4、“我真是笨死了”

——永久性、普遍性,以及人格化的解釋。

瑪喬莉聽到她母親對一個壞事件的四種非常悲觀的解釋,她學會了用這種風格來看待世界。

每一天,瑪喬莉都聽到她母親對發生的事情以永久性、普遍性以及人格化的方式進行分析。

瑪喬莉跟著一個對她最有影響力的人學習對事件的解釋風格:

壞事是永久的,會傷害到每一件事,而且都是自己的錯。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小孩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母親對情緒化事件的解釋。

小孩會問很多“為什麼”。這是因為他們要得到對周邊發生的事情,尤其是社會生活的解釋。

一旦父母變得不耐煩,不再回答孩子永無止盡的為什麼時,孩子就從別的地方去尋找答案。

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會仔細聆聽大人對某一件事的解釋,而在我們平常的說話中,大約每分鐘都有一次解釋,只是自己不自覺而已。

你的孩子對這種解釋會一字不落地聽進去,特別是對不好的事情的解釋。

他們不但聽,而且還會注意到這些解釋是永久性還是暫時性的,是特定的還是普遍的,是你的錯還是別人的錯。

我們給100個兒童以及他們的父母做了解釋風格測驗。母親的樂觀程度跟孩子的極為相似,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

我們很吃驚地發現孩子的解釋形態跟父親的不相似,母親的跟父親的也不相似,這表明孩子主要學習了母親對因果關係的解釋風格。

老師和父母的批評,會影響孩子的思考模式

當你的孩子做錯事時,你會對他說什麼?他的老師又對他說什麼?

注意,孩子不只聽對他們說什麼,還包括怎麼說。

這點在批評上尤其重要,孩子相信這些人的批評,並用它形成自己的解釋風格。

世界知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德威克(Carol Dweck)的研究顯示了樂觀是如何發展的,或許它可以告訴我們女性在童年時發生了什麼事,使得她們比男性更容易得抑鬱症。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現任斯坦福大學路易斯和弗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她的著作《自我理論:它們如何影響動機、人格與發展》被世界教育聯誼會選為年度好書。

讓我們來看一下一個小學三年級的教室。

當你和教室裡的小朋友彼此非常熟悉了,你發現的第一件事就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舉止是完全不同的。

女孩子安靜地坐著,手放在膝蓋上,注意聽老師講話。她們的吵鬧也只是悄聲耳語或竊笑,基本上她們都很守紀律。

男孩子就不太一樣了,他們就算勉強安靜地坐著也忍不住要扭來扭去,更何況他們很少能安靜地坐著。他們看起來不注意聽講,也不像女孩那樣守紀律。他們大聲喊叫,互相追逐。

全班安靜下來,進行測驗。老師對考試不及格的同學怎麼說?

如果是男孩考試不及格,老師一般會說:

“你上課不注意聽講”,

“你不努力”,

“我在教這些題目時,你東張西望,和其他同學說話”。

這些解釋是什麼性質的呢?它們是暫時的、特定的、非普遍的,因為你可以改變它們。

德威克的研究顯示,女孩聽到的是非常不同的批評。因為她們上課時看起來很注意聽講,老師不能以這些理由來批評她們。

老師一般的說法會是:

“你的數學不好”,

“你交來的作業總是寫得亂七八糟”,

“你從來不驗算”。

大部分暫時性的原因,如不注意聽講、不努力都被剔除掉了,而留下的都是永久性、普遍性的批評。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德威克給四年級的女生出了一道無解的難題,然後檢驗她們對失敗的解釋。

“你為什麼沒有得出答案呢?”實驗者問道。

女孩們的回答是“我不擅長字謎遊戲”,或“我想我不夠聰明”。

但做同樣實驗的男孩卻回答 “我沒很專心地去做”,“我沒盡全力”,“誰在乎這個爛字謎遊戲”。

在這個實驗裡,

女孩對失敗的解釋是永久性和普遍性的,而男孩的解釋風格則是比較有希望的—

—暫時的、特定的,可以改變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大人對小孩的批評如何影響了孩子的解釋風格。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就提到固定型與成長型兩種思維模式,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

