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2021-11-06由 凱叔講故事 發表于 母嬰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作者 | 陳六月

主持人楊瀾曾在一個論壇上,

講過一個關於陪伴的故事。

1996年,她在美國生下兒子後,

一直在全心全意陪著孩子 。

直到有一次,

因為工作的原因,

她整整出差了一個星期沒有回家。

而回到家裡那一天,

兒子把臉揹著她,

一直不說話,

最後,終於委屈地哭出聲來。

那個時候,

她突然知道了

自己的長期離開可能已經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創傷。

於是她下定決心,

一定要放下工作專心陪伴孩子,

並且倡導女性一定要有足夠的產假來陪伴孩子。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也正是這一年的時間,

她補足了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

兒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開朗,

年紀不大,卻很懂得父母的不易。

她感慨道:

“如果不抓住機會給予孩子好的陪伴,

很多缺失,是一輩子都難以彌補的。”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陪伴的缺失,對孩子危害有多大?

有位兒童認知行為問題康復師,

根據自己接觸過的眾多案例發現:

幾乎所有網路成癮、暴力習慣,

甚至是極度粘人、有分離焦慮的孩子,

都能找到一個共同的特點,

那就是“父母陪伴的缺失”。

而根據一個留守兒童調查資料顯示,

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

在青春期或者成年後,

患上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機率會高出其他孩子一倍。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即便父母在孩子身邊,

低質量陪伴,也無處不在:

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

把手機扔給孩子;

說是陪孩子看電影,

而父母盯著手機專心致致。

很多父母不知道,

真正學業優秀的孩子,

一定是心理健康、人格穩定、內心有安全感的孩子。

而他們的父母幾乎都做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為什麼孩子從不“聽話”?可能沒被好好陪伴過

李玫瑾曾在講座裡講過這樣一個觀點:

孩子一定要自己帶,

在他完全不能獨立的情況下,

你去給他帶來快樂和舒服。

當他依賴你,你才有教育他的資本。

曾有一個媽媽,

抱怨自己的女兒只和奶奶親近,

從來不跟她親。

等孩子上了小學接到自己身邊,

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卻從來不聽。

她很懊惱:

孩子和自己不親,

無論怎麼講道理都不管用,

只有奶奶說話才管用。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其實,

沒有任何一種溫馨的關係不需要經營。

而父母一直缺席的家庭裡,

很大可能,會有一個叛逆、外殼堅硬的孩子。

在電視劇《小歡喜》裡,

男孩季楊楊的父親是位區長。

也正是因為忙,一直在外地,

基本缺席了兒子的成長。

這也導致了季楊楊成了大城市裡的“留守兒童”。

從小缺少父母之愛的他,

對爸媽充滿了排斥。

不願意跟父母溝通

性格強勢又叛逆。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作為疏遠六年的“空降父母”,

父親處理孩子的問題也非常艱難。

兒子季楊楊犯錯,

父親讓他道歉。

可他不服,

當眾發洩了自己對於父親的不滿。

指責自己的父親為自己的事業,

這麼多年把自己一個人留在北京,

眼裡只有官位沒有父子親情。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關係是怎麼好轉的呢?

那就是,透過真誠的陪伴。

為了挽救脆弱的父子關係,

他開始向兒子真誠地道歉。

為了解兒子的喜好,

他還主動讓兒子給他推薦遊戲,

還在特殊時刻退居二線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正是在父母的的耐心陪伴下,

看似叛逆的季楊楊,

有些變得不一樣了。

他懂得爸爸的用心良苦,

開始對母親溫柔起來。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解碼青春期》裡說:

父母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真心,

才能收穫孩子的真心。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孩子為什麼從來不聽你的管教,

因為,你沒有陪伴過孩子。

唯獨只有足夠溫情的陪伴,

才能建立好的親子關係,

如此一來,教育的目的就成功了一半。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一個人的安全感,來自童年時的陪伴質量

陪伴的第二點,

那便是為孩子的內心提供了足夠的安全感,

有利於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曾有心理學研究表明:

一個人的安全感,

幾乎來自於童年時父母的陪伴質量。

生命早期的陪伴,

決定了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感受,

是安全的還是冷酷的。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在60年前,

科學家哈落就曾用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

證明了孩子成長過程中,

得到“愛和關注的陪伴”,

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多重要。

在這個實驗當中,

哈洛把剛剛出生的小猴子,

放在了一個有奶水、由鐵絲做的鐵猴旁邊。

而在他旁邊,有一個溫暖柔軟的布猴。

他發現,

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

才會到冰冰的“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

其他時候,都和“絨布母猴”呆在一起。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當小猴們被威脅時,

他們也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

並緊緊抱住它。

也就是說,“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到了最後,

心理學家發現這些單獨由“鐵絲母猴”撫養而長大的猴子,

性格極其孤僻,

甚至在性成熟後,沒有能力去尋覓伴侶。

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愛存在的重要因素:

