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中醫臨床 ▏陽和湯臨床新用

2021-06-28由 村醫之家 發表于 母嬰

陽和湯

出自《外科證治全生集》,處方由熟地、肉桂、白芥子、姜炭、生甘草、麻黃、鹿角膠組成。原方主要用於治療陰疽,臨床應用以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痠痛無熱,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為辨證要點。陰疽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溼滯所致。治療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為主。而在臨床上單純的陰疽已經不多見,但是筆者根據陽和湯藥物組成特點:補血與溫陽並用,化痰與通絡相伍,益精氣,扶陽氣,化寒凝,通經絡。適當加減用於多方面疾病比如頑固性粉刺、毛囊炎、肩周炎、風寒溼痺證等能夠收到較好的療效。

1

治療粉刺、毛囊炎

粉刺好發於青春期的年齡,西醫認為粉刺的發生與內分泌失調、細菌感染或者蟎蟲感染有關。

青壯年一般以熱象為主的粉刺,治療可以選用枇杷清肺飲、五味消毒飲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處方。但是還有一些粉刺患者常年反覆發作,而皮疹不紅、不化膿,患者面色暗黃,舌質淡苔薄白。可按中醫的陰疽治療,這個時候可以用陽和湯。

處方組成: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黃2g,鹿角膠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臨證加減:若患者膿頭較多,可加白芷、皂角刺以促進透膿宣散;若患者粉刺較多,可把肉桂改為桂枝,加大熟地用量,溫達肌表,以促粉刺儘快成熟;如果囊腫多且竇道融合,可加三稜、莪術、全蠍破血化瘀。

方解:本證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溼滯所致,治療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為主。

方中熟地,滋補陰血,填精益髓;配以鹿角膠,補腎助陽,益精養血,兩者合用,溫陽養血,以治其本,共為君藥。少佐麻黃,宣通經絡,與諸溫和藥配合,可以開腠裡,散寒結,引陽氣由裡達表,通行周身。甘草生用為使,解毒而調諸藥。

治療反覆發作的毛囊炎,在使用清熱解毒藥物療效不佳的時候需要轉換思路,也可以按照這個方案治療,可望收到較好的療效。

2

治療肩周炎

肩周炎俗稱“冰凍肩”、“五十肩”,多發於年齡較大的女性,可見於陽氣虛弱和感受寒溼邪有明顯的關係。因此治療注意溫陽驅寒、益氣活血通絡,可以選用陽和湯加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

處方組成:熟地30g,桂枝9g,麻黃6g,鹿角膠9g,白芥子9g,姜炭2g,生甘草3g、黃芪20g、赤芍12g、生薑9g、大棗15g、薑黃12g、桑枝30g。

方中以桂枝易肉桂,麻黃劑量加大起到更好的溫陽行氣的作用,加薑黃、桑枝走上肢,祛寒溼。疼痛嚴重可以加醋元胡索12g,疼痛位置固定、刺痛者可以加桃仁、紅花、地龍等活血通絡的藥物。疼痛遊走性可以加威靈仙、防風。

3

治療痺症

對於西醫的風溼、類風溼疾病、骨性關節炎等疾病,中醫辨證為寒溼痺證者,以陽和湯加減治療也能夠收到較好的療效。

患者女性,58歲,腰痛、右側肢體疼痛數年,曾在大小醫院、風溼專科醫院多方醫治療效不佳,遇冷加重。患者冬天畏寒明顯。觀前醫治療方案以祛風溼散寒藥物為主,患者自述服藥期間略有減輕,但是療效不鞏固。

患者面白、語聲低微,舌質淡苔薄白膩,脈細滑。二便可。自述上下肢痠痛,腰臀部冷痛,非常怕冷,冬天需要坐在火爐邊。來診時上下肢貼滿了膏藥,說貼上膏藥會舒服些。曾在醫院檢查有骨膜水腫。

考慮患者陽虛血虛為本,寒溼邪為標,屬於寒溼痺症,治療需要溫陽補血,祛寒通絡。處方以陽和湯加減,用藥如下:

熟地30克、桂枝9克、白芥子9克、姜炭9克、生甘草6克、麻黃3克、鹿角膠9克、黑順片9克、川牛膝15克、炒杜仲15克、防風9克、雞血藤20克、薑黃9克、獨活9克。

以上藥10劑,日一劑水煎服兩次,禁食生冷食物。本方以陽和湯為基本方,桂枝易肉桂增加溫陽通絡功效,黑順片溫陽驅寒,川牛膝、炒杜仲壯腰膝,雞血藤養血活血,防風祛風散寒,薑黃、獨活分別走上下肢,散寒溼。

二診,患者自述服藥後腰臀痛減輕,仍然怕冷,但是程度減輕,上肢痠痛好轉,下肢冷痛略有減輕。效不更方,二診再服用10天。三診患者自述好轉大半,腰臀部沒有明顯感覺,上肢冷痛好轉明顯,下肢疼痛減輕。三診繼續服用10天。

後兩個月患者反饋,三診後不適感基本消失,自行停藥未見覆發。至此,患者數年疾病一個月基本痊癒,足以看出陽和湯在治療陽虛寒凝的痺症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堪稱標本兼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