童年遭遇的危機,會影響孩子對未來的判斷

1981年在德國海德堡,我聽到著名的社會學家艾爾德(Glen Elder)有關孩子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成長的研究報告。

在美國經濟大蕭條之前,一些有遠見的科學家開始了一個有關兒童成長的研究。

這個研究持續了60年,被試是美國加州伯克利和奧克蘭的兒童,目前他們都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

他們接受了詳細的測試和麵談,以瞭解他們心理的優勢與不足。

這是一個人生髮展的研究,它不但包括這些兒童,還包括他們的孩子,現在他們的孫子也參與了這項研究。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艾爾德是社會心理學的教授,長期研究在大蕭條的孩子在社會變遷中的生活經驗

艾爾德談到了什麼樣的人安然無事地度過了經濟大蕭條,什麼樣的人從此一蹶不振。

他談到,一些中產階級的女孩雖在童年遭受了家庭失去財富的打擊,但在中年早期就基本上從心理的創傷中恢復過來了,而且進入老年期時心理和生理都很健康。

和中產階級的女孩一樣,較低階層的女孩在20世紀30年代也很遭遇了貧困,但她們一直沒能再站起來。

到了中年晚期,她們崩潰了。她們的晚年是淒涼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

艾爾德推測原因如下:

我認為那些晚年過得很好的女人,

從她們童年期的經濟大蕭條中學到,厄運是可以克服的。

畢竟大多數她們的家庭在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就恢復了經濟地位,

這讓她們學到了樂觀,塑造了她們對不幸事件的暫時的、特定的和外在的解釋風格。

相反,絕大多數低階層女孩的家庭沒有從經濟大蕭條中恢復過來。

她們在大蕭條之前就比較窮,之後仍然是窮的,她們學會的是悲觀。

她們的解釋風格是絕望的,當她們的朋友去世時,她們想‘我再也交不到朋友了’。這種在童年期學會的悲觀,影響了她們對每一個新危機的看法,瓦解了她們的健康、她們的成就以及她們的幸福感。

安然度過經濟大蕭條的女孩相信厄運是可以克服的,是暫時的。那些被經濟大蕭條擊倒,一蹶不振的女孩則認為厄運是命中註定,逃不掉的。

所以我們童年期的危機就像是做餅乾的模型,把我們塑造成以後的那個樣子,我們用童年的解釋風格來解釋新的危機。

塞利格曼的樂觀箴言:

★ 孩子8歲時,樂觀或悲觀的解釋風格就基本定型了。

★ 孩子的解釋風格會受到三種因素的影響:

1。 孩子每天從父母身上學到各種事件的因果分析,尤其是媽媽的。如果你是樂觀的,孩子也會是樂觀的。

2。 孩子聽到的批評方式也會影響他的解釋風格,如果這些批評是永久的、普遍的、內在的,那麼他對自己的看法就會轉向悲觀。

3。 孩子早期生活經驗中的生離死別和巨大變故。如果這些事件好轉了,他會比較樂觀;如果這個變故是永久的和普遍的,那麼絕望的種子將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02

樂觀的孩子成績更好

讓我們先回溯一下基本的理論。當我們失敗時,我們都會有一陣子覺得無助或抑鬱。我們不會像以前那樣主動去做一些事,即使勉強做了,可能也不會持久。

樂觀的人能夠很快從這個短暫的無助狀態中恢復過來。對他們來說,失敗僅是個挑戰,是走向勝利的道路上的一些障礙。

他們把挫折看成是暫時的、特定的。

悲觀的人沉溺在失敗中,因為他們把失敗看成是永久的、普遍的。

他們變得很抑鬱,而且停留在無助中。

一點小挫折在他們看來就是大失敗,而一處失敗就認為會滿盤皆輸,自己先豎白旗投降了。他們可能要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後才能恢復,而且再有一點挫折,他們又會進入無助的深淵裡。

