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導致腦性癱瘓發生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哪些?

2021-10-30由 微笑記憶 發表于 母嬰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這是個並不讓人覺得陌生的詞彙,但很多人都對其存在誤解,腦癱的“癱”並不在腦,而是四肢。腦癱雖有大腦運動功能區的受損,卻並不一定會有智力或其他腦功能區的障礙。

腦癱是一組異質性疾病,包括永久性(未乾預治療者)、非進展性(一般不會持續惡化)運動功能障礙,可影響肌張力、姿勢和/和運動。也即:是由諸多因素(詳見下文),如:感染、出血、窒息、產傷等原因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從而導致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

患兒可能會表現為大運動和精細運動不足,智力不足及聽覺、視覺、觸覺、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

嚴重者伴有癲癇、肢體抽搐。

近年來,小兒腦癱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國外相關文獻顯示:腦癱在活產兒中總的患病率約為0。2%。據國內最新資料顯示:我國腦癱患者約有600萬,其中0-6歲的腦癱患兒有將近200萬人,這與家長對腦癱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無關係。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腦癱患兒新發病例數接近4。6萬例/年?,且其發病率呈持續上升的趨勢。

很多腦癱患兒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且腦癱患兒中約有70%曾被誤認為是“缺鈣”,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康復治療,有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殘疾,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無法估量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其實腦癱並不是絕症,它雖然是一種無法單純靠常規藥物或手術即刻就能治癒的疾病,但是因兒童早期大腦可塑性很強,如能對腦癱患兒早發現、早治療、早期綜合的康復訓練(干預),就有可能讓孩子融入到正常的社會活動中去。為了幫助家長朋友們儘早識別腦癱,今天就和重慶佑佑寶貝婦兒醫院一起來了解一些關於“小兒腦癱”的相關知識。

01

導致腦性癱瘓發生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哪些?

新生兒窒息;

病理性黃疸;

早產兒/和低體重兒;

多胎妊娠;

新生兒驚厥、呼吸窘迫;

新生兒低血糖、低血鈣。

02

腦癱早期可能的異常表現

以下異常表現提示孩子有腦癱可能,如能早期發現,給患兒早期的干預和正確的康復治療,則會有恢復正常的可能,讓我們先來看看腦癱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全身乏力、四肢發軟或發緊、僵硬;

餵奶困難,吸吮無力,吞嚥困難或易嗆奶、吐奶;

嬰兒的嘴不能很好地閉合,哭聲微弱或陣陣尖叫;

穿衣時肢體僵硬,上肢難入袖口,換尿布時難以分開大腿,洗澡時雙手握掌,四肢僵硬;

抱舉時足尖朝下,呈芭蕾舞樣姿勢,有的甚至出現交叉,呈剪刀樣;

2-3月還不會笑,不會抬頭,手指緊握,尤其是拇指內收,不會張開;

4-5月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也不會把手放到嘴邊。

導致腦性癱瘓發生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哪些?

當家長髮現寶寶有以上情況時,就需要及時帶寶寶到專業兒科醫師處就診了。但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家長對腦癱的一些認識誤區,往往會延誤孩子的診斷或治療。

03

關於腦癱的常見誤區

誤區一

在患兒6個月前發現

不明原因的哭鬧、易驚、睡眠差、吃奶差、過分安靜等現象

,簡單地認為孩子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消化不好,缺鈣了。

把身體打挺、站立呈柱狀、大把抓握、取物時全身用力等現象認為孩子身體強壯。

誤區二

家長髮現小兒在

運動中出現豎頭不穩、小熊手、足內、外翻、翻身時呈圓筒式翻身,坐時呈W型,四點位爬時呈兔子跳躍樣,行走時出現尖足,剪刀步等異常姿勢

,常常認為是孩子骨骼和肌肉出現問題,多方用藥治療無效,延誤就診時機。

誤區三

孩子經過診斷確認為腦癱時,有些家長盲目四處求醫,抱著一次性根治的態度。

希望透過打針、吃藥、手術等方式解除患兒的運動障礙和異常姿勢。甚至剛治療一段時間,見效果不明顯,就認為治療無效。

實際上目前還沒有哪一種手段可以完全治癒腦實質損傷,但只要儘早進行合理干預,配合規範且全面的康復治療,是可以讓症狀得到改善,逐步呈現正常化的。

04

小兒腦癱的治療原則?

兒童腦癱的治療原則就是

早診斷、早治療。

2歲以內的兒童腦細胞分化尚未完全,有很強的可塑性。如果患兒在腦癱早期就明確診斷,應該儘早開始運動訓練,因痙攣和畸形尚未發生,此時讓患兒一直

保持關節的充分活動,再結合物理因子等補充治療

,是預防惡化、恢復功能的關鍵。從臨床上看,腦癱患兒發現及干預得越早,治療效果越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