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2022-04-03由 深圳市天地驕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發表于 母嬰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前段時間網上被一張五歲幼童的簡歷刷了屏:五歲認識了1500個字,會背100多首唐詩,一年讀500本英文書。

每天的課程內容安排得滿滿的,有思維訓練、計算訓練、數獨等,還會鋼琴、足球、街舞、游泳、圍棋、主持,去過多個國家,每週還寫三篇英文日記。

大家驚呼:“這輩子也趕不上這個小孩子了!”父母們更是徒增焦慮:“完了,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怎麼辦?”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牛娃引發的焦慮,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要不要從小就讓孩子這麼拼?

第二層:如果從小就要這麼拼,該拼什麼?

第三層:如果才藝和見識也要比拼,家長該怎麼辦?

這三層焦慮都非常自然。任何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光明的前途,我並不是那種勸人“算了吧,別在意”的人。

我完全能理解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擔憂,也贊同這種人之常情。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幼兒啟蒙,究竟要學什麼?

第二層焦慮其實等同於這樣一個問題:幼兒啟蒙,究竟要學些什麼?

我想我們都會同意,幼兒啟蒙,應該學一些對孩子學業有好處的東西。

五歲牛娃引以為傲的成績和很多父母在孩子幼升小階段著重培養的內容基本一致:識字、英文、背詩、計算、數學思維。

這些內容毫無疑問和小學低年級課程直接掛鉤。

識字、英文和計算出眾的孩子,在一年級的課業中也很容易名列前茅。

但問題在於,長遠來看,這些內容對於孩子的學業有多少好處呢?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我們可以對比這樣一個問題:一兩歲的時候,不同的孩子學會走路和說話的時間早晚都不同,但這種先發優勢對於孩子的長遠發展有多大的影響呢?

每個父母都可以得出結論:沒有什麼影響。

有的孩子不到一歲就開口說話,有的孩子快三歲才開口說話,但是一旦學會說話,在說話這一方面孩子之間就不會有任何差別。

正常的孩子到了三歲之後都會流利自如地表達,說話早晚的差距很快就被抹平,看不出區別。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說話是一種所有正常人都能掌握的共通技能。

只要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技能,早一點晚一點掌握不會有本質差別。

就像吃飯和睡覺,在嬰兒很小的時候,父母往往為了讓孩子學會吃飯和睡覺大費周章,但無論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之後就沒有不會吃飯和睡覺的。

能使人生產生較大差異的,一定得是某些人能掌握而其他人無法掌握的技能,而不是這種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共通技能。

那麼識字、拼音、算數算是差異技能,還是共通技能呢?大家都知道,這肯定都是共通技能。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幼兒識字很困難,但沒有見過幾個正常上學還不識字的人。

到最後每個人認字的多少都差不多,早識字晚識字幾乎沒有差別。拼音、算數與之類似,無論小學一年級是否適應,也能很快學會。

其實我並不否認確實有很多天才比一般人展現出更超前的特點,小小年紀就取得了傑出成就。

但反過來並不成立,超前趕進度並不等於天才。比別人學得早,並不等於學得好。

如果識字、拼音、算數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共通能力,那麼提前的優勢能維持多久呢?

很容易想到,沒有多少。

即使父母要拼,也應該讓孩子擁有一些具有長期優勢的能力,而非讓孩子費盡心力,苦練一些其他人很快就拉平差距的共通技能。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那麼,什麼是能讓孩子長期保有優勢的能力呢?

我們自己可以想一想我們上學的時候,在什麼時候、哪些方面最容易跟人拉開差距?

又有哪些學科、哪些技能,是會使人與人之間一輩子都有差別?

其實很容易想到,肯定不是識字之類。

真正讓學生拉開差距的,是高年級複雜知識的學習:語言的高階應用、數學和科學的進階學習。

這些會考驗學生對語言和數理知識的深度理解,也是成績赫然拉開差距的地方。

所以,

父母更應關注的是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對知識的深度理解能力。

超前搶跑看上去熠熠生輝,但是把深度理解力的根扎進土壤,初期雖默默無聞,後期卻會長成參天大樹。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孩子的多元愛好該如何培養?

