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恆昌宏觀經濟研究室:“雙碳”規模超百萬億 綠色股權正當時

2021-07-05由 網際網路科技財經 發表于 母嬰

恆昌宏觀經濟研究室:“雙碳”規模超百萬億 綠色股權正當時

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世界主要經濟體開始透過多項行政、經濟手段方法,逐步加強對碳排放的控制。

2020年,我國宣佈“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強調“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為實現“雙碳”目標,各領域需要高達百萬億規模投資,孕育出眾多“綠色”投資機遇。

中國要實現“雙碳”目標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首先是時間緊迫,與美國、歐盟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分別有43年和71年視窗期不同,我國距碳達峰目標不足10年,碳中和過渡期只有30年。其次,碳基能源目前仍是我國能源結構的主體,能源結構亟需轉型最佳化。據中電聯統計,2019年中國發電量中火電的佔比高達72%,電力領域碳排放佔全國碳排放總量的30%以上,實現低碳轉型乃至最終實現淨零所面臨的任務十分艱鉅。

最後,與歐美各國相比,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序中,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會進一步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的提升。目前,我國製造業(鋼鐵、化工、水泥等產業)佔GDP的比重較高,單位GDP能耗強度高,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發達國家的2到3倍,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最佳化升級。

如何才能實現“雙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齊頭並進?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場變革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驅動。

在這場科技創新中,我們不能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後發之路,必須加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引領技術進步。

與此同時,產業發展也面臨新的機遇,應進行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再造,並加快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和封存利用)技術與新一代資訊科技、新材料的深度融合。

不少投資領域專家表示,當綠色轉型成為未來最大確定性,碳中和領域將有力地引導大量社會資本投入,尤其是PE/VC等投資機構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方面將大有可為。

一方面,透過不斷探索最優的資源配置,追求環境、公平、社會等長期價值。另一方面,透過持續創新,在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下,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共贏。此前,國家氣候戰略中心資料顯示,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到2060年我國新增氣候領域投資需求規模將達約139萬億元。大成基金副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央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長姚餘棟在牛轉“錢”坤高階直播對話欄目中表示,儘管任務艱鉅,但碳減排也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投資機遇,中國不僅要為人類貢獻,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也是中國尋求能源獨立的新契機。

就此,恆昌宏觀經濟研究室表示,堅定看好“綠色新基建”以及實現碳中和目標所帶來的新經濟增長點和新投資機遇。當前,居民資產配置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財富管理新模式已然開啟。只有準確把握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新賽道,才能駛入下一輪財富增長的快車道。

在碳中和時代即將到來的背景下,與碳中和相關的綠色產業、綠色技術顯然就是這樣的新賽道。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博士在出席牛轉“錢”坤高階直播對話欄目,就2021年兩會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進行剖析時也指出,綠色經濟在未來將成為非常重要的領域。為了落實“雙碳”這一遠景目標,我國將與全球相關國家保持密切的配合,在氣候變化方面,做好《巴黎協定》規定的工作。與此同時,我國還將制定包括金融支援在內的相關政策,進一步扶持綠色經濟的發展。

華蓋資本創始人、總經理鹿炳輝在出席牛轉“錢”坤高階直播對話欄目時也指出,在生產製造轉型升級過程中,環境壓力使綠色、可再生需求不斷提高,“雙碳”目標的實現更將對中國的經濟結構產生較大影響。光伏發電、風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還需進一步提高,與之相配套的儲能技術也需要革命性的突破。此外,交通運輸領域的新能源汽車也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在食品工業領域,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技術創新同樣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中國實現碳中和需要數百萬億級的投資以及數十年的努力,這將塑造更高質量的經濟、更出色的生態環境以及更先進的科學技術。

在電力、交通、工業、新材料、建築、農業、負碳排放以及資訊通訊與數字化等諸多領域,都將湧現新的綠色技術和生態模式。目前,恆昌攜手諸多知名機構,不斷為投資者提供未來趨勢的指引,積極探尋科技領域的投資機會,以穩健投資分享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成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