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現代醫學如何解釋孩子的“積食”表現?

2022-02-15由 卓正科普 發表于 母嬰

現代醫學如何解釋孩子的“積食”表現?

所謂“積食”是中醫裡的概念。

隨著醫學的進步,其中的很多現象也不難用現代醫學中的生理、解剖、微生物等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其實與吃多吃少或消化快慢沒有確切聯絡。

今天咱們就聊聊現代醫學是如何看待和解釋種種“積食”表現的。

口臭

大部分口腔異味與

口腔區域性因素

有關,而不代表消化系統的整體問題。

口腔內的細菌分解了唾液、食物殘渣、鼻涕中含有的蛋白質,會產生的硫化物(例如硫化氫、甲硫醇等),產生了“口臭”現象。

早晨剛起床、長時間說話、很久沒有喝水吃東西的時候

,唾液的沖刷作用減弱,會顯得更加明顯。有牙周炎、齲齒等問題也可能導致口腔異味。

無需因為口臭而刻意清淡飲食,而是需要

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

現代醫學如何解釋孩子的“積食”表現?

舌苔白厚

舌苔是由脫落壞死的上皮細胞、微生物菌群、食物殘渣混合粘附在舌頭上形成的。

舌苔的薄厚和顏色

更多與食物的種類、細胞壞死脫落的速度、口腔衛生狀況有關

,而不是一個現代醫學中有確切意義的體徵。它與消化道的功能強弱沒有直接關係。

現代醫學如何解釋孩子的“積食”表現?

堅持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平時多飲水即可,也可以用清潔柔軟的牙刷或紗布輕柔擦拭。

肚子脹

孩子的腹部臟器如肝臟、腎臟等所佔體重的比例比成人要高。把這些重要臟器“塞進腹部”,自然就會比較擁擠,導致肚子看上去鼓鼓的。

這種現象在1-2歲左右尤其明顯

。再加上孩子腰部的脊柱彎曲度特點,因此會顯得肚子比較大,餐後尤其明顯。這其實是正常現象。

發燒

病毒、細菌等微生物感染才是孩子發熱的最主要病因。有時孩子在病毒感染的初期暫時並不伴有流鼻涕、咳嗽、打噴嚏或拉肚子等表現,但食慾會下降。

隨著體溫的恢復(疾病自愈了),胃口也自然會好轉。但這其實和食量以及食物種類沒有關係。

吃肉不會引起發燒,什麼肉都不會

現代醫學如何解釋孩子的“積食”表現?

手腳心熱

孩子的手心、腳心有時候摸上去熱乎乎的。這時候如果孩子的額頭摸上去不熱,也沒有其他發熱的表現,那麼無需擔心孩子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人體的新陳代謝水平在一天中有正常的波動

,外周血液迴圈也有時旺盛而有時低迷,因此手心腳心的溫度與身體核心溫度之間的溫差時高時低,這是正常現象。

孩子突然不愛吃飯

3-4月齡的寶寶突然變得“不愛喝奶”,其實是因為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而對周圍的視覺聽覺訊號更加敏感,因此不會像1-2月齡的寶寶一樣只管埋頭專心吃奶,這是

正常的生理性厭奶期。

1-1。5歲左右的孩子因為自主意識的增強,也對食物有了自己的偏好,因此吃飯時也很難乖乖地吃完一餐,或者稍微吃一點就不吃了。

現代醫學如何解釋孩子的“積食”表現?

家長無需擔心“積食”,而不妨儘量引導孩子自主進食、避免強迫進食帶來的心理牴觸。

大便乾燥

便秘是兒童期很常見的現象,很多孩子在新增輔食之後的排便性狀和頻率都會發生巨大變化,讓家長擔心“是不是最近吃多了”。

通常不推薦透過暫停輔食或減少某些特定食物的攝入來緩解便秘,而應該增加飲食中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蘭花、青豆、西梅、蘋果、梨等,必要時就診,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口服軟便劑等干預。

趴著睡覺、睡不踏實

很多孩子在學會自主翻身以後都喜歡趴著睡覺。

類似的體位可能有助於寶寶自我安撫

,跟吃多吃少沒啥關係,也不會讓心臟受到壓迫。

現代醫學如何解釋孩子的“積食”表現?

寶寶入睡後身體扭來扭曲,可能和入睡不夠深、自主接覺困難有關係。

鼻樑青筋

這其實是孩子的靜脈。和我們在手背、頸部看到的靜脈沒什麼區別。因為孩子面部面板較薄,所以看上去比較明顯。

隨著孩子年齡增大、面板增厚,通常就會消失了

積食就像一口鍋,孩子一些正常但家長不理解的表現都被放到了這口鍋裡,承載了家長們不必要的焦慮。

希望我的文章,能夠讓大家用現代科學的認知打破這個鍋,讓你和家人放下焦慮,輕鬆前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