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作者鄭春華:快樂童年不是不寫作業丨兒童節專題

2022-04-10由 藍鯨教育 發表于 母嬰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作者鄭春華:快樂童年不是不寫作業丨兒童節專題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作者鄭春華:快樂童年不是不寫作業丨兒童節專題

快樂的童年不是不寫作業,而是家長面對孩子成長的態度。

撰 文 | 孟祥娜

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關注兒童生活、成長與教育的節日。

在這個特別的節日,藍鯨教育深度專訪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作者鄭春華,瞭解陪伴一代人的文學作品背後的創作故事,探討鄭春華對於兒童成長、以及與兒童溝通交流的理念。

觀點摘要

1。讓孩子的快樂感變得很單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孩子的成長需要全方面的呵護和引導。

2。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家長與孩子彼此成就、彼此成長。

3。教育是全方位的,孩子的成長包括心靈的成長、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成長。

4。 孩子要一步一步成長,家長不能用自己的體驗、經驗去替代。並不是提前把你的經驗教訓告訴他,他就不走彎路。

5。不要單一地去讀繪本,也不要單一地讀純文字的書,應該讓孩子的閱讀型別更加豐富。

6。家長要從自己的世界裡出來,丟開那些世俗的、所謂的經驗,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7。 孩子更容易用正面的、積極的東西去化解,他們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弱小。

“快樂的童年不是不讀書、不寫功課”

藍鯨教育:現在,很多和書中大頭兒子年齡相仿的孩子可能都報了各種輔導班。您是如何看待孩子“搶跑”問題?作為家長,是與其他家庭看齊,還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鄭春華: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叫“快樂的童年”。現在有一種誤解,提到“快樂的童年”好像就是不寫功課。我認為,快樂的童年是一種態度,孩子的成長需要全方面的呵護和引導。

現在很多家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功課上,好像孩子的快樂就是考個100分。孩子知道,如果他拿了100分回去,媽媽會快樂。相反,如果他今天田徑賽第一名、足球隊第一名,爸爸、媽媽好像無所謂。所以,長此以往,孩子越來越覺得所謂的快樂就是要把功課做好。讓孩子的快樂感變得很單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幾年前,我參加了一個學校的新生介紹會,去體驗不同環境下孩子的不同成長。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爸爸,他說他發現女兒特別喜歡考試。他的女兒功課非常好,在私立學校考試一直是第一名,所以一到考試就特別的開心,因為她覺得表現的機會來了,她可以得到表揚了。他說我當時覺得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希望我女兒的幸福感和快樂感要豐富一些,不只是在功課上。如果哪天她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功課不再是第一名了,她的人生是會倒塌的。

藍鯨教育:您是如何看待當前家長的教育焦慮?又是如何在作品中體現的?

鄭春華:這次智慧熊文化出版的兩套圖書,一套是《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一套是《小餅乾和圍裙媽媽》,主要講家庭教育;接下來還會出版《非常小子馬鳴加》,這套書是以小學為故事背景,會涉及到家長的焦慮。

在我看來,快樂的童年不是不讀書、不寫功課,而是家長面對孩子成長的態度。

有些學校的教育理念就是全面的教育,這點我非常贊成。教育是全方位的,孩子的成長包括心靈的成長、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成長。

每個人的幼年階段、童年階段、少年階段是不同的,不能把它打亂,用家長的體驗和經驗去認為孩子的童年應該是怎麼樣的。孩子的成長就像我們造房子一樣,地基必須打牢,第一層必須建好。假如操之過急,房子不可能穩固。

家長真的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能用你的體驗、經驗去替代孩子,讓孩子完成自我,一步一步成長。

也許在這個階段,他會重犯你的錯誤,沒關係,這就是屬於他的成長,他必須有這樣的經歷。

並不是你提前把你的經驗教訓告訴他,他就不走這個彎路了;即使他不走這個彎路,他一定也會走另一個彎路。

“孩子的閱讀型別應當更加豐富”

藍鯨教育:作為家長,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父母應該如何陪伴孩子的成長?

鄭春華:現在的家庭對兒歌的使用率太低了。兒歌對孩子的影響太重要了。在嬰兒期,語言的教育不是讓他聽懂,而是讓孩子熟悉母語,熟悉語言的節奏,為他開口說話做準備。

兒歌是孩子接觸文學作品的第一步,文學作品對他將來文字的學習、文字的運用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現在恰恰把這一步給丟掉了,直接進入了繪本的閱讀,這是一種缺失。

近年來,大量的繪本為對幼兒文學領域打開了一扇窗。但另一方面,它也侷限了幼兒文學語言的發展、文字的發展,孩子的閱讀需要建立在畫面上或者藉助於螢幕。

然而,如果書上或者螢幕上都有畫面,孩子的想象力就沒有了。

比如,提到一棵“神奇的樹”,一百個孩子就有一百個“神奇的樹”。但是如果你給到他一個“神奇的樹”的畫面,他就不想了,這樣一百個孩子神奇的樹都是一樣的。

很多家長到今天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的孩子已經不會想象了。他們離開了畫面,已經不會藉助於語言或者文字,在自己的大腦中勾勒畫面。所以,現在很多小朋友看書如果沒有畫面就不會看,聽故事聽不進去。長此以往,他們的想象力就慢慢地沒有了、喪失了。

但這也不是極端的,繪本中也有非常精彩的故事。我認為,不要單一地去讀繪本,也不要單一地讀純文字的書。應該讓孩子的閱讀型別更加豐富,這樣孩子跟文學作品接觸的時候,就不僅僅只用耳朵,透過耳朵傳達給自己的大腦,也不僅僅只用眼睛,去看故事畫面,而是全身心地去想象,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藍鯨教育:走過學齡前,孩子進入上學階段,父母應該給孩子最多的是什麼?

