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別讓不完美的童年妨礙你成為好父母

2022-06-10由 泡爸講知識 發表于 母嬰

開闊眼界、趣味驅動,培養4-12歲孩子的求知慾

好的教育,不是給他世界觀,而是帶他觀世界

別讓不完美的童年妨礙你成為好父母

當你有勇氣改變和成長

也就給予了孩子最深層次的榜樣力量

01

傷痛的輪迴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感受?

不想重複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方式,但是又發現在某些時刻,我們和父母又是如此的相似。

父母曾經刺傷我們的話,我們不自覺的又拿來刺傷孩子?

父母曾經給過的傷害方式,又忍不住用在孩子身上?

成長了這麼多年,讀了這麼多書,知道懲罰、威脅、打罵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但是忍不住,爆發之後又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悔恨中,擔心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自己的內心又受到了審判。

但是下一次同樣的情況出現又進入這樣一種迴圈。

始終活在無法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失控感和內疚感之中。

人生就像一個跳不出的輪迴。

究竟有沒有辦法更好的終止這種輪迴呢?

我也曾經陷入其中。我希望能夠尋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改善這種狀況,不只是技巧方面,而從更深入的層面去了解這個問題的本源來自哪裡。

作為父母,我們僅僅是知識和技巧不夠嗎?還是耐心和修養不足?當我嘗試對自身進行更深入的剖析的時候,

我發現這些都可能只是表面原因,有一種更強大的力量主導和支配了我的情緒,這種力量讓我不解和困惑,

它究竟來自哪裡?

別讓不完美的童年妨礙你成為好父母

有一次,我一個人帶孩子,當時我女兒剛一歲多,在經歷了半天多的疲憊之後,我想趕快把女兒哄睡,我好自己休息休息。可不管我怎麼哄,她都不肯睡。我因此變得不耐煩起來,女兒看到我態度不佳張嘴哭起來,一開始的哭聲只是對我態度不好的抗議。

聽到她的哭聲,我更加煩躁並且憤怒,怒吼道:不許哭。但女兒的哭聲變得更大更加撕心裂肺。我覺得自己開始面目扭曲,手也開始抖,我大吼著,作勢要打她的樣子,“不許哭!”

女兒被我嚇壞了,這次她是真的大哭起來了。她的哭聲裡帶著絕望、祈求和無助,她撲倒我懷裡想要我再抱抱她,想用這種方式要我再變回溫柔耐心的媽媽。

但是當時的我彷彿被一種力量牽引著,頭腦變得嗡嗡作響,不斷的大聲呵斥,把她推開,企圖阻止女兒的哭啼。

我感覺到自己的失控,感覺到一種奇怪的恐慌。

我看到了她的絕望和痛苦。

我想要安慰她,但是我又覺得自己深陷泥藻,無法自拔,更加無力安慰女兒。

一個場景在我腦海中浮現:一個小女孩在大聲哭喊著,一個爸爸在大聲斥責著她,當她哭得越大聲,爸爸的斥責聲音越大,不許哭!剛點完煙的打火機被怦的一聲使勁的摔在茶几上。小女孩嚇壞了,努力的憋住哭聲,但是心裡的恐懼和委屈還在往外冒,哭聲變成了打嗝一樣的抽噎聲,身體因為努力控制哭泣而變得一抖一抖的……

當我從回憶裡走出來,我的身體也在不停的抖。我女兒還在哭,同樣在哭的還有我。回憶中的那個小女孩就是我。

我突然間意識到,在我對女兒說不要哭時,不論表情,動作和語言都和父親一模一樣。我不自覺的復刻著他的行為和情感思維模式:忍受不了孩子的哭啼,因為這帶給我無法控制局面的挫敗感;不自覺的把孩子的哭啼當做敏感、軟弱的表現;甚至把哭聲認為是孩子對我的要挾,想要透過強硬的方式“糾正”和阻止它。

這種情況出現過幾次,我失控發抖,並且每次都會有童年經歷的閃現。這讓我意識到,

雖然,我已經離童年時代很遠了,但是童年的經歷依然影響著我現在的生活,影響著我對待我自己孩子的方式。

別讓不完美的童年妨礙你成為好父母

02

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

有人說,為什麼不能直接忘記,不要再去想了,就好了。

這個問題不去談就真的能好嗎,真的能忘記嗎?

