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這幾個跡象表明,你正在養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2021-11-02由 CC爸媽 發表于 母嬰

假期跟朋友閒聊,抱團吐槽中年壓力,轉頭看見身邊笑得沒心沒肺的娃,會覺得孩子的世界是最單純、最沒憂愁和煩惱的。

不然那句話怎麼會火起來:

小時候真傻,竟然想要長大。

但,當你看過這組資料,也許就會知道,孩子也在承受著大人不知道的壓力和煩惱。

就在今年3月,中科院釋出《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報告顯示:2020年 中國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鬱17。2%,重度抑鬱7。4%。

什麼概念?

相當於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孩子抑鬱!

這僅僅是診斷出的資料,因為對抑鬱症的不瞭解或牴觸,還有多少孩子默默承受卻得不到診斷和干預治療。

更恐怖的是:

其中,每年約有10萬青年死於自殺。每兩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這幾個跡象表明,你正在養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所以,我希望大家關於兒童抑鬱症越早了解越好。

好好的孩子,怎麼就突然抑鬱了?

我們難以理解,相對於上一輩,這屆孩子有很好的物質生活、學習環境,不必為了溫飽發愁,甚至可以得到合理要求下的一切。

為什麼卻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抑鬱?

美國國家兒童醫療中心成員、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在《自驅型成長》中提到:

新時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有的壓力應對機制。

人類本身在面對偶然的危機或壓力時,杏仁核會關閉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皮質,從而讓自己全力“逃跑”或應對危機。

但慢性的壓力會讓前額葉皮質持續緊張,讓人更容易持續性焦慮和抑鬱。

很多青春期甚至是成年後顯現出來的病症,追本溯源,往往是幼年時期就埋下了隱患。

李玫瑾曾說過:“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

研究表明,下面這三種養育模式,最容易養出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01

高壓式教育

前段時間有一部熱播劇《你好,兒科醫生》,裡面有一名3歲男孩的故事。

小男孩是下體被踢裂送到醫院救治的,若是救治不及時,甚至會影響今後的排尿和生育功能。

就在醫生問男孩媽媽是發生什麼意外時,

男孩媽媽表示,是自己踹的,對,就是用踹踢的,而且是猛踹。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這幾個跡象表明,你正在養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因為孩子總是因為各種原因請假不想上課外班,所以想「治」一下他。

受傷的小男孩雖然才3歲,但卻報了5個課外班,英語、美術、鋼琴、早教等……

在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他要去上課外班。

在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他在做媽媽佈置的課後作業。

每天面對媽媽高壓式的教育,小男孩早就心生牴觸,抗拒去上課。

於是,就有了開頭一幕。

現實生活中,這樣雞娃的家長並不在少數。

但一個過分焦慮的父母,一個過於高壓的生存環境,是養不出成功的孩子的,更可能的是,養出一個容易抑鬱的孩子。

02

家庭不和諧

生活在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是一種什麼體驗?

那是真正的地獄,看不到任何光亮和意義的地獄。

國際教育機構曾做過一項調查,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出自父母經常吵架的機率是32%,比和睦家庭整整高出一倍。

之前有一個針對3000名學齡兒童的心理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

回答最多的就是

“最害怕爸爸媽媽吵架,他們吵架的樣子好凶!”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這幾個跡象表明,你正在養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在自我意識發展不完全的幼兒的認知裡,他們認識問題總是很主觀。

不管父母間因何事爭吵,哪怕內容和孩子完全無關,他們也會下意識地認為一切都是自己導致,是他的錯。

所以父母吵架,他們不僅不會事不關己、不但不會忘,

甚至還會因此而陷入自責、愧疚、恐懼、沉默中。

父母的爭吵、暴力,就像一根根刺一樣扎進他們心裡。

吵得越兇,扎得越深。

03

養育者過於情緒化,陰晴不定

父母偶爾發脾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陰晴不定。

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就能引爆情緒炸彈。

愛的時候掏心掏肺,生氣的時候又恨

不得將孩子撕碎的猙獰模樣。

孩子就像生活在一個定時炸彈旁邊,甚至不知道何時該配合你笑,何時該配合你哭。

孩子當下是無法識別被傷害包裹的愛的,父母的陰晴不定,只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惶恐和不安。

我們熟知的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就曾是一個長期抑鬱症患者,也曾用水果刀一遍遍劃傷自己的手臂來緩解內心的痛苦。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這幾個跡象表明,你正在養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十幾歲的時候家中遭遇變故,媽媽變得情緒化,經常會莫名其妙地罵她一通。

她無法從過於情緒化的媽媽那裡尋求到安全感。

為了不觸碰到敏感的父母,壓抑自己的天性,強迫自己懂事。

但長期壓抑的後果就是,要麼開始向外對抗,要麼向內消亡。

那麼養育初期,如何把可能的傷害降到最低?

