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心理小知識丨我們並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

2021-06-30由 熊貓影探 發表于 母嬰

鳥籠邏輯

,來源於一個故事。

甲對乙說:“如果我送你一隻鳥籠,並且掛在你家中最顯眼的地方,我保證你過不了多久就會去買一隻鳥回來。”

乙不以為然地說:“養只鳥多麻煩啊,我是不會去做這種傻事的。”

於是,甲就去買了一隻漂亮的鳥籠掛在乙的家中。

接下來,只要有人看見那隻鳥籠,就會問乙:“你的鳥什麼時候死的,為什麼死了啊?”

不管乙怎麼解釋,客人還是很奇怪,如果不養鳥,掛個鳥籠幹什麼。

最後人們開始懷疑乙的腦子是不是出了問題,乙只好去買了一隻鳥放進鳥籠裡,這樣比無休止地向大家解釋要簡單得多。

為何會出現這個情況?

很簡單:

大多數人思考問題的時候是採取的慣性思維方式

慣性思維方式決定了來乙家中的客人,會覺得不養鳥掛個鳥籠是很奇怪的事情,他們的思維模式中,認為鳥籠就是用來養鳥的,有鳥籠,就應該有鳥。

這種被別人用習慣思維的邏輯推理誤解,並且最終屈服於強大的慣性思維的事情,生活中並不少見。創新、改革碰到的阻力大多數就是來自於傳統和習慣。

可見,誰能突破習慣思維,誰就能獲得真正的進步。

鳥籠邏輯告訴我們,大多數時候人們都受制於強大的慣性思維:

孩子必須進學校讀書才叫學習,人應該有個穩定的工作,上學考不上大學就不是好學生,結婚必先置辦新房,社會必然分三六九等等。

這種慣性思維的益處是,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快捷地認知和適應周圍世界。

然而,過猶不及,如果把慣性思維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就會成為一種刻板思維。反而會阻礙我們創新,影響我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

鳥籠如果設計精巧,其實可以作為觀賞品;號稱“裸婚”的先結婚後置房,已逐漸為年輕人所接受……偶爾嘗試突破鳥籠邏輯,也許鳥籠之外之外的天地更令人驚喜。

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

並不一定每一個漂亮的鳥籠裡都應該裝上一隻鳥,但可惜的是人們總是逃不出這個邏輯的侷限

。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舉個真實案例:

美國聯合利華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結果發現這條生產線有個缺陷:常常會有盒子裡沒裝入香皂。總不能把空盒子賣給顧客啊,他們只得請了一個學自動化的博士後設計一個方案來分揀空的香皂盒。

博士後拉起了一個十幾人的科研攻關小組,綜合採用了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技術,花了幾十萬,成功解決了問題。每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透過,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並且驅動一隻機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國有個企業也買了同樣的生產線,老闆發現這個問題後大為發火,找了個小工來說:“給老子把這個搞定,不然你給老子爬走。”

小工很快想出了辦法:他花了幾十塊錢在生產線旁邊放了一臺大功率電風扇猛吹,於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就如這個風扇吹走空盒子一樣,按照常理我們要設計一種新的儀器來檢測空盒子。這就進入了鳥籠邏輯的思維怪圈。

風扇不一定就用來吹風乘涼,它同樣可以用來吹走空盒子。

突破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對於我們的成功來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在生活中少用“鳥籠邏輯”推斷他人,也不要讓自己也陷入“鳥籠邏輯”,不做一個墨守成規,頑固不化之人,方能成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