事實上,激起我們強烈情緒反應的內隱記憶可能會伴隨我們一生。

我沒有刻意回憶早年和父母生活的經歷,這種記憶卻在我與孩子相處時卻被被觸發了。

在我沒有孩子之前,早年生活中的這種“心理遺留問題”只是表現為一些回憶的閃現。

大腦對於這種未得到妥善處理的精神創傷有特殊的編碼,以內隱記憶的方式儲存在腦海中。

什麼是內隱記憶?

在心理學上是指在不需要意識或有意回憶的條件下,個體的過去經驗對當前任務自動產生影響的現象,又稱自動的、無意識的記憶。內隱記憶是從出生開始就存在,它會引起大腦的某些特定迴路的反應,比如基本情緒、行為反應、認知觀點。

我們通常所說的,可以被回憶起來的、有意識的回憶,是

外顯記憶

。當大腦中的海馬體成熟,外顯記憶機制才逐步建立。所以我們基本上都不記得兩歲之前發生過的事情。

比如,一個嬰兒被狗咬過,在成年之後可能不記得這件事情了,外顯記憶在幼年時期是缺失的。但是他的內隱記憶依然在發揮作用,大腦的感知模式被建立起來,當他看到狗的時候,可能不自覺的就會害怕、退縮。

早年時期的經歷也許無法透過外顯記憶提取出來,但是它已經透過內隱記憶在暗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和情感強度。

這也是為什麼幼年時期的經歷會影響我們一生。

在我沒有孩子之前,我沒有怎麼和孩子相處過,這種記憶並沒有被提取。但是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總是要面對一個哭鬧的孩子,我開始有了情緒上的恐慌。這種恐慌是由哭鬧的孩子引發的一種非語言形式的情緒記憶,被重新提取了。

過去沒有被妥善處理的問題,讓我在初為人母之時成了一個心理脆弱的母親。

別讓不完美的童年妨礙你成為好父母

我意識到女兒對我的不滿,導致我的思維狀況發生了轉變,我的腦中充斥著被拒絕的感受和關於過去疏離的回憶:受到壓迫時想要逃離的本能、對憤怒父親的回憶、對恐懼和羞辱的情緒反應以及肉體上的緊張和痛苦。這些迅速進入了我的潛意識,過去的經驗再次被體驗。

並且這種內在的、不易察覺的情感歷程,已經在我與孩子相處過程中演變為一種系統化的主導思想。這種思想使我苛責孩子對我的正常依賴,並且對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反應過激。

我對於孩子“哭涕”的反應模式完全進入了一種固有模式中,完全忽視了其它可能更溫和有效的養育方式,即便我學習了很多知識,意識到自己反應過度,但是身體卻好像不受控制。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為,經常喚起我們在情緒上難以忍受的反應,在沒有自我反省的情況下,那些痛苦和煩躁的情緒會繼續影響著我們對孩子的養育方式。

長此以往,結果可能使孩子不再信任我們,或者默默忍受這種敵對式的情緒反應。

其實不只是和孩子,在親密關係中都有可能出現這種問題。

我的一個朋友,說她的丈夫幼年時期,經常被父母斥責:太笨了,你怎麼回事,什麼都做不好。每次當他做錯事情,就被打罵或者關在小黑屋。

當他們結婚以後,她發現,每次她否定或者質疑丈夫的做法時,他都無法接受,暴跳如雷,甚至把家裡的東西都砸了。在他強烈的情緒背後,是對童年被否定的痛的強烈反擊。

每個人因為經歷的不同,而產生的的情緒敏感點也不同。有的人可能在“被否定”,有的人可能在“被控制”或者“被拒絕”等等,一旦觸及這些情緒敏感點,情緒開關就會開啟,進入到固有的情緒模式中,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讓我們變得不理性,甚至瘋狂。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去尋找出曾經的痛的根源,去理解自己童年時期家庭中的環境和互動模式。不是為了指責和抱怨,或把自己的情緒問題甩鍋給父母,而是為了更好的認識自己,重塑自己。如果沒有覺察,我們就會在不自覺中重複一些家族習慣,無論我們當年對父母的教育方式是贊同還是不贊同。

唯有直面這種痛,去分析問題的根源,才能更好的尋找應對之策。

避免這些未得到解決的“創傷”再一次無形之中傷害到我們現在的家庭和孩子,不要讓這種痛苦再一代代輪迴。

別讓不完美的童年妨礙你成為好父母

03

尋找內心之痛

每個人可能或多或少的經歷不同形式的創傷,有些可能看起來更大一些,比如失去親人、車禍、被毆打欺凌等慘痛事件等,還有一些可能看起來是一些“小事”,不易被察覺,或者年代久遠,已經被遺忘,但是這些日積月累都在我們的內心留下了痕跡,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模式和行為模式。

你是否有勇氣去直面和接受過去那些難以承受的情感記憶,你是否做好準備去接受挑戰,把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解決掉?

