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先懂錢,再懂選擇

2022-03-27由 青年書 發表于 母嬰

先懂錢,再懂選擇

我找到了一個教孩子懂錢的簡單方法,從認識“錢”字開始,然後再選一枚古錢幣,教給孩子“外圓內方”的智慧。

雨奇不是在語文課上認識“錢”字的,而是在《說文解字》裡同時認識兩個錢,一個是簡體的“錢”字,一個是繁體的“錢”字。這勾起她極大的好奇心,為什麼繁體字“錢”有那麼多筆畫呢?

孩子的好奇和追問是父母施教的最好機會,抓住機遇,自然事半功倍。關於錢的利與弊,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要拆開一個“錢”字,跟孩子一起了解“錢”字的結構和寓意,就能讓孩子懂得並把握“錢”和人的關係。

怎樣對待錢呢?為什麼古人造字的時候,會想到在“金”字右邊加兩個“戈”呢?

我把這個問題像踢足球一樣踢給雨奇,發現她異常興奮。因為孩子都有表現欲,特別喜歡證明自己有思想,有學問,所以,她深思熟慮地想了一會兒:“如果說錢就是金子,大家都想得到金子。你最早發現了金子,可你忍不住想拿金子買東西,就招來另一個人,兩個人討價還價,總是談不攏,就會發生爭吵,等吵急了就開始動手,大動干戈,這就是錢惹的禍。”

不要小看孩子的智慧,只要給孩子一個題目,然後再給一個對話的平臺,孩子就會開動腦筋,快速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水平。和孩子一起討論,錢給人帶來哪些歡樂,能滿足哪些慾望,再討論錢給人帶來哪些苦惱,哪些衝突。幫助孩子看清錢和人的關係,再遇到錢,遇到衝突和苦惱時,自然知道如何從錢的混戰中站起來,而不是敗在錢的腳下。

和孩子一起讀錢,解析“錢”字,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和領悟:遇到錢,自然會遇到與他人的爭鬥,還有自我內心的衝突。要擺平錢帶來的失衡和矛盾,必須正確對待錢:懂得什麼是錢帶來的利與弊,以及錢怎樣花有價值。

讀懂錢,讀懂“捨得”之道。猶太人用敲金幣迎接孩子出生,孩子一來到人間便和金錢相遇,當孩子 3 歲時便教孩子認識錢,從5 歲開始,教孩子掙錢、花錢和管錢。

錢是用來花的。錢怎麼花不但有學問,也有智慧。中國有句俗語叫“捨得”,意思是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錢要先花出去,然後才能獲得。所以,要教孩子先懂錢,再學會選擇。

星雲大師曾寫過這樣一個佛學小故事:有個人總想獲得,總想坐享其成,閻羅王讓他投胎做了乞丐,過著天天受人施捨的日子;而另一個人總想給予,時刻想著幫助別人,閻王爺讓他投胎做了富翁,專門行佈施,把錢財賑濟給窮人。

舍什麼?得什麼?關鍵在於人的選擇。讓孩子選擇不勞而獲,等於父母鼓勵孩子做乞丐;教孩子選擇助人,等於父母教孩子如何做富翁。不論是誰貪圖享樂,即使有錢,也是窮人;而去給予救助,即便貧困,也是富人。凡是大善之人都能捨,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因為他們諳熟“有舍有得,不捨不得”的哲學。

錢從哪裡來?

當孩子遇到錢,就遇到各種疑問,錢不但會教孩子思考,還賦予孩子多種能力。日本電影明星高倉健曾寫過一篇文章,說他的朋友井出太的媽媽和美如何教孩子在勞動中讀懂錢。

井出太三兄妹很小的時候,媽媽和美每年秋天都會給他們買了兩隻小豬崽,讓小井出帶著兩個妹妹每天早晚兩次將沉重的泔水桶抬到豬圈餵豬。無論天多冷、多麼辛苦,如果他們沒給小豬餵食,媽媽就不讓他們吃飯。

有一天,在凜冽的寒風中,兄妹三人抬著沉重的泔水桶,妹妹抬不動,哭著問:“媽媽為什麼讓我們幹這種事啊?”

春天來了,媽媽把兩隻小豬賣了,聽著小豬鳴嗚的叫聲逐漸遠去,三兄妹流下眼淚。他們和小豬已經有了深厚的感情。幾天後,媽媽給三個孩子每人一本存摺,她把賣豬的錢平均分成三份,存入每個孩子的賬戶,告訴他們這是他們一個冬天的勞動所得。

秋天的時候,媽媽又買了兩個小豬崽,他們三兄妹繼續餵養,第二年春天,再將胖乎乎的小豬出售,孩子們的賬戶裡又多了一筆錢,這樣的生活持續了近 10 年。三兄妹每個人不但擁有一筆令同齡人羨慕的財富,還有了堅持數年做好一件事的耐心和毅力。

和美媽媽透過養小豬,在勞動和規定中讓孩子讀懂錢:如何掙錢和儲蓄,以及堅持做一件事積累和創造財富的奧秘。

關於錢,孩子也在給父母上課。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對金錢的知識是有限的,家裡的錢僅夠維持生活,所以我們不講消費,也不談投資。

市場經濟時代,孩子一出生就面臨消費,鋪天蓋地的廣告在誘惑孩子消費,各種金融產品在鼓動家庭理財投資。所以讓孩子懂錢,不能單向灌輸,要和孩子互動交流,甚至要從孩子身上汲取知識和智慧。

在錢幣博物館,雨奇問我:“為什麼古人造錢都是‘外圓內方’,而不是‘外方內圓’呢?”

