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帶娃上班,今年終於不再打臉了,從雞飛狗跳到自覺自律,最大的秘訣是這個

2022-01-22由 CC爸媽 發表于 母嬰

這幾天,辦公室裡多了一個小同事:CC小朋友。

帶娃上班,今年終於不再打臉了,從雞飛狗跳到自覺自律,最大的秘訣是這個

放寒假後,CC就開始跟我來上班。

她在座位上,寫會作業、看會書、玩會玩具。自己倒水、上廁所。不吵鬧、也不打擾別人,一點不用操心。

老母親有一種“家有兒女初長成”的欣慰,還不忘暗搓搓的給自己點個贊。當時,CC提出跟我來上班時,我內心其實是拒絕的:

“你在家跟DD一起玩多好?

我可沒有時間照顧你?

你也不能打擾別人工作。”

CC聲音不大卻很堅持:“我不用你照顧,我可以自己寫作業看書,不打擾別人。”

猶豫了一下,我同意了:“你可以跟我去公司,可你不能跟我抱怨說無聊”。CC點頭答應了。沒想到,CC的表現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真的做到了自己承諾的。

每天把自己安排的明明白白:

▼寫作業

帶娃上班,今年終於不再打臉了,從雞飛狗跳到自覺自律,最大的秘訣是這個

▼練字

帶娃上班,今年終於不再打臉了,從雞飛狗跳到自覺自律,最大的秘訣是這個

▼畫畫

帶娃上班,今年終於不再打臉了,從雞飛狗跳到自覺自律,最大的秘訣是這個

▼閱讀:

帶娃上班,今年終於不再打臉了,從雞飛狗跳到自覺自律,最大的秘訣是這個

萬幸我同意了CC跟我來上班的提議。這件小事也讓我愈加體會到了:

將決定權交還孩子的重要性。

放假期間,孩子在家跟我們相處的時間突然拉長,矛盾點也多了起來。

下面這兩句話一定頻繁出現在老母親的口中,我真心建議大家:

憋死也要控制住,千萬不能隨便說。

01

“我覺得”

比如:“我覺得你應該趁著上午精神寫作業,下午再玩玩具”。

“我覺得”,這三個字很日常,卻直接剝奪了孩子做決定的自由。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時,他提了一次兩次,都被我們以“我覺得”拒絕了。

孩子就會認為:

自己的意見是不被允許的,說了也是白搭,不會有任何改變。慢慢地,她就學會了接受,甚至壓抑自己的所有感受。

帶娃上班,今年終於不再打臉了,從雞飛狗跳到自覺自律,最大的秘訣是這個

後臺曾經有媽媽留言:

我家孩子對什麼都沒熱情,問她吃什麼,她說都可以,問她去哪兒玩,她說隨便。

所有事都得我主動安排準備,她一副不情不願的勉強配合態度,就連出去玩都感覺是我求她去的,這種情況正常嗎?

兒童期正是孩子充滿好奇心、自由探索的時期,可孩子卻把“都行”、“隨便”掛在嘴邊,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對什麼都沒有熱情。這樣的孩子每個細胞都在向家長求救:放過我吧!

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孩子年紀小,容易走彎路,我提一個完善的建議是為了避免他少走彎路啊?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條:心理性疲勞。很多成年人應該都有體會,明明沒有幹什麼事情,可就是覺得特別累,精神萎靡不想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好累”。

帶娃上班,今年終於不再打臉了,從雞飛狗跳到自覺自律,最大的秘訣是這個

長期處於心理性疲勞狀態,孩子很容易出現不願上學、不願寫作業、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從生理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孩子,大腦皮質與前額葉的啟用程度都不高,對孩子各種能力的發展都非常不利。

成長不是私人訂製的完美方案,而是自由探索的無所畏懼。

比起一時的選擇失誤來,孩子更加不想做提線木偶。

02

“早就告訴過你”

比如:“早就告訴過你要穿那件厚羽絨服,你偏不聽”。

看著父母嚴厲的臉龐,下次遇到需要做選擇的情況,孩子會怎麼想呢?“你穿紅色的這件衣服,還是藍色的這件?”挺簡單的問題,孩子的腦袋裡可能都要上演一通天人交戰:

媽媽想要我穿哪件衣服?

我穿哪件衣服不會捱罵呢?

我的選擇出錯了會怎樣呢?

當孩子做出了選擇併為自己的選擇承擔了後果時,家長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潑冷水。

雖然我們的初衷是想要孩子吸取教訓,下次能聽取我們的建議做出正確的選擇。但這樣做就好比在孩子面前顯擺自己的智力、經驗,我們的身姿越發高大了,孩子卻矮小到地板上去了。

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選擇困難症”,甚至是拒絕選擇——我這麼差,怎麼選都可能出錯,你那麼行,你就都說了算吧!

