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孩子越鼓勵越不自信,你一定是掉入了這三大坑!

2021-12-17由 贏在起點能力早教 發表于 母嬰

孩子越鼓勵越不自信,你一定是掉入了這三大坑!

前陣子和朋友小凡聊起,她說最近自己很有挫敗感。兒子在一次活動中因為插同學的隊,於是和同學打了場架。

事後她問兒子為什麼要插隊,兒子說因為對方每天都嘲笑他沒朋友。她心疼地問兒子為什麼不告訴她,結果兒子說:

“我覺得和你說了也沒什麼用,你也幫不上什麼。”

小凡很是鬱悶,自己明明每天都在鼓勵和陪伴兒子,為什麼在兒子的眼裡

自己卻是個如此“無力”的媽媽?

而同學嘲笑兒子沒朋友也確是事實,兒子一直都靦腆不善社交,為什麼自己對兒子那麼鼓勵,

兒子卻還是不自信、悲觀?

後來我們一交流才發現,我們這屆當媽的在“鼓勵”孩子這件事上是真的上心,但不經意間就踩了大坑。

今天把小凡在鼓勵這件事上踩的三大坑分享給大家,我估摸著大家都曾經踩過或者正在經歷。

孩子越鼓勵越不自信,你一定是掉入了這三大坑!

小凡自述:

兒子從小到大,不管他做啥,我都鼓勵他,支援他,不僅是我自己,我還調動了全家人步調一致。

他沒做好的時候,我們也很少批評他;他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我們千方百計幫他卸下心理負擔。

但是,我們家的很多努力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兒子沒有表現出任何自信的苗頭,相反,還很悲觀:要參加比賽,還沒開始就說自己不行;想和別人交朋友,心裡卻總是覺得對方一定不喜歡他,於是畏縮著不敢上前。

回顧自己的鼓勵方式,至少有三個方面對兒子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第1個坑:鼓勵淪為了“社交性點贊”

每次發朋友圈,總有些生活中沒太多交集的人給你點贊。但收贊後,你其實並不覺得有特別的開心,或者和對方的關係更近一層。因為大家都明白,這不過是“社交性點贊”。

“社交性點贊”出現在朋友圈無傷大雅,但是出現在親子關係裡可就不一定了。

兒子讀幼兒園時,我每天都要被他的十萬個問題問到筋疲力盡:“媽媽我畫得好看嗎?媽媽我做的好不好?媽媽你看我厲不害?……”

但讀小學後,我發現,他問我意見的時候越來越少了。

剛開始我還以為是娃長大了、有主意了,但後來發現並非如此。

每個學期末,兒子班上都會搞期末評選,他很少拿獎。但有一次,他毫無徵兆地拿了個“最快進步獎”。老師在群裡通知的時候,我已經開始激動地腦補他放學後興奮地通知我的美好畫面了。可是晚上去接放學時,他竟然毫無反應。

“難道還要等回家後再悄悄告訴我?”我心裡嘀咕著。

回家後,還是沒反應。晚飯吃過,水果吃過,酸奶喝過……。。兒子對獲獎這事隻字不提。

等到睡覺時分,我坐到他床頭,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起來,也終於問到了拿獎的事。

被我問到,兒子顯得很驚訝也很興奮,他睜大眼睛告訴我拿了最快進步獎。

我問他這麼高興的事為什麼不告訴媽媽?

兒子的回答卻完全超出我的意料——

他說:“這次拿了獎狀是因為我運氣好,下次肯定就沒有了。而且告訴你也沒有什麼用。”

“告訴你也沒有什麼用”,我聽到這句話心頭咯噔一下,這是什麼意思?

追問這下兒子才怯怯地說:“媽媽,每次我和你說什麼開心的事,你都會說很棒啊,很厲害啊,每次都這樣,現在我都知道你會說什麼了。”

“可是媽媽真的是覺得你很優秀才那麼說啊。”我居然還沒理解到兒子的意思。

“媽媽,其實我覺得我不厲害。比如這次,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得獎,我還想你幫我分析一下呢,但一想到你總是那麼堅定的說我好,我都不知道要怎麼讓你理解我不好了。”

原來,

我對兒子的一次次敷衍式的點贊,已經成為了我自己的麻醉劑,它讓浮於表面、浮於自己的想像,卻根本就沒有真正地沉下來去解讀兒子每一次聽我讚美後提不起勁的表情代表什麼。

孩子越鼓勵越不自信,你一定是掉入了這三大坑!

孩子在不知不覺地長大,拿著兩三歲時偶爾哄一下的小把戲,矇混到三年級還在用,兒子對我的耐心也真的已經很夠了。(想到這,我臉都滾燙了。)

當然,

敷衍式的鼓勵,不但沒有效果,更培養不出自信。

第2個坑:我的鼓勵,並沒有那麼誠實

兒子上小學後,能發自內心讚美認可自家孩子的,只有真正牛娃的媽。

我家孩子不是牛娃,甚至因為沒有做過幼小銜接,入學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被暴擊到抬不起頭的。

可是,我不能責罵孩子啊,因為我是“提倡鼓勵式教育的新時代媽媽”。

於是,我開始

裝佛系

,成績差了我假裝無所謂,到了考試前又打了雞血似的鼓勵他。

現在回想,這不明明是自相矛盾嗎?真那麼無所謂,又何必在考前那麼在意。

兒子當然早就看出了我的假佛系。慢慢的,每次考試前,他都會來給我打預防針。有一回我們對坐著吃早飯,他突然嘆了一口氣說:“這次語文完蛋了,估計只有50分。”說完就拿眼睛偷瞄著我,看我反應。

我故作輕鬆地說,成績沒所謂,知道錯在哪,下次改正就行了,我相信你以後成績肯定會很好的。

晚上我接他放學,成績出來了:

數學92,語文88

我說考得挺好的啊,哪有50分那麼慘。

兒子突然來了一句:“媽媽,我感覺你好像鬆了一口氣啊?”

