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2021-06-27由 你是姐的菜吖 發表于 母嬰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西塞龍舟會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農曆五月十八,一個尋常的日子,可對我們西塞人卻不尋常,一年一度的龍舟會在這裡舉行。

五月綿綿連陰雨,十八這天雨更大,往往是不到天明就下起,淅淅瀝瀝不斷線。雨沒阻住人們的腳步,清晨起,撐著傘的人流從四面八方湧入西塞山下的道士洑村,林立的樓房將石板街擠得窄窄,石板街熙熙攘攘。不到十點,江堤上、堤下,人頭攢動,黑壓壓一大片,不下萬人。人群中老太太和中年婦女居多,也有不少城裡來看熱鬧的少男少女。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午時一到,一陣緊密的爆竹聲,一隻五顏六色的龍舟從“屈原宮”中抬出,龍舟長約丈五,高丈餘,一根七八尺長的旗幡高高豎起。龍舟雖竹扎紙糊,卻極精緻,形象逼真,舟中有船艙,屈原太公坐中央,觀音菩薩坐後艙,艙中灑滿茶葉、穀米,還有十來雙精緻的小童布鞋,這是那些求子求孫的婆姨們送來的。船頭一位佩劍將軍搖旗吶喊,煞是威風,據說是開路的水神,船桅兩邊是二三十位搖櫓的武夫在奮力搏浪。艙頂畫著八仙圖案的閣亭,亭若走馬燈,不停地旋轉著。

插好旗幡,擺正亭閣,十幾個小夥兒便抬起龍舟上路了。上了江堤東行百餘米,便是龍舟下水處,龍舟所到之處,虔誠的人們便合掌祈福,有序地緩緩尾隨龍舟默默相送。汛期的江水漲到了堤腳,小夥兒們便將龍舟頂在頭上,水漫過膝,淹沒到胸。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人們紛紛挽起褲腿,衣著時髦的小夥兒拎著女友的鞋,姑娘一手提拉著裙襬,一手拽著男友的胳膊,試探著往前走。龍舟縛在事先紮好的草船上,推向江中,過往的船隻紛紛停駐,鞭炮聲一陣蓋過一陣,但見二十多隻木船、機帆船繞著龍舟打著轉,相伴前行。一說這是悼念,護送屈原公英靈,一說是為祈求行船順風平安。龍舟順江而下,漸漸遠去,隱約只見旗幡飄飄,不一會兒便隱在護堤的水杉林後,這時渾身溼漉漉的人們才不舍地漸漸離去。調皮的村娃就勢在水中來幾個“狗爬”,被姐兒呵斥道“看我不告爸”,村娃做著鬼臉不在乎,他知道爸今天不打娃。

人已散盡,還有一老伯余興未了,指指點點道:“聽,爆竹還在響”。經詢問方知老伯姓熊,家住漢川,清晨攜兒帶女乘車到武漢再轉車趕往黃石,不料還是遲了,到時船已下水,他說“明年還要趕早。”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西