一旦習慣了被安排,孩子遇上不順,他會作何感想呢?

有兩種可能:一種人會自暴自棄:反正我就是事事聽父母安排的廢物,註定了一事無成。還有一種人會無條件甩鍋:都是你的錯,都是因為你沒想周到,你決策錯誤,才坑了我。顯然,兩種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帶娃上班,今年終於不再打臉了,從雞飛狗跳到自覺自律,最大的秘訣是這個

心理學家吉姆泰勒說:

“決策至關重要,因為孩子所做的決定決定了他們的人生道路。”

自己為人生做決定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自己價值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激勵的過程,是一個自信自強的過程,是一個感覺很爽的過程。

不論出於什麼理由,我們都不該剝奪孩子的這一掌控自我的權利。

比起引導孩子做出我們認為正確的選擇,家長更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掌握做選擇的能力。

具體可以這樣做!

首先要明白,做決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去滑雪還是去泡溫泉”?這麼簡單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磨磨唧唧的就是做不出選擇呢?問題的根本,對家長來說,這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但對孩子來說卻不是。

我們的腦子裡有足夠的滑雪和溫泉的知識和經驗儲備,可孩子的生活閱歷和認知卻是非常有限的,一時間他很難分析出兩者的利弊。

他的腦子一團糨糊,又怎麼指望他快速的做出選擇呢?

帶娃上班,今年終於不再打臉了,從雞飛狗跳到自覺自律,最大的秘訣是這個

想讓孩子做出更理智的決定,

家長很有必要多帶孩子接觸社會、增長見識,不要讓他們的思維太過侷限。孩子實在糾結,家長還可以儘可能多的給他們提供點資訊

:“滑雪可能又冷又累,不過很刺激。泡溫泉很溫暖很舒服,就是有點無聊。”

做選擇之前,蒐集資料,分析利弊,這樣的思維模式建立起來了,孩子會受益終身。

其次,可以“我覺得”,但別忘了“你覺得”

不少家長會擔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什麼都放著不管,小樹苗長歪了不就糟了。

我們將決定權交還孩子,並不是完全的放手不管。我們可以提建議和想法“我覺得XX”,但最終還是要孩子自己做決定:“你覺得怎樣呢?最終還是你說了算。”

這裡有兩個原則:

第一,誰對結果負責誰就做最終決定。

該孩子負責的事,家長就不要插手,鼓勵他們自己做決定,5、6歲的孩子能犯多大錯?即便走錯了路也挺好啊,他們還藉此完成了一次人生經驗的累積。

第二,要給孩子明確自主選擇的底線。

比如必須做到保證安全、不打擾他們、遇到困難要堅持而不是隨意放棄,在底線之上,給孩子足夠的選擇空間。最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決定設想我們工作中時時都有人監視著你,你做的不好的時候,馬上有人批評指責、冷嘲熱諷,這種情況下,你工作的上進心會強嗎?

工作的滿意度會高嗎?不可能。換位思考一下,家長就能明白,不要隨便干涉孩子,不要輕易否認他們的判斷和決定,尤其是當孩子因為決策失誤出現問題的時候,“早就告訴過你”沒有任何意義。

帶娃上班,今年終於不再打臉了,從雞飛狗跳到自覺自律,最大的秘訣是這個

家長更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覆盤,引導他去思考,在這次選擇中,他獲得了什麼,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感想。就算是決策失誤,也不要忘了安慰孩子:選擇失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太過患得患失,更不用因此變得戰戰兢兢。

做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風險體驗”,就是要承受放棄其他選項的風險成本,承受不可控的後果,這樣才算是一次完整的決策。

另外,還要警惕“假民主,真專制”!

有些家長掌握了這樣的靈丹妙計對付孩子:

“你現在是想刷碗,還是想寫作業?”

“你要是現在不寫作業,晚飯後電視可就別看了。”

這樣的話術,家長看似是在給孩子選擇,但並沒有給孩子決定權,孩子還是被限定在我們的框裡,做著語言的囚徒。一次兩次還好說。時間長了,孩子不是傻子,他回過味來,會因此而惱怒、沮喪、甚至故意搞破壞來反抗父母的行為。

C媽說: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旗幟鮮明地點出:“父母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而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體會到自己可以掌握事情,會給孩子帶來較佳的身心狀態,也會讓他們變得更自信、更容易堅持。

當孩子自己做出決策時,這個決策就會更有意義,也更加具有長久的效用。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就都具有了獨立發展出真正自我的本能,家長們嘗試放手、學會放手、經常放手,孩子們會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驚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