孩子喜歡有形有象的事物。古人借錢幣之象,傳做人之道。拿一個外圓內方的錢幣,教孩子做人做事,簡單易懂。不但能讓孩子從小小的錢幣中領悟出諸多道理,還能傳遞做人做事的正能量和成功之道。

“我們一起來想一想,世界上有哪些東西是圓的?”

雨奇一下子找出 30 多個圓形的事物和影象:太陽、眼睛、腦袋、籃球、足球、車輪子、碗、盤子等等。

太陽、眼睛、球和車輪子要是方的就轉不動。錢幣在人和人的口袋裡轉,錢和人發生關係,它要流動;買賣可以砍價,可以商量,買賣的價格是靈活的,根據市場和需要調整,不能定死價。

那古人為什麼要在錢幣裡鑿一個“方孔”呢?

“為了穿錢唄,電視裡演的古代戲,有人口袋裡揹著錢串子。”雨奇用孩子的形象思維思考這個問題。

那這個方孔也可以叫錢眼呢!方孔就是法則,錢眼就是迷魂陣和陷阱,人一旦財迷心竅、視錢如命時,就會掉進錢眼。方孔也是規矩,物品價格可以變,但人心不能變,人不能賺黑心錢。方孔代表法則,做人做事要有法則,不能胡來,不該你拿的錢拿了,錢就能毀人。

中國有句俗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既講了錢的魔力,也講了人性的弱點。從小就應該讓孩子知道錢象即永珍,錢是雙刃劍:予以正能量是福,予以負能量是禍;取之有道是義,取之無道則是惡。

後來,我和雨奇一起查詢與錢相關的成語故事,如“一擲千金、千金一笑,一諾千金”。透過成語故事讓孩子自己領悟和思考,從故事中獲得啟示。

傳統教育特別重視開悟,“悟”字從“心”從“吾”,悟離不開心,只有“吾心”的參與才會有悟。有悟才能記住,凡是孩子自己領悟獲得的智慧才會終生攜帶。灌輸的知識只適合考試,考完便忘,這種一次性的記憶不會成為滋養生命的財富。

給孩子一枚古錢幣,給孩子“智圓行方”的智慧,教孩子從小懂得法律和規則,不是對人的限制,而是對人的保護。保護你不越雷池,不出軌,不闖紅燈,一生順利平安。

唐朝名相李泌,幼時被稱為神童。他七歲時被玄宗召進宮。當李泌入宮晉見時,玄宗正興致勃勃地與魏國公張說下棋。玄宗想試試他的才能,便示意張說考考他。

張說以棋為題問道:“方,好比是棋局;圓,好比是棋子;動,猶如使棋活了;靜,就是棋死了。你能用方、圓、動、靜四字來比喻弈棋的道理嗎?”

七歲的李泌立即脫口吟道:“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呈才,靜如遂意。”李泌的“方如行義,國如用智”,道出了“外圖內方”的“修行”辦法。

為什麼7歲的李泌如此聰慧?因為他從小接受了中國傳統的“方圓智慧”,懂得內方就是要行道義,靠走正道掙錢,外圓就是要動用智慧,靠智慧做事。所以,面對君王,他才能融會貫通,從容不迫,揮灑自如,不但即興創作出如此精妙的對子,還讓我們看見一個7歲孩子敏捷的思辨力和表達力。

錢和人一樣,有自己的模樣和麵龐。給孩子財富智慧一定要選最好的啟蒙財商教材。拿什麼做財富教育的教材和模板呢?

拿中國古代“外圓內方”的古錢幣做教具和模板。

給孩子一個古錢幣,或找一個古錢幣圖片,讓孩子看見錢過去的模樣。然後,和孩子一起討論古人造錢幣的時候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錢幣外面是圓的,而裡面是方的呢?

透過疑問引發孩子對錢幣造型的興趣,引導孩子深入思考古錢幣造型所蘊含的意義。這樣可以一舉多得,一箭多雕,幫孩子獲取有關錢帶來的智慧。

中國人早就發現了錢的哲學,並把“外圓內方”的智慧鑄進可視可聽,可觸可感的古錢幣裡,隨時隨地傳遞錢的智慧,並給人以警醒。

當孩子遇到錢,財商之門就打開了,但走出來的不一定是智慧,也許是魔鬼。要孩子辨清錢的真實模樣,一定要和孩子“讀懂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