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面對孩子的教育時,我們作為父母怎樣去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受到符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2021-07-06由 太陽花下的小胖 發表于 母嬰

一個人擁有情緒健康的童年,成為開朗自信的孩子,並不純粹是因為所謂的天生特質或後天的幸運,而是有固定的主題和目標可以遵循。經過長期有益的整理和歸納,我們在腦中形成一份“最優發展地圖”,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認知什麼會讓我們產生快樂、傷心、感激和後悔的情緒。在社會集體層面上,我們會有更多的社會意識,去創造出一個更富有情感和理智的世界。

一定是 和諧的家庭環境,有愛,有尊重。托爾斯泰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相信大家都聽過樑啟超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故事。梁啟超對孩子的教育並非是嚴父的說教與責備,更沒有“成功人士培養秘籍”。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梁啟超和家人聚少離多,只能透過書信傳達牽掛之情,但他從不避諱表達對孩子們的思念,愛透紙背,情長紙短,書不盡意。即便遠隔千里,也能做到父愛“一直在場”。他一面是近代中國揮斥方遒、高談闊論的啟蒙開智者,一面是大家庭裡的“貼心暖男”:親自挑選女兒衣料的花色找人做,逛街看到好看的花色也要遠隔重洋從家寄到日本(當時梁啟超在國內,親屬在日本),作為一個整天忙得腳不沾地的“直男”,梁啟超對孩子們的衣食起居處處留心,這在100多年前實屬難得,試問當今又有幾個父親能做到呢?

而梁啟超和妻子的相處日常,也會在信中給孩子們交代:

“每晚散客後,與汝母雜談,動至夜分。”

“夕間輒與汝母對酌微醺,甚樂也。”

夫妻之間的恩愛日常,也是對孩子日後夫妻相處最好的示範。

面對孩子的教育時,我們作為父母怎樣去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受到符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這一句話我想同樣也道出了許多中國家長面對教育“內卷”“雞娃”時的忐忑心情。

我們不斷在知乎上看到這樣的問題:富裕家庭的孩子成績更好嗎?我們要傾盡全力讓孩子去重點學校當鳳尾還是去普通學校當雞頭?你們會去借二手繪本給孩子看會自卑嗎?面對孩子,我們每一次決策都顯得特別的焦慮。因為我們生怕踏錯一步,因為孩子的教育沒有再試一次的機會。而它的結果卻要很久才能看到。身為中國的父母,我們大多數經驗都來自於自己的童年經歷或者是上一代的經驗。而在高速發展的中國,我們的孩子面對截然不同的未來時,會有怎樣的答案?

是啊,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呢?這也是大多數為人父母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面對孩子的教育時,我們作為父母怎樣去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受到符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需要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兒子快3歲了,在這3載的光陰裡,我也經常在想:我應該把他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心中的答案不斷變化,隨著時光流逝,這個答案也逐漸清晰。

我想,具備這三個要素的孩子,怎麼樣發展都不會差。

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愛包裹著。讓他找到自己的價值感。認為自己一個可以為家庭、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讓他具備很強的抗挫折的能力和終身成長的思維模式。好的教育,是無條件的愛與尊重孩子,說起來輕鬆,但有多少人做到了,屈指可數。

讀初中的時候,我屬於走讀生,於是每天騎著母親的腳踏車去上學。那時候,我是多麼希望能有一輛屬於自己的紅色腳踏車啊。機會終於來了,記得有一次母親承諾等我考試達到多少分以後就給我買那輛我心儀已久的沒有橫樑的紅色腳踏車。可是,等我拿到了那個成績腳踏車卻沒有如期盼來那個她。我還是騎著原來的那輛車。而我最親密的發小,她卻有了一輛全新的非常高階的閃閃發亮的銀白色腳踏車,我羨慕壞了。那時的失落,是日後無論如何也無法彌補的。

兒子現在上幼兒園了,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給他買了很好學習椅,配家裡那款非常大的書桌給他學習。過了一段時間,由於學校要求需要培養孩子自己整理書桌的能力,讓每個孩子每天上傳一個練習的小影片。等同學們一個個的影片在學校的播出的時候,孩子發現大家基本用的是兒童專屬的學習桌。而他用的是普通的一張大書桌,沒有那些可以放置兒童學習用品的小空間、小擱架。

於是,在我和隊友的研究下,他終於有了屬於他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的一方天地。有了可以自己調節高度的學習桌椅。可能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孩子每天寫完作業自己主動整理書包、整理書桌,完全不用提醒。原來被尊重的孩子可以這麼的自覺。早知道有這種意外驚喜,我可能早就買了,還陪孩子練什麼整理收納啊。

面對孩子的教育時,我們作為父母怎樣去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受到符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順勢養育,也是自己在撫養孩子踐行的理念。每個孩子自出生就攜帶一串氣質密碼,這串氣質密碼,影響孩子的性格,決定我們的養育方式。當父母做到因材施教、順勢而育的時候,孩子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的。從孩子的個性出發去看養育的方方面面,對我這幾年的養育影響很大。他讓我意識到孩子睡眠狀態的差異,有很大一部分是先天氣質引起的。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雪花,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正因為每個人生來就是不同的,所以瞭解早期的差異有助於我們理解孩子後期的發展。

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不是孩子的缺陷。一個身體敏捷的孩子可能是攀爬專家,他擅長各種體育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的精神;很多注意力比較薄弱的孩子,恰恰對事物的探索慾望、創造力和好奇心更豐富。只要提前瞭解,匹配得當,都能夠幫助我們挖掘出孩子特有的天賦,提供更合適孩子的行為引導策略。

面對孩子的教育時,我們作為父母怎樣去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受到符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孩子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直接展示成年人並不想被他人所知的弱點。如果我們總覺得自己是犧牲者,或者妒忌別人,又或者喜歡控制,那麼這種潛意識的行為,也許會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我們無法緩解擔憂,總是保持焦慮,那麼也許很難做到跟孩子進行平和溝通。父母應該是“真實而積極”的父母,承認自己也需要被愛,被照顧,首先照顧自己的感受,要支援自己,只有愛自己才能愛別人,不要做撒手不管的父母,但也不要無窮無盡陷入“完美父母”的陷阱裡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