鄭春華:我認為應該是“更多的陪伴”。這時候的陪伴不像學齡前身體的陪伴,這時候的陪伴更多的是心靈的陪伴,由身體的陪伴,進入到心靈的陪伴,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真心的希望家長不要過於集中或者關心孩子的成績,而是要關注到:一個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他會有陌生的同學,他會遇到喜歡他或者不喜歡他的老師,他會有種種的不適應,會遇到以前在幼兒園沒有碰到過種種的問題。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在幼兒園裡每一分鐘旁邊都有老師,隨時都可以找老師;而小學以後只有上課的時候,老師是在前面講課,下課後,老師就不見了,不可能什麼事情都去找老師。這個時候,孩子難免會有一種被丟失被拋棄的感覺。他們脫離了成人的視線,很多事情要靠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膽子小的孩子甚至不敢開口問,會很憋屈,但等回到家後卻未必能表述出來。這時候他可能會透過哭鬧、不開心這些負面情緒來釋放這種壓力,如果家長不關注的話,還是會把重心放到他的功課上。但是這些問題不解決,孩子怎麼可能專心的去做作業。

“丟開那些世俗的、所謂的經驗”

藍鯨教育:家長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

鄭春華:我記得我兒子三年級的時候,我去接他放學。之前老師就和我講過很多次,兒子一直跟一個功課不好的孩子玩,怕他受影響,我一直也沒太關注。後來,老師就正式跟我說了,我就覺得不去管這件事情也不太好。所以,有一天我跟兒子正式地說,你老師已經跟我說過很多次了,你一直跟某某玩,你最好遠離他,他現在功課也不做,經常逃學,你不要跟他學壞。

但是,後來我再去接他放學,好幾次我都發現他還是跟這個孩子在一起。幾次以後,我問他,你怎麼還跟這個同學在一起,當時我是很不開心的。就在等紅綠燈的時候,我兒子突然跟我說,他說媽媽我想跟你打個比方,這個男同學好比就是一本書,他現在只是封面壞了,但是它裡面的內容非常好,你知道嗎?這個同學是我們全班唯一一個校足球隊員,他的足球踢得非常好。還有,他很勇敢。那時候高年級的同學來搶我們班的拖把、桶,我們都不敢去,只有他很勇敢地從高年級同學手裡把我們班的用品奪回來了。

我聽了以後馬上對他說我懂了,我希望你可以跟他的優點玩,而不是被他的缺點影響。

我兒子聽完後,對我說,你知道他為什麼逃學,不做功課嗎?因為他的爸爸、媽媽離婚了。有一次他媽媽告訴他要去出差,就再也沒有回來。其實,他的媽媽去了日本。他心裡很難過,他想去找他的媽媽。

聽完我兒子的這番話後,我從內心深處理解了他,我不再阻止他們在一起玩,甚至週末讓他把這個同學帶到家裡玩,陪伴一下這個孩子。

小朋友身上會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

如果我們都不願意去真正地理解、讀懂他們,又怎麼能讓他們願意聽從我們的教育呢?教育首先要理解他,你說的話才會跟他有共鳴。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孩子成為一名小學生後,真的要把更多的陪伴放在他的心靈上,要跟他多做交流。我常常覺得到晚上睡覺的時候,跟孩子聊天,太重要了。每天只要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很放鬆地跟孩子聊天,聽他講述他在學校的生活,會比你去開家長會重要的多。你可以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在想什麼、他在學校裡的狀態怎麼樣。這樣的陪伴比站在旁邊給他指導作業重要的多。當孩子內心的問題都化解了,就可以專心他的學習了。

很多時候,家長要從自己的世界裡出來,丟開那些世俗的、所謂的經驗,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同時,家長對孩子的理解,不要帶著成人的經驗理解,孩子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單純,很簡單,沒有你想得複雜。

有時候他們的交往,他們的對話,你認為他受傷了。其實,他根本就沒有。今天,為了小孩跟其他孩子的家長不開心,明天,兩個孩子又在一起玩了。家長不要帶著太多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經驗,去介入太多孩子的生活。

“孩子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弱小”

藍鯨教育:在不同的作品中,您的教育理念是否發生了一些變化?具體表現在什麼方面?