那便是接觸、觸控、陪伴。

及時地關注和回饋,

無條件接納和包容,

這一切,都是安全感建立的基礎。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足夠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建立,

是影響孩子形成自尊心、自制力與社會技能的重要因素。

安全感十足的孩子,幸福感也強。

因為,被陪伴得足夠好的孩子,

會形成一個自我印象:

我是重要的,我的需要會被聆聽到。

這也是放心大膽地闖蕩世界,

乃至獲得幸福感的基礎。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孩子的好習慣,來自於父母潛移默化的陪伴

想要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更是需要父母足夠智慧的陪伴。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過: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演員黃磊曾在綜藝節目裡說到,

不管白天多忙,

到了晚上,

他都會抽出時間來閱讀,

女兒多多在他的影響下,

也養成了愛閱讀的好習慣。

明星孫儷一直都很愛做瑜伽,

3歲的女兒小花在她的影響下,

也開始愛上了運動,

時常陪著媽媽一起練瑜伽。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當我們在家刷微信、看抖音、追劇,

無聊的時候發發牢騷,

這樣的陪伴不僅影響孩子的情緒,

也給了孩子壞的示範。

同一個屋簷下,

家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有自己習慣的影子。

而用好習慣來陪伴孩子,

孩子自然會養成好的習慣:

你遇到麻煩時,如果你處理事情的方式很有邏輯,也有平靜穩定的情緒,那孩子也會感受到這種面對問題時的處理方式。你的用餐、言談舉止,足夠得體、周到,你和其他家庭成員、鄰里客人面對爭議時,足夠溫和且堅定,孩子自然會在這個過程裡知道各種分寸。

父母的好習慣為什麼可以影響到孩子?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過:

真正的教育其實需要“觀到”,

而這需要和孩子一起相處,

才能形成真正內化的觀念。

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未必是父母說怎樣的道理,

而是需要孩子和父母一日一日實際相處,

在潛移默化中便能學到。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0-18歲分齡陪伴建議,家長們可以收藏起來

武志紅曾在他的書裡寫過這樣一個案例。

他曾有位來訪者,是一個企業高管。

這位男士事業做得不錯,

但是總有一個問題:

在一些公開的場合說話,非常容易緊張。

因為,他總是覺得別人都對他說的話都不感興趣。

在武志紅的引導下,

他開始回想自己和自己母親的相處。

從他記事起,

媽媽和他聊天永遠給他一個側臉,

自己忙著自己的事情,

從來沒有正面看過他。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為什麼會感到自卑、不安?

因為,沒有被“看到“過。

心理學裡有一個詞,叫做鏡映。

就是說,

孩子是在父母的“鏡映”中確認自己、看到自己的。

這更是在於,

陪伴的時間不在多,而在精:

一起做泥塑作品、一起搭積木,要和孩子進入一起玩樂的狀態;在孩子睡前給他讀故事,傳達真實的情感和價值觀即便只有15分鐘;在一旁做“對的”事情,不是刷抖音、打遊戲;關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事情。

總而言之,保持敏感,及時迴應。

根據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

孩子處於不同的年齡,

有著相應的陪伴方式:

嬰兒期+兒童期(0~3歲)

這是孩子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重要時期。

父母需要多抱抱、多觸控,

讓孩子感受到你全心全意的愛。

照顧得足夠周到,孩子自我力量感才能被建立起來。

學齡初期(3~6歲)

這是孩子建立探索能力的時期,

帶著孩子探索新鮮、好玩的遊戲,

對孩子的探索行為給予鼓勵,

幫助孩子形成自主性。

學齡期(6~12歲)

孩子每完成一個任務,

可以多多給予言語鼓勵,

給予孩子足夠的欣賞,

幫助孩子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

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

青春期(12~18歲)

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更加成熟,

有了更為複雜的情緒體驗,

父母可以給出一個安全的空間,

對話裡要有足夠的尊重和理解,

耐心陪伴,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從孩子出生到上大學之間,

我們陪伴他們的時間也只有這18年。

讓我們好好把握,

這段孩子纏著你、盼著你的時間吧。

不分心的“花時間”陪伴;

愉快不焦慮地用心陪伴;

在以身作則的陪伴中陪伴;

悲傷時為孩子托起信念;

前進時為他們加油鼓勁;

為孩子儲備好養分,

以後的人生才能走得越遠越穩。

—— End ——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作者:陳六月,自由撰稿人,沿著路走,直到把自己變成路。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期陪伴”和“缺少陪伴”的孩子,10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