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原因是你缺少這三把“鑰匙”

2021-06-30由 竹子家書 發表于 母嬰

最近,我的朋友向我描述關於自己和兒子的事:

“不知從何開始,孩子每次回家,和家人都沒句完整話。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什麼事情,令孩子與家人之間,產生了巨大的隔閡,更不知道該如何去解決。”

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原因是你缺少這三把“鑰匙”

知道大致情況後,我首先問她:

“你平時是怎樣的和孩子交流的?”

她說:

“就是吃飯的時候,會問問他和老師、同學相處的怎麼樣,然後,就是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少看電視、少玩遊戲之類的。”

我接著問道:

“那你了不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有沒有和孩子做一些互動,知不知道他的興趣愛好?”

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原因是你缺少這三把“鑰匙”

面對三連問,朋友明顯有些“猝不及防”。

她望著我看了好一會,才回答道:

“沒,每次問他基本上兩三句也就說完了,別的話題我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這是不是絕大多數家庭共存的問題呢?父母只關心自己關心的問題,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所想。

“明明兩個人就近在咫尺,卻有著指尖永遠無法觸及的距離。”

聽不到孩子的心聲

孩子,就得全聽大人的嗎?

孩子心裡也有很多話要說,也有很多煩惱想傾訴。

如果不管孩子說什麼,只一味地表達著自己的觀點,那麼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獨立與尊嚴,就會選擇無聲的抗議,或是選擇激烈的反擊,用盡自己的全力進行抵抗。

前幾天一位朋友來找我抱怨,說孩子太難管教了,才說兩句就發脾氣又摔門。

原來是上週末兒子剛一回來,就跟她抱怨:

“我就犯了一丁點錯,老師就抓住不放,不僅在班上批評我,還把我叫去了辦公室。

可是,成績好的同學犯了同樣的錯,他只是輕輕地提醒了一下,太不公平了……”

還沒等孩子說完,媽媽就說道:

“老師花那麼多時間教育你,是為了你好。再說了,要是你的成績好,不就不會挨這麼多說了麼。”

兒子一聽,馬上就生氣了:

“你怎麼什麼事情都能扯到成績上去!我說的是公不公平的問題,難道成績不好就該遭受不公平的對待了嗎?”

然後就摔門進了房間。

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原因是你缺少這三把“鑰匙”

朋友跟我說完這事,還反問我:

“我也沒錯說什麼吧,他怎麼就不能理解,我們都是為了他好呢?太不懂事了。”

事情真如她所說,都是孩子的錯嗎?

其實孩子話裡的意思,也並非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不是牴觸老師對他的批評教育,

只是,對於老師的處理方式,有些不滿。

明白了孩子的這層心理,我們完全可以避免衝突,選擇更好的交流方式,改變整個故事的發展方向。

——

孩子承認自己有錯,要是老師能夠公平地進行處置,他是沒有任何怨言的。

這也是孩子對媽媽生氣的緣故,孩子不是不理解媽媽的苦心,但是,卻無法接受不問來由的指責。

——

媽媽只是站在家長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卻沒有聽到孩子的真正想法,交流失敗自然在所難免。

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原因是你缺少這三把“鑰匙”

懂得傾聽的父母,才能真實地感受到孩子的喜怒哀樂,瞭解到孩子的真正想法,與孩子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溝通。

沒有給孩子陪伴

“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的孤單是無法形容的。”

父母是孩子在成長中最親密最重要的人,沒有父母的陪伴,其實就猶如雨天放風箏,只能墜入泥潭。

《偷影子的人》裡寫道:

“我害怕長大,我很孤單,我的白晝如同無止境的黑夜,而我如同行屍走肉般穿越其中。”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自信開心,而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註定灰霾一片。

曾經有位家長留言說,兒子很是調皮、愛耍賴、愛發脾氣、霸道不講理。

我們一直陪在他身邊,從沒離開過半步,他想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爺爺奶奶也當他是掌中寶,疼得不要不要的,他應該過得很幸福呀,為何孩子會這樣令人頭疼?

再進一步問

“那你和孩子爸爸,平時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呢?”

媽媽說:

“小孩子啥也不懂,給他玩具,給他好吃好喝好玩,有老人看著,就可以啦,還要怎麼相處呢?我們要上班,回到家也挺累的,孩子可以在父母身邊玩,他就應該心滿意足了呀。”

所以,你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如此了嗎?

這些壞脾氣,愛耍賴,霸道不講道理,都只是為了引起父母關注而已。

有了富足的生活,卻也有著匱乏的心理。

父母並沒有給孩子真正意義的陪伴,所以Ta即使天天在父母身邊,但依然是孤獨的。

走不進孩子內心的家長,不能稱之為關愛到位;理解不了孩子情緒的家長,不能稱之為陪伴到位。

陪伴孩子的真正意義,就是要在共處的時光中,真正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生命個體的存在,才能給予Ta最適度的關注和真正的理解。

陪伴,只是教育的一種形式,而用“心”的陪伴才能實現最好的教育!

開啟孩子心門,要三把鑰匙

1. 共情,理解孩子的內心

什麼是共情能力?即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喬拉米卡利說:

“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無法相互理解,也無法相互尋求支援、鼓勵、溫存和愛。”

一個懂得共情的父母,才能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樂,真正瞭解孩子在想些什麼。

共情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它就藏在平時的點滴小事中;走進孩子的心靈。 孩子才能感受到愛意,親子關係才會更融洽。

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原因是你缺少這三把“鑰匙”

2. 給予孩子全心的陪伴

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缺少童年夥伴,內心其實是有些孤獨的。

所以,孩子真的很喜歡與父母一起,無論做什麼,只要和父母一起,孩子就是快樂的。

建議父母可利用共處時間,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如共同閱讀一本書,烘焙食物,製作手工,畫畫,下廚等等……

儘管有時孩子會幫倒忙,但孩子很享受這些親子時光,不是嗎?

透過陪伴教會Ta人生道理、學會感恩、學會人際交往,這才是最親密的親子關係。

3. 學會傾聽,理解孩子

很多家長都會忽視孩子的內心和精神世界,與孩子無法相互理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孩子和父母漸行漸遠。

想要和孩子成為“朋友”的首要要素,就是

學會傾聽,顧忌孩子的感受,接受孩子的意見和看法

因為是朋友,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才能多一份信任和依賴。如此孩子信任你,才會願意對你敞開心扉。

“一個被愛包圍的孩子,可以改變世界。”

而父母的及時迴應,就像一束光,照亮孩子的心理世界,讓Ta感到愛意、被重視……唯有如此,才是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距離的真正鑰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