把這些對我們生活造成影響的“內心之痛”找出來,把過去生活和現在的生活聯絡起來,是我們應對創傷和療愈的第一步。

如何在過去的生活中尋找答案,你可以嘗試以下反思練習:

1。你的父母怎樣對待你不討喜的行為?

2。在你的家庭裡,如何決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哪些限制?自由邊界在哪裡?

3。在你成長過程中,家裡有哪些潛在的,不成文的規定?

4。你喜歡父母的地方有哪些,討厭的地方有哪些?

過去的生活是如何影響現在的呢?把過去和現在的生活相連線,你這可以嘗試以下反思練習:

1。當你情緒不穩定,或者怒氣沖天時,把這種情緒如實的紀錄下來。你會發現引起你情緒波動的是孩子的幾種固定行為。將它們記錄下來,先不要著急改變自己的反應,暫時做到心中有數即可。

2。放寬視野,想一想你對孩子做出如此反應的深層原因。內隱記憶的特徵是人們不能意識到她們正在“回憶”一些東西。為了使內隱記憶外顯化,你需要集中精力回想過去經歷的自動化成分,這對加深理解、加強你與孩子的溝通非常重要。

3。回憶某件影響了你與孩子溝通的事情。仔細分析這件事情的經過。你是否想到了一些過去經驗的思想或者行為模式?此刻出現了哪種心情感覺和身體感覺?你是否在其他時候也又過這樣的感覺?這些思想和情感對你的自我認知以及親自關係產生何種影響?又如何影響你對未來的期待?

4。你是否希望父母兒時對你採取另外一種照顧方式?父母早年對你的照顧方式如何影響了你和孩子的相處?

5。你認為好媽媽(好爸爸)應該是什麼樣的?你的父母做到了多少?你自己又做到了多少?

6。你和父母的相處如何影響了你與他人的交往?對你的婚姻關係有什麼影響?對你和孩子以及其他人的相處呢?

7。在你的反思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什麼特殊的遺留問題還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如何影響了你與孩子的相處?

8。召開家庭會議,瞭解一下家庭成員對於同一件事件的看法和感受。

以上內容摘自丹尼西格爾《由內而外的教養》

別讓不完美的童年妨礙你成為好父母

透過上面的反思和紀錄,你也許對自己的“內心之痛”有了一定的線索。

原生家庭給予我們的不一定全是不好的,作為父母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透過這樣的練習,你會對“好”與“不好”,父母的教育方式可能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有了覺知。

然後怎麼辦呢?有人說,即便知道了又怎麼樣呢,我還是會失控啊?

別急,接下來我們就會聊到具體的改變方案。

但是覺知是最重要的一步,把過去和現在結合起來進行反思,我們的感受力和創造未來的能力都將大大提高。

找到問題癥結所在時,就意味著我們踏上了成長和治癒之旅。即便在現實中你嘗試改變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五次都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但你仍然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麼這一切都沒有白費。

04

如何應對失控?

我們為何會失控?

首先來了解一下人類的大腦,人類大腦是一個三層包裹的結構。

裡層是負責基本生理活動的腦幹,被稱為爬行腦,是大腦的最基本單位,他掌握著人類各種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中間層是邊緣系統,負責喜怒哀樂等基本情緒的產生,因此俗稱情緒腦,由大腦中的杏仁核開啟,是人類的情感中心。

最外層是令我們得意的大腦皮層,即負責高階認識的理性腦。它控制著所有高階、有序的抽象邏輯思維。

在正面管教的中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是,把人的大腦比做一個手掌,掌心到手腕的部分代表我們的爬行動物腦。大拇向掌心折過來,指代表情緒腦。四個手指折過來把大拇指蓋住,就握成一個拳頭。這四個手指代表理性腦。

四個手指把大拇指緊緊包住,我們大腦理智的部分就像一個蓋子,緊緊的關住我們的動物本能。

別讓不完美的童年妨礙你成為好父母

當我們在劇烈的情緒下,杏仁核可能會引起應激反應,手掌大腦的蓋子就會不自覺的開啟,我們的理性大腦就不起作用了,這時我們的狀態就是動物狀態,所釋放的皮質醇類的應激激素可能阻斷腦補的資訊傳遞,使人無法清楚的思考。

我的一位朋友說,每次她的兒子拒絕服從她的要求時,她就會反應激烈。她說那是一種瘋狂的感覺,好像有什麼要爆炸了。她會憤怒的對兒子大吼大叫,無法自持,甚至會用暴力脅迫兒子。

每次爆發之後,我的這位朋友都會覺得深感羞愧。為甚麼她會這樣對待自己摯愛的孩子呢?

