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2022-01-24由 西餐其實很簡單 發表于 母嬰

近日,關曉彤爸爸的第五封家書曝光,一字一句,盡顯拳拳父愛。

9月17日是關曉彤22歲的生日,父親關少曾以家書形式寄語女兒。

他在信中寫道:

“22歲是讓自己平靜下來思考的年齡,逐步讓自己成熟起來。”

“要給自己訂個目標,不聽忽悠、奉承之言,時刻提醒自己“我是誰。”

平實的文字裡浸透著對女兒的殷殷深情和諄諄囑託,從工作、生活到到人生觀、價值觀方方面面,教育女兒做人做事。

“爸老了,還能陪你幾年?”更讓人淚奔。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連續5年,關爸都以這種形式,為女兒送上生日祝福。如此用心,收到信的女兒一定會嘴角上揚,讀了一遍又一遍。再把一封封載滿愛的家書小心翼翼珍藏。

網友紛紛稱讚:家書的形式真的很有意義,也很有儀式感。

這樣的儀式感,雖然傳統,卻飽含溫度,且有一種直達人心的力量,為孩子前行的揹包裡裝滿了愛、勇氣和期待。

許多家庭越來越重視儀式感,但令人隱憂的是,以儀式感為名的天價生日宴、燒錢畢業禮等層出不窮。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儀式感不是追求形式,華而不實的東西,評判儀式感最重要的標準是能否讓人感到內心的富足。

變了味的儀式感,不僅不會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反而蠶食著他們簡單、純粹而脆弱的心。

偽儀式感,不會帶來幸福感

今年6月份,微博上出現了一個熱搜話題:兒童節被迫營業現場。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在影片合集裡,呈現了很多小朋友在舞臺上的慘相:

“我們表演的節目是《一起崩潰》”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實在控制不了情緒,只能哭著跳著。”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我在臺上流汗又流淚,媽媽在臺下笑的好大聲,還一直拍照。”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孩子們登臺演出,家長們無不感到驕傲,可臺上的寶貝卻並不情願,滿臉都是委屈和無奈。

網友紛紛調侃:孩子們好慘!“我的節日還得在這跳舞給你們看,到底是誰過節?”這大概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

為了這一天,孩子們疲於練舞,被迫表演,還懷揣當眾表現的恐懼,不知道有多少孩子真正快樂。錯把形式感當作儀式感,只會成為孩子的負累,不會讓他有所期待,更不會感覺幸福。

人民日報曾報道,太原小學生一場生日派對平均花費5萬元,讓人驚愕。現場充滿了極強的形式感,高大的拱門,巨幅寫真照片,長長的紅地毯,有一種婚禮現場的錯覺,甚至還有無人機拍攝。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父母眉開眼笑地忙於招待,孩子卻說:其實不是我想過的,只是爸媽希望我這麼過。這場天價生日宴,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完全是為了父母的面子。

如此儀式感,不但沒有在表達愛,而且還在暗示排面比內容重要,久而久之,孩子變得功利、物質。

行為心理學教授托馬斯·吉洛維奇說:幸福感更多來自經歷,而不是禮物。真正的儀式感不是秀給別人看的,是美好的情緒被放大的體驗,能讓孩子擁有愛的感知力和幸福力。

作秀的、表面化的偽儀式感,抵達不了內心,與幸福無關。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過分強調儀式感,會引發虛榮感

有一位媽媽非常注重儀式感,特別是有關孩子的節日,都要大肆慶祝一番。女兒生日那天,她花800元訂了一個大蛋糕,特意囑咐多放女兒喜歡的草莓,還買了兩箱零食送到學校。

她以為女兒會高興地親媽媽一口,甜甜地說一聲“謝謝”。可誰知,小公主不僅理她,還一臉嫌棄。原因是:沒有像同桌媽媽那樣準備生日道具!

她徹底心涼:“老母親精心定製的蛋糕你看不見,特意挑你愛的零食也看不見,就知道伸手要要要,跟人比比比,等你畢業,老孃是不是要把迪士尼搬過來?”