鄭春華:我之前寫過一本書,叫《了不起的職業》,裡面寫了很多平凡的崗位,比如環衛工人、郵遞員、保姆、醫生、警察、消防員、便利店營業員等。

為什麼寫這套書?是因為受到現在唱歌比賽、明星選秀節目的影響,我女兒說長大的理想是當明星。當我聽到的時候,我覺得這種單一的導向是不對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明星、成為歌星。

其次,我想告訴孩子,無論是明星還是歌星,他們只是在亮麗的舞臺上表演,而真正搭建舞臺的人是絕大多數的普通人。

我希望孩子認識到不同崗位的價值,熱愛每一個為我們工作的普通人。

當時在寫作的過程中,這個願望非常強烈,因為我覺得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為他們做正確的引導,每一行、每一份工作、每個人,都值得我們去尊重。

我想讓他們知道,在我們的世界上有這些職業、這些人在為我們辛苦地付出。我並不是在這個作品裡倡導你將來要去做這個職業或者那個職業,而是透過一些有意思、有趣的故事構思,把普通的職業引進孩子的閱讀範圍。

另一個作品《一個姐姐和兩個弟弟》,我寫的是重組家庭。我常常在生活中感知到,家長會帶著偏見:離婚家庭的孩子會很可憐。其實,離異家庭會對孩子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否可憐並不是一個成年人可以去定義的。我恰恰碰到過一些離異家庭的孩子,他們的後期成長也非常好。

我的其他作品,比如《米斗的大計劃》寫的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去世了,由媽媽帶她成長的家庭;《丫中和丫串》是寫一對雙胞胎姐妹,從鄉下來城市投奔在城市中打工的父母的故事;《大眼睛》是寫一個弱智的女孩子的故事。

為什麼會寫這麼一系列?是因為在現在的社會中,真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擁有像大頭兒子、小餅乾這樣的生活環境。有一部分孩子的生活就是缺失的,在他們缺失的生活裡,這些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呢?他真的像我們想象得那麼可憐、那麼弱小嗎?並不是。在他們身上有我們想象不到的強大。所以,我會寫這樣一群孩子,用他們的生命力來感染我們。同時,我也想告訴那些有這種經歷的孩子,要如何戰勝困難,如何走出霧霾,建立自己的生活,這是我的教育理念。

藍鯨教育:您認為離異家庭成長的孩子和像大頭兒子的家庭成長的孩子,有什麼不同之處?

鄭春華:第一,我覺得家長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而是用一顆平常心看待。我非常不能接受的是有些父母離婚以後,老死不相往來,甚至拿孩子去要挾,這種恰恰是最不好的結果。如果父母離異了,爸爸還是爸爸,媽媽還是媽媽,完全可以和平共處,彼此不在孩子面前去詆譭對方,給予孩子仍然是正常家庭氛圍,孩子可以成長得很好。

如果爸爸媽媽的身份沒有缺失,孩子又怎麼可能一天到晚提醒自己,自己是從離婚的家庭出來的。

孩子有自己化解矛盾的方式。無論是苦難還是幸福,成年人都有自己儲存的經驗。但是孩子沒有那麼多經驗,他們沒有負面的東西,更容易用正面的、積極的東西去化解,他們並不是我們想象當中的那麼弱小。

同時,恰恰有這麼一群孩子,因為特殊的成長環境、成長經歷,他們擁有了特殊的能力。這種特殊的力量可以感染擁有完全完美生活的孩子,讓他們間接的獲得一種成長。

藍鯨教育:這次《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小餅乾和圍裙媽媽》再版,更多的面向“00後”“10後”,您覺得這兩套書中蘊含的家庭教育理念適應於現在的家庭嗎?

鄭春華:這次智慧熊文化重新把這兩套書整理,隆重推出,我感到很欣慰。現在的小朋友看得最多的是動畫片《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已經遠離了我的原作,呈現出的教育觀跟我已經有本質上的不同,這兩套書重新推出我非常的高興。我希望看《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小朋友可以看到我的原著。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至今已經三十年了,到今天仍然有那麼多人喜歡,自有它的道理。一個作品流傳的久或不久,不是人為的,我寫的時候也沒想到能流傳到今天。或許是因為作品傳達了親情和愛,才會受到大家的喜歡。

98年,《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動畫片播放的時候,我正好在德國。有一次我去一個華人家庭做客,那家人的孩子正好是四歲,他跟我說,太奇怪了,孩子對這個動畫喜歡得不得了,特別喜歡裡面大頭兒子。我當時也覺得很奇怪,因為上世紀90年代,相比於德國《貓和老鼠》的畫面製作,我們的動畫片製作還很落後,但這個孩子就喜歡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後來,我就琢磨出來了,我說是因為爸爸太少陪伴自己的兒子了。因為爸爸要在那立足,整天在診所。爸爸對兒子要求很嚴格,但是他們的相處方式讓兒子的很多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孩子在看這個作品的時候,其實是滿足他生活當中的缺失,他透過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在補償自己。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和《小餅乾和圍裙媽媽》更多的關注的是孩子的心靈陪伴,這是最積極的意義。而對現在的00後、10後來說,我覺得也是給他們生活中的一種補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