01

讓孩子學會自我接納

如果父母能完全接納孩子,也就是說,你願意接受孩子的一切好壞,那是最好的。

但可惜的是,父母也是人,父母也有七情六慾,父母也會討厭自己的孩子某個方面/某種時刻。

所以,我們總是不自覺的想按自己的要求,養一個完美小孩。

只願意接納孩子好的一面,不願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

慢慢地愛也變得有條件:

你再淘氣,媽媽就不要你了。

乖,聽話,這樣媽媽才喜歡你。

孩子活得便十分有壓力,

成天糾結於父母是否愛自己的孩子,哪有心思接納自己?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這幾個跡象表明,你正在養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不想自己憋屈、又不想委屈孩子?

我是這麼解決的——

我有時對你不滿意,跟你沒關係,只是我不太滿意。

比如,我嫌CC煩想安靜一會兒的時候,我會告訴CC:

我可真不喜歡你這麼鬧騰,但是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也是好事,活躍氣氛是把好手,有你絕對不冷場。

但現在,我確實不想你這麼鬧騰我,讓媽媽安靜一會兒可以?

她會一扭頭、十分傲嬌的走開。

我表達了我的不喜歡,但我肯定了她的價值,我沒傷害她。

她知道我不喜歡,但明白了那是我的原因,也沒因此否定自己。

最高階的接納,是引導孩子自我接

納:

把娃養的自我感覺良好,讓TA覺得自己很棒。別人不接納我也沒關係,哪怕這個“別人”是父母。

本來就是啊,你看不上TA的部分,也許未來就有個人很喜歡呢?也許未來社會就很需要呢?

做父母,不能自已把孩子的路走窄了。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這幾個跡象表明,你正在養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02

鼓勵讚美,讓孩子充滿自信

自信是對抗抑鬱最有效的武器,一個孩子的自信從哪來?

不誇張地說,生命初期,都是父母給的!

孩子越大,父母越理智。

比如我現在看DD,就充滿了母愛濾鏡:

他把衣服一件件都從沙發上全扔下來,我只會笑著說句:你可真皮!

他把我的口紅泡在臉盆裡當魚撈,我也只是佯裝生氣:媽媽要打屁屁啦。

愛得那叫一個盲目。

但到了CC這:

別說扔了,衣服亂放都會被嫌棄兩句“能不能自已疊好?”

別說故意損壞了,無心傷害也會被嫌棄“咋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母愛濾鏡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流失,那些做的好的地方,我們越來越無視;那些做的不好的地方,越來越扎眼。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這幾個跡象表明,你正在養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我們對孩子越來越挑剔,當然你也可以說是高要求。

但這件事,你知道,孩子不知道啊?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越長大,壓力越大。

因為父母給予的包容和肯定越來越少了!

而他自己累積的自信還不夠。

所以,不管孩子多大,都要保證足夠的肯定和誇獎!

誇獎和批評次數的最佳平衡比例是3:1。

也就是你批評孩子一次,至少應該誇獎他3次。

孩子大了,更得誇!

03

及時抓住孩子的求救訊號

早期孩子的異常表現往往不被注意,就算注意到,也容易被忽略。

要知道,很多孩子的不對勁,其實是他求救的訊號。

這些異常可能是身體上不適,如肚子疼、食慾不振、胃痛、失眠等。

因為心理或情緒上的痛苦可以造成身體的慢性疼痛,這在醫學上稱作“軀體化障礙”,而且年齡越小軀體化症狀越明顯。

國外研究發現,就診於兒科門診的20%的兒童有功能性軀體症狀,而此類症狀常常是青少年焦慮抑鬱症的早期表現。

更多可能是說不上來的情緒、精神上的變化:

隱隱約約沒有以前開心了,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就算之前感興趣的也都沒了期待;

不願跟小朋友玩耍了,更願意一個人獨處;

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對自己不自信。

大量研究和臨床接診發現:抑鬱症典型的主觀體驗是:

無望、無助、無價值感。

無論是什麼,當你發覺孩子和之前不太一樣時,就要引起注意,千萬不要覺得是孩子矯情或找理由偷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