這個理論很明白地預測說,在教室中、在運動場上,聰明的不一定就是成功的。

成功屬於足夠聰明又樂觀的人。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悲觀的解釋風格,會讓壞成績變成習慣

這個預測正確嗎?當你的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時,老師或家長很容易作出錯誤的判斷,認為這個孩子不夠聰明,甚至是愚笨的。

你的孩子可能變得抑鬱,而這種狀態會讓他不去盡力,不去堅持,使他不敢冒險達到他潛能的上限。

更糟的是,如果你認為愚笨或是不夠聰明是他成績不好的原因的話,你的孩子會把你的想法納入他對自己的看法中去,他的解釋會越變越糟,而他的壞成績慢慢就變成了習慣。

悲觀的解釋風格對兒童非常不利。如果你的孩子在三年級時,兒童歸因風格問卷的分數就顯示他是悲觀的,那他以後得抑鬱症的機率就很大。

舉個例子:

在辛蒂上三年級的那個冬天,她父母分居了,她父親搬了出去。在這件事之前,她的解釋風格就比平均水平更悲觀一點,她現在變得無精打采,成天以淚洗面。

她的功課一落千丈,她開始像抑鬱症的孩子一樣退縮,不再和朋友來往。然後她開始認為自己是沒人愛的,很笨,這種想法使她的解釋風格變得更悲觀。

做父母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意識到你的孩子正陷入這種惡性迴圈中,並且教孩子打破這種迴圈。

父母離婚最容易讓孩子變得悲觀

樂觀的孩子比悲觀的孩子更能去抵擋不幸的遭遇,人緣好的孩子的抵擋能力比人際關係不好的孩子強,不過這並不能保證這些孩子不受這些不幸遭遇的影響,而變得抑鬱。

下面是一些我們要事先提防的不幸事件,如果這些事件發生了,你要儘可能給孩子一些幫助與支援。

哥哥或姐姐出遠門去讀大學或就業。

寵物死亡。你可能認為這是小事一樁,但它對孩子的打擊非常大。

跟孩子很親密的祖父母去世。

父母吵架。

父母離婚或分居。這個殺傷力最大。

由於離婚和父母失和是最容易引起兒童抑鬱的事件,而且又是最常見的事件,所以普林斯頓賓州大學的長期研究就專門側重研究有這種經歷的孩子。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當我們開始這項研究時,

大約有60個孩子(約15%)告訴我們,他們的父母離婚或分居了。

我們在過去的三年裡,仔細觀察了這些孩子,將他們與其他孩子對比。我們的發現展示了這一社會現象背後的涵意,也能讓你知道萬一你離婚了,你該如何去安撫你的孩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你的孩子會很受傷。

我們一年測驗孩子兩次,發現這些孩子遠比幸福家庭裡的孩子更抑鬱。我們原先預期這個差距會隨著時間流逝而縮短,結果卻並非如此。

三年後,這些離婚家庭的孩子還是比其他孩子抑鬱得多。這些離婚家庭的孩子比較哀傷,在課堂上比較不守紀律,他們比較沒有熱情,自我評價很低,身體常會鬧些小毛病,他們也比較憂慮。

很重要的一點是,不是所有離婚家庭的小孩都會變得抑鬱,而且有些抑鬱的孩子很快就恢復了。

因此,總的說來,

離婚並不會使孩子一輩子都抑鬱,離婚只是使孩子更容易變得抑鬱。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許多不幸的遭遇不斷髮生在離婚家庭的孩子身上。

這些不斷髮生的不幸可能是離婚家庭的孩子患上抑鬱症的原因。這些事件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離婚所引起的,或是說因為離婚帶來的抑鬱所引起的。