下面分析第三層焦慮:孩子的多元愛好該如何培養,這是不是拼父母的時候到了?

其實,讓孩子從小開啟視野、培養各種愛好肯定是好事,但這個問題有很多種敘述的角度,也有很多種分析和理解的角度。

第一種角度是:我經常讓孩子隨意地玩,玩什麼都行,有時候唱唱歌跳跳舞,有時候打籃球踢足球,有時候一起玩過家家表演,有時候帶他去游泳戲水,有時候在家裡瞎畫著玩,有時候全家去旅遊,簡直是天天玩,生活不要太輕鬆。

第二種角度是:我給孩子安排了很多興趣班,包括唱歌、跳舞、打籃球、踢足球、游泳、畫畫,還帶他走遍天下去增長見識,我希望他每分鐘都過得充實高效,這樣孩子就能發展多方面的愛好。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這兩種角度有差別嗎?

對於四五歲的孩子,二者的效果差別微乎其微,即使是最優秀的孩子,在畫畫、籃球、舞蹈和表演等專業課上的表現,也和玩耍效果差不多,而無論父母是否安排這些課程,孩子也一定會唱歌跳舞、跑跳玩球、畫畫表演,因為這些都是孩子玩耍天性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在一個讓孩子隨意玩耍的家庭和一個給孩子安排高強度興趣班的家庭中,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差不多的。

然而這二者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家長的態度是全然放鬆,即使送孩子上學習班,也覺得孩子是玩,不算是取得的什麼成績;而後者家長的態度是嚴肅緊張的,即使帶孩子玩,也覺得是學,要記錄每一點成績。

前者覺得這都是孩子自發的表現;後者覺得這都是我的優秀安排。

這會帶來兩種不同的人生活法:前者的孩子似乎輕輕鬆鬆,就達到後者家長費盡心力給孩子安排的人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一些人能玩著學。

這些人的存在時常讓我們嫉妒。

但是我們常常不敢相信,人生本來就可以玩著學。

輕鬆玩愛好和嚴肅學愛好,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不同呢?

會帶來感受的差異。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人在放鬆的狀態下,做不做一件事的主要理由是自己是否感興趣。

在放鬆的玩耍狀態下,孩子基本上會特別容易展現出自己真正敏感、有興趣的地方,父母也容易觀察出孩子最有潛質的方面。

而人在緊張的任務狀態下,除了是否感興趣的因素,還有能否堅持的毅力因素、能否令人滿意的取悅因素、積累多少成績的壓力因素共同影響,如果逼得緊,那麼孩子可能會把一切都做好。

然而如果一切都做好,也就失去了對這一切的區分。

久而久之,會感受不到哪個是自己內心特別鍾愛的。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或許有人會說,毅力、取悅、成績不重要嗎?

它們重要,但它們應是在一個人發現自己內心方向之後,在此方向上不斷精進、不斷加碼時的推動力。

在人生之初,如果把這樣的嚴肅加諸每個方向,那就區分不出任何方向的差別。

我見過不止一個成年的朋友對我說——我感受不到什麼是我真正喜歡的;也見過不止一個成年的朋友突然放棄自己學了多年的專業,開始重新尋找。

讓孩子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需要的是父母和孩子雙方敏感的心,父母需要真正看見孩子。

真的不是拼盡家底把每個方向都砸上就能砸出結果的,很多時候,恰恰相反。

再稍微延伸一點。

區分父母是真的願意支援孩子的愛好,還是熱衷於給孩子閃閃發光的成績單再新添上一筆,就看父母面對孩子人生選擇時的態度。

如果父母想盡辦法讓孩子學鋼琴,訓練音樂才能,但是一旦孩子真的對父母說“我要做音樂,我要參加選秀,我要去當流浪歌手”,父母卻截然反對,“如果你去了,就打斷你的腿”,這就不是真的支援孩子的愛好,而只是把鋼琴當作了考學的加分項。

支援孩子的愛好,就要允許孩子在最初自由地嘗試,在未來認真選擇自己內心熊熊燃燒的那個火焰,在選定的路上義無反顧。

如果沒有最初的自由和最後的寬容,就還是不要隨便說自己“支援孩子發展愛好”這樣的話比較好。

說到底,啟蒙也是人生觀的體現,要看父母是否能讓孩子擁有選擇自己的人生的權利。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如何培養對孩子長期發展有益的能力?