這位朋友幼年時期,父親對她相當嚴苛,達不到要求非打即罵,她提出的要求總是被拒絕。母親性格軟弱,無力保護她。幼年時的她生活在一個情感上相對冷漠疏離的環境中。她的正當需求總是無法被滿足。

當她成年之後,當她發現兒子每次拒絕按照她的要求來行事時,就會覺得兒子時在針對她,反抗她,這種被拒絕的感受轉化為憤怒,最終進入失控狀態。

一開始她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在瞭解了大腦的運作模式,明白自己在發怒時,動物腦和情緒腦取代了理性腦。然後把自己現在的生活和過去相聯絡之後,她能夠從一個更加客觀有距離的角度來反省自己的精神變化。

這種距離給了她安全感,使她放下了羞辱感和罪惡感。

在全新的思考模式下,開始了對過去創傷的治療過程。

別讓不完美的童年妨礙你成為好父母

如何應對失控狀態?

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步驟來避免失控:

首先可以嘗試隔離法。

當你覺得自己要進入“快爆發模式”之時,不要再嘗試解決問題,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現在心情不太好,需要去另外一個房間冷靜一下。”給自己幾分鐘時間,與孩子隔離開來,讓情緒腦恢復成理性腦,避免在失控狀態下對孩子造成傷害。

然後,嘗試在內心對剛才的事件進行解讀:孩子不肯聽話,是他有自己的自主意識,是他自身發展的正常需求。你之所以會發脾氣或許跟童年經歷有關,孩子不應該為你的童年創傷負責。

嘗試思考,剛才的互動是怎樣啟用你過去的經歷的。孩子怎樣觸發了你的失控反應?試著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整個過程,你覺得她在這次互動中感受到了什麼?

當然,很多時候,以上方法可能是無效的,因為情緒腦來的太快,一下爆發出來了,該怎麼辦?

在已經失控之後,儘量不要讓對孩子的愧疚感綁架自己,這種愧疚感會讓自己內心更加矛盾和自責,這對療愈無助。從自我審判到自我接受,積累自我恢復的經驗,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反思,“尋找內心之痛”,也就是過去的經歷和現在有怎樣的聯絡上面來。

當情緒平復時跟孩子道歉:承認自己剛才反應過激。與孩子共情:“你是不是嚇壞了?媽媽很抱歉,是媽媽自己沒有控制好情緒。”

我們很容易忘記,孩子是如此的幼小和無助,他們剛剛經歷了驚嚇,會誤以為:

自己要被拋棄了,心中無比難過。

此時應該儘快和孩子建立連線。

別讓不完美的童年妨礙你成為好父母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的孩子,對於母親的狂躁可能會感到困惑、難以信任,當他成年以後,想起狂怒中的母親,這些可怕的經歷會重新對他產生影響。他也許會認為,當他想要什麼東西時,別人就會被激怒並且背叛他。他會認為自己的渴望或者行為是錯誤的。

跟孩子道歉,解釋他們無法理解的問題,及時修復親子關係,儘可能撫平孩子的創傷。

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回憶今天的所作所為,寫日記,或者和可以信賴的朋友傾訴自己情感上的起伏過程,也能夠加強治癒的過程。

如果你所受的創傷時間較早並一再反覆,選擇心理上的專業協助也是有必要的。

以上方法都試我嘗試過,並親測有效。

這種效果並不是說,我永遠不會發脾氣了,而是我對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自我有了更強的掌控感,這種感覺讓我安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控的頻率。

我的改變也讓我的家庭,我的孩子因此受益。

當然,最大的受益人是我自己。

為人父母賜予了我們機會,讓我們去理解過去,重新解讀自己。養育也是自醒的過程。在完成自身生命之途上,孩子和教育是一座橋,透過這座橋,我們回到了自己。

別讓不完美的童年妨礙你成為好父母。童年不可變,但是童年創傷的影響和思維方式可以改變。

當你有勇氣改變和成長,也就給予了孩子最深層次的榜樣的力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