“沒有啊”我本能否認:“我不是一直說成績沒所謂,真的考了50分也不能說明你不優秀哇。”然後,我又心虛地問了一句:“你覺得媽媽很在意你的成績?”

“肯定啊,我考不好的時候,你話就很少,我考高分的時候,你就特別激動,上次考了滿分不是還帶我去燒烤慶祝了嗎!”

呵,身體是誠實的!

孩子越鼓勵越不自信,你一定是掉入了這三大坑!

違心的鼓勵,不僅激勵不到孩子,還有副作用。

到現在兒子對我給他的正面反饋總是懷疑,還暗自揣測我的目的。

比如我誇他畫畫得好時,他會反問我:“媽媽,你真的覺得畫得好?”

“你覺得哪畫得好?”

“你說的是實話嗎?”

“媽媽,你誇我畫得好,不會是不想陪我繼續畫了吧?”

……。。。。

被兒子戳穿以後,我覺得最可怕的事是,

我在兒子面前的信譽沒有了,

說什麼都可能是假話。

第3個坑:形式“鼓勵”,無視孩子的真正困境

再回到開頭說的事,兒子這個不自信的娃居然在學校打架了。

接到班主任電話我連忙趕到學校,發現和兒子發生矛盾並且打架的同學其實我早就從兒子口裡聽說過。

那個孩子總是嘲笑我兒子沒朋友,我兒子也為此困擾了很久。如今天因為體育課上的排隊問題終於大打出手。

接兒子回家的路上,我問兒子:“媽媽之前聽你說起過這個人嘲笑你,沒想到他現在還在嘲笑你。”

兒子沉默。

我又接著說:“媽媽不是和你說過嗎,不用把別人的話放在心上,媽媽覺得你是個很有樂趣的人,有趣的人怎麼會沒朋友呢。”

兒子說:“可是我確實在班裡是沒什麼朋友。他也沒說錯。我只是討厭他那麼說。”

我說:“小區裡有好幾個同年級的同學,你們不是每天都一起玩嗎,這不算朋友嗎?”

接著,我又機械地不忘鼓勵他一下:“媽媽相信以你的性格,一定會有很多很多朋友的。”

這句終於讓兒子爆發了:“所以,我覺得和你說了也沒什麼用!你什麼也幫不上,只會說相信我可以!”

這句話基本等同於:

“媽媽,我覺得你很沒用哎”!

原來,我自以為的鼓勵只是被我用來

包裝了

我無力的幫助和開導,根本無法從兒子內心的困擾給到他真正的支援。

在他遇到困難時,我並沒有真的花心思去了解他當時的困境和感受,被同學嘲笑沒朋友,他是難過還是受傷?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有朋友和沒朋友的定義?什麼情況下人會沒朋友?要怎樣才能有朋友?嘲笑別人沒朋友又是一種什麼行為?

我一個都沒有回答。

再次想到這句假大空的“媽媽相信以你的性格,一定會有很多很多朋友的”,真是自己都覺得尷尬。

兒子對我也一定很失望吧。

孩子越鼓勵越不自信,你一定是掉入了這三大坑!

看完小凡說的這些,我們再來說說,為什麼這樣的鼓勵是無效的、不能給孩子帶來自信?

簡單說是空洞、敷衍,從心理學角度說,是因為

媽媽和孩子之間沒有建立起關係。

比如小凡給兒子的鼓勵,她只是單方面地在不斷地付出,而沒有試圖瞭解到對方的實際狀況與需求,所以她只是做了“我認為你需要的事情”。這樣做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給出迴應的空間、沒有出示明確的要求,對方接受到的資訊都是模糊而混亂的。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在《孩子在充滿關係的環境中成長》這份報告中曾提出過這樣的觀點:

持續性地雙向交流(Serve and Return),雙方不斷地給對方反饋,可以產生安全穩定的關係。

孩子與周圍大人(包括父母,教師,和其他養育者)的關係,就是那個能夠決定孩子未來是否能夠健康發展的"有效成分"。

這裡說下怎麼理解“有效成分”?

就好比成人牙膏中保護牙齒的有效成分是氟,其他的原料就是起輔助作用,調味或美白。其他原料可以各有各的功能,成分有好有差,但如果不含有氟,其他功能再多有花頭都意義不大!

同理,教養孩子過程中,哪怕美好讚美的語言再多,但我們和孩子之間沒有建立起基本的信任關係。

所以,當我們鼓勵讚美孩子的同時,一定別忘了,我們不是為了鼓勵而鼓勵,是為了促進更有效的關係、孩子對我們更多的信賴才去鼓勵。

插畫配圖:攝圖網

孩子越鼓勵越不自信,你一定是掉入了這三大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