看了第二層焦慮造成的事倍功半和第三層焦慮造成的過度緊張,我們不由得要回到第一層焦慮:是不是孩子小的時候完全不需要啟蒙,放任其隨意玩耍就夠了?

對此,我們還是回到最初提出的目標:希望孩子能發展一些對人生長期有好處的能力。

那麼,我們還是要進一步深入問一下自己:什麼是對孩子長期有好處的能力呢?

從學業上看,對孩子成績影響最大的,是從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逐漸顯現的深度理解力的差別。

成績的分化差不多在這個階段開始出現,此後有很多科目的學習會始終呈現巨大差異。

那麼這個深度理解力又是什麼呢?

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其實簡單來說,是與思考習慣有關。

一個人如果經常進行主動思考、獨立思考;如果任何事情他能不滿足於被告知答案,而期望自己進行邏輯推理得出答案;如果他能習慣於透過表面思考深層次的原因;如果他經常與人溝通自己的想法,能理解不同的觀點,那麼學業上遇到的問題就不會成為他學習上的障礙。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跳出學業看,對孩子長期發展最有益的能力是什麼呢?

是一個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自主性。

人的自主性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自我決定論已經成為這些年最熱的研究領域之一。

心理學家越來越多地發現,能夠為自己做選擇、做決定、把控自我人生的方向是一個人獲得長期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而我們也早就聽過:孩子自我驅動的學習,有更長久的良好效果。

那又該如何讓孩子具備自主性呢?

父母應該

讓孩子從小就參與到人生的選擇中,為自己的學習、做事方式、時間管理做決定,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負責。

父母對孩子要像對成年人一樣尊重,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做主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所有這些都是把孩子人生的主人翁地位交到孩子手中,而逐漸形成的習慣會讓他在未來的人生中找到方向。

因而,這兩重習慣——

思考習慣以及自主習慣

,就是我們在孩子啟蒙階段為孩子打好的基礎。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買菜也好,做飯也好,讀書也好,睡覺也好,

如果我們能在生活的每個細碎的瞬間,與孩子深入交談,聆聽孩子的聲音,尊重他的選擇,讓他決策他的生活安排,與他討論事情的前因後果,引導他去思考,鼓勵他提出自己的理念,那就是最好的啟蒙了。

由此可以看出,給孩子安排過於密集的興趣班,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減弱了孩子自我安排、自我做決定的能力,也沒給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間,反

而是一種不利於孩子長久發展的啟蒙方式。

啟蒙不是量化的數字,也不是一絲不苟的表格。

啟蒙是開啟孩子的內心,並用耐心聆聽孩子的內心,是讓孩子內心深處的思想與自我意識萌芽而出,紮根於肥沃的泥土,自我推動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如果一定要進一步要求孩子在學齡前有認知上的發展,該讓孩子學習什麼呢?

很多技能都可以學。

認字和數學可以學,在馬路上認識商店的名字,過生日的時候計算年齡差,這都是非常好的學習。

只是任何知識的學習都無須刻意攀比。

比學習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發展思維習慣——對於任何不理解的事物發問的習慣。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如果孩子聽到任何一個知識點,都能明白其背後的原理,對來龍去脈深入探索,對不懂的地方能夠及時追問,對聽懂的地方能夠舉一反三,那麼這種習慣未來代入學校的學習,會形成對於高年級複雜知識依然有效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說到底,父母對孩子的啟蒙,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浸潤,最重要的是行為態度上的浸潤。

父母的焦慮或信心,也會在無形中傳導到孩子身上。

若我們對孩子多一些信任,他們也會對自己多一些信任。

孩子的啟蒙,家長你知道多少?

以上內容來自《孩子,願你一生勇敢有光》,作者郝景芳,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