下面這些事多半發生在離婚家庭的孩子身上。

他們的媽媽開始去外面上班。

他們的同學變得不友善。

父母親再婚。

父母親住院。

孩子考試不及格。

離婚家庭的孩子也可能會經歷更多的引發父母離婚的事件。

父母時常吵架。

父母時常出差。

父親或母親失業。

這些離婚家庭的孩子的世界是陰暗淒涼的。他們有著無法擺脫的抑鬱,學習半途而廢的比例比別人高很多,而且很多看起來毫不相干的不幸事件都會落到他們頭上。

假如你正想離婚的話,我必須提醒你這些陰冷的資料,我有責任告訴你這些事實。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這個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在離婚這件事,而在於父母的吵架。

在我們這項研究中,有75名父母並沒有離婚,但吵架吵得很厲害。這些家庭的孩子看起來跟離婚家庭的孩子一樣糟,他們也很抑鬱,而且他們的抑鬱持續到父母停止吵架後很久,同時也承受比別的孩子更多的不幸事件。

父母吵架可能透過兩種方式引起孩子長久性的傷害:

一個是父母長久相互不滿,吵架,然後分居。這些吵架和分居直接騷擾著孩子,引起長期的抑鬱。

第二種可能性是吵架的父母是一對非常不快樂的夫妻,吵架和分居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到孩子,但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非常不快樂,而這種感受嚴重影響了孩子,並引起他長期的抑鬱。我們的資料無法顯示哪一個理論是對的。

很多人的婚姻並不美滿,他們在結婚幾年後就不再相愛,但是他們顧慮到孩子的幸福,勉強維持著婚姻。

如果父母吵架和分居是孩子抑鬱的原因,而你把孩子的利益而不是你自己的滿足放在第一位的話,我會給你非常不同的建議:你是否願意放棄分居?或是更艱難的挑戰——你是否願意剋制自己,不去吵架?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我還不至於天真到勸你永遠不要吵架。

吵架有時也是有用的,但很多婚姻中的吵架沒有任何收穫。

我無法告訴你如何吵有收穫的架,我所知道的是如何透過吵架來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看到大人吵架後達成了協議,有了清楚的結果,孩子便不會那麼震驚不安。

這表示當你吵架時,你應該盡力解決引起吵架的原因,在孩子面前讓他看到這個吵架得到了清楚的結果。

要想學習好,只有聰明是不夠的

過去100年來,能力和才能一直被認為是學業成功的關鍵。我覺得傳統太看重才能了,這些所謂的才能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測量方法,它也不是預測未來成功與否的好指標,這種傳統觀點根本就是錯的。

傳統觀點完全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即解釋風格。可以說,成也解釋風格,敗也解釋風格。

哪一個在先?樂觀還是成績優秀?常識告訴我們有才能的人因為他有才能所以才樂觀。但我們的研究清楚地反映出相反的因果關係。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讓SAT分數、智商、人壽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等所謂的“才能”保持不變,然後看這些高才能組中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差別。我們一再發現樂觀者有超出其潛能的表現,而悲觀者的表現則在其潛能之下。

我認為所謂的潛能,若沒有樂觀的界定,它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塞利格曼的樂觀箴言:

★ 悲觀的解釋風格和不幸的遭遇是誘發兒童抑鬱症的重要因素。

★ 父母離異或經常爭吵是最容易引發兒童抑鬱症的事件,而許多不幸的遭遇會連續發生在離婚家庭孩子的身上。

★ 失去樂觀,傳統意義的聰明才智對成功沒有什麼意義。

END

摘自《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

你不知道,樂觀的力量對於孩子有多重要……

我們從不懷疑每位父母愛孩子的心,但當孩子做事不盡如人意時,發生錯誤時,請父母能夠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身作則,正確地引導孩子向好發展,不要等到孩子對我們絕望了,才知回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