最後一句話更讓人深思: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那都是作,不玩花裡花哨的她還健康點!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什麼時候生日變成了大型拼娘現場?孩子不僅不懂得對母親表達感激,反而變得慾壑難填。究竟誰知錯?

“現在條件好了,不能委屈孩子”

“別人都這樣過,我們家孩子不辦,會讓人看不起。”

從物質匱乏的童年走過的父母,出於補償心理,和處處比較的攀比心,不遺餘力地為孩子營造特別的儀式。但理性思維還未成熟的孩子,只會有樣學樣,複製父母的行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產生嚴重的虛榮心。

中國青年報曾對1969位有過畢業季經歷的畢業生做過調查。42。8%的人為慶祝畢業大約花費3000元以上,30。9%的人認為畢業季花費給自己造成較重負擔。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被儀式感綁架的人,即使無力支撐昂貴的費用,也要保持隆重的感覺,本質上不過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儀式感,也需要分寸感。

過分強調儀式感,其實是內心缺乏安全感,想要被看到、被重視。這份不自信傳遞給孩子,只會滋生虛榮心和自卑感,引起心理失衡。

正確的儀式感,能豐富孩子的內心

作家林宛央說,儀式感是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

真正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感知到愛,學會愛的能力。

重情感 輕儀式

今年開學之初,陝西的李先生因給女兒手繪書皮在網上走紅。他將哪吒、流浪地球等形象與各科知識聯絡起來,畫在書皮上,配以相應的寓意,看起來生動有趣。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當被問道,是為了給女兒開學的儀式感嗎?他說,並不是特別為了儀式感,只是想讓女兒珍惜書本,並激發她對知識的興趣。

這樣的儀式感並非刻意,也不華麗,卻讓學習充滿了動力和樂趣。儀式感,重在“感”,傳遞感情、觸發感受。

只要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溫暖,有值得回味的紀念,哪怕是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秘密暗號,或孩子在意的一個小細節,都是最好的儀式感。

從孩子的喜好出發

美國的一個小姑娘奧黛麗,突發奇想要辦一個“屎粑粑”主題的生日聚會。

父母不但答應了女兒的奇葩想法,還專門準備了“粑粑”蛋糕和氣球,穿上了“粑粑”裝。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生日當天,願望被滿足的女兒非常開心。媽媽說:“奧黛麗是一個忠於自己的人,我希望她總能擁有現在的信心。”

這場特別的派對,讓孩子知道自己想法被尊重,被愛圍繞,被鼓勵堅持自我,這才是儀式感的真諦。

父母在精心營造儀式感時,若能從孩子的愛好和願望出發,即使沒有豪華的場面、昂貴的禮物,他也會無比幸福。

與金錢無關,與用心陪伴有關

在泰國短片《世界上最差的父母》中,新郎在婚禮上責問父親:

“為什麼我的音樂課,只能在家裡跟爸媽唱卡拉OK,不用花一分錢?”

“為什麼我的生日派對沒有豪華包間,沒有魔術表演,只有爸媽的小把戲?”

當臺下一片唏噓,父親面露愧意時,男孩又笑了:“但,這就是我作為孩子最想要的生日,因為每一年爸媽從來沒有缺席。”

自從父母會了儀式感

於孩子而言,爸媽在身邊,才是儀式感裡不可替代的元素。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的一個調查資料表明,在家裡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是學業、事業上的成就。

再樸素的儀式,只要有了父母的真心陪伴,就會帶來久久不能忘卻的回憶,回憶裡有充滿笑意的臉龐,有難忘的片段,有未盡的餘溫。

《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裡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儀式感的終極目的,是幸福感。建立在虛榮心、攀比心之上的儀式感,只會讓孩子身心疲憊,未來的生活一地雞毛。只有恰到好處、情感至上的儀式感,才是給孩子真正的富養。

讓他體味到平凡日子中開出花的小確幸,讓他明白,只要用心,稀鬆平常的事可以變得特別,從而成為一個富有樂趣的人,讓生活變得多彩而亮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