聽爺爺輩的人說,他們孩提時便騎在大人的肩上看龍舟,在神舟會成員傳承譜上,就有我1908年出生的爺爺黃煜開的名字。在大冶鋼廠當過文化教員的父親黃泰鰲曾告訴我,道士洑龍舟會在屈原大夫投江那年興起,據說屈原公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後,經洞庭湖到長江,順江而下,五月十五到達西塞山,被山下這股旋流留住。西塞人日夜趕扎龍舟,十八這天送屈原公下江入海。每年十八這天,天多會下雨,是天地為之哀痛,揮淚送行。這風習漸漸沿襲下來,賦予了新的內容,觀音菩薩、送子娘娘也被請到了船上,祈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保天下孩童太平。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五月十八卻是我奶奶的傷心日,奶奶在世時常提起,我有一個大姑,極伶俐可愛,人見都說比觀世音的金童玉女還好看。又是一年龍舟會,奶奶成天忙得團團轉,不到一歲大的孩子丟在大門口旁的竹蓆上,無暇顧及,任她滾爬。外面天天鞭炮聲不斷,吹了穿堂風著了涼的孩子又受了驚嚇,發燒抽搐,奶奶無錢求醫,眼睜睜看著孩子在懷裡漸漸冰涼。人們強行掰開奶奶的手,奪過孩子埋在了西塞山腳下,奶奶似撕心割肝般,撲在墳頭拼命扒著黃土,摳掉了指甲蓋……這天正是五月十八,可憐的孩子,送子娘娘沒能保佑她。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龍舟會這天,西塞鄉萬戶空巷,西塞道士洑卻家家客滿。山背的、陽新的,連過年都不常走動的遠親都紛沓而至,來看會戲,觀龍舟。道士洑人視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大端午比小端午熱鬧。道士洑人從黃梅、蘄春等地請來劇團,從五月十四起連唱五天會戲。這年唱的是《四下河南》、《獄卒平冤》等四本戲。最初戲臺是各家捐的門板、竹床搭起來的,常常有擠垮戲臺、踩斷門板摔著人的事。九十年代初富起來了的道士洑人,集資在大堤下搭蓋起一個水泥大戲臺,三盞雪亮的碘鎢燈取代了電燈泡,一照白天似的。擴音喇叭一方安一個,戲韻嫋嫋直至長江北岸,精明的江北人早上一擔魚過來,到後半晌便賣完了,堤腳下,戲臺周圍,蒸饃的烙餅的、賣盒飯的,長溜溜的一大串,填飽了肚子,壘幾塊磚,佔個位置,就等著戲開鑼了。看罷戲,三三兩兩互相吆喝著,招呼著船伕搖櫓起錨、開船過江,江北人說比城裡人來看會戲還便利。

龍舟會也是親友大聚會,家家比過年還熱鬧。好客的鄉親們家家蒸饅頭烙大餅,熱氣騰騰地透著喜氣。午飯間,姑姑指著桌上摞起來的盤盤碟碟道:過去哪有這麼多好吃的,過年的臘魚臘肉捨不得吃,放到罐子裡封好,留到五月看會來待客,端出來紅通通,油亮亮的。其間要數奶奶的鍋烙粑最好吃,一面脆黃,一面鬆軟,每年趕會,奶奶和姑姑們日夜推磨,篩面,做粑,一磨就是兩三鬥麥,累得腰都直不起來。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而今的西塞人種菜的富了,承包建築工程的有錢了,種柑橘的賺了,下江趕海的人發了,幾座工廠在西塞豎起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家蓋起了樓房,不少人家是老屋新樓各一幢。上世紀九十年代龍舟也從破舊的村倉庫遷出,被請進了籌資數萬蓋起的“屈原宮”,高高的屈原宮的大門扉上,貼著村裡遊正乾先生寫的一幅對聯“開創盛世西塞群雄鬧江海,振興中華炎黃子孫吊靈鈞”。

遊叔告訴我,解放後說是封建迷信,龍舟會停了沒辦。但每年農曆五月十八,人們便悄悄地抬著個畫的大龍舟送到堤腳燒掉,以示祭奠,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便沒人再敢提起了。到1984年日子過好了,又鬧起了龍舟會,扎龍舟、唱大戲、龍舟巡遊、送龍舟登江,祈求平安健康、五穀豐登。從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祖誕生之日舉行龍舟的開工儀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十八的神舟登江,整個活動歷時40天,三十多年了,一年比一年熱鬧。

每年農曆五月的龍舟會,那是村裡最盛大的節日,大夥兒抬著龍舟到村頭村尾巡遊,我們也會前呼後擁地護送龍船下水,並扯回紅布條系在屋裡,祈求能帶來全家平安。村裡還會請劇團來唱上五天大戲,鄉親們擠擠挨挨地在江堤上坐了,熱絡地招呼著多年不見的客人,臺上唱的啥戲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份和睦和歡暢。

2009年西塞龍舟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龍舟會也更名為神舟會。如今這一盛事的意義已經不只侷限於民間的消災祛病,更多的文化價值正被闡釋挖掘。近年,西塞山區將著力挖掘神舟會的文化價值,擦亮“西塞神舟會”文化名片,西塞道士洑的這一傳統民間文化活動將會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作者簡介

黃曉霞,老三屆知青。當過民辦教師、電焊工、天車工、廠廣播員,企業退休。上世紀八十年代始,記錄歲月中感動自己的人和事,文章散見《工人日報》、《湖北日報》、《中國建材報》、《黃石日報》、《東楚晚報》等。著散文集《歲月無痕》。

黃曉霞的散文 | 西塞龍舟會

“荊楚八大家”請你來提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