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帶孩子去朋友家裡玩,孩子的表現讓我無地自容,臉丟到家了

2021-06-02由 鎧爸育兒 發表于 母嬰

前兩天跟小區一家長在聊天,他說我們家孩子現在有這麼個臭毛病。就是他到了別人家總喜歡東瞅瞅西看看。看哪個東西好就攥在自己手裡頭,你跟他說這不是你的,這是人家的東西他也不鬆手,你要是強制性地把東西從他手裡的摳出來,他就哇哇地大哭,真是太不像話了。本來是想讓兩家的孩子好好玩玩,誰知弄得這麼尷尬,對方的家長礙於情面也不好說什麼,可是我這張臉啊,真是無處安放,恨不得這心中的怒火能把他家的地板闢出一道縫來,我好鑽進去。太丟人了,下次都不敢再帶孩子去別人家了。

帶孩子去朋友家裡玩,孩子的表現讓我無地自容,臉丟到家了

孩子特別喜歡要別人的東西,拿別人的東西,這種情況其實非常常見,尤其是孩子兩歲之後容易出現這樣的表現。孩子除了到別人家會有這樣的舉動,很多的小孩到超市也有這樣的習慣,比如說孩子看到什麼東西都新鮮,看見什麼東西都想帶家裡去。這個時候家長有不同的表現,家長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到這個孩子對於物權概念的理解。

帶孩子去朋友家裡玩,孩子的表現讓我無地自容,臉丟到家了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具體分析有以下三個因素。

1.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意識增強

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概念,就是孩子在兩歲開始他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了,這個時候他開始跟母親在心理上脫離了。孩子在出生的時候是生理上跟母子分離,到兩歲之後他的心理上才剛剛開始覺得自己跟媽媽不是一個整體,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這個時候孩子有非常多的自己的想法。

孩子成長過程當中要經歷三個依戀期和三個叛逆期,0~2歲是第一依戀期,2~3歲是第一叛逆期,所以你會發現孩子在這期間會出現很多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他會覺得什麼東西都是他自己的。

帶孩子去朋友家裡玩,孩子的表現讓我無地自容,臉丟到家了

2.物權概念不清

孩子在兩歲左右時物權概念才剛剛建立,他開始知道什麼是屬於媽媽的,什麼是屬於我的,什麼是屬於爸爸的。但這個時候它的界限並不明確,所以孩子首先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然後我們應該讓他知道,其實在生活當中哪些東西是屬於你自己的,哪一個東西是別的小朋友的我們應該加以引導。

帶孩子去朋友家裡玩,孩子的表現讓我無地自容,臉丟到家了

3.家長對孩子有過預設行為

就是在之前的某一次你認同了或者預設許可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比如鄰居說,你看這東西你喜歡嗎?你喜歡就拿走吧,孩子就特別的自然而然地就放在自己兜裡。然後家長認可了孩子的行為這樣的一種方式,那孩子就覺得只要是我喜歡就可以接受就可以帶走。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教育契機,就是說教育一定要發生在出現問題之前而不是出現問題之後。那如果已經發生了,那第1次就是教育的最好的時機。

針對孩子的問題,結合孩子的發展階段,我做了以上三層分析,這就是孩子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

帶孩子去朋友家裡玩,孩子的表現讓我無地自容,臉丟到家了

到底如何解決孩子拿人家東西的問題?

1.尊重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尊重其他的小朋友,尊重其他的個體,首先要學會尊重我們自己的孩子,那怎麼做呢?首先我們尊重的是孩子的控制感。也就是孩子本身有自己喜歡的玩具,那我們一定要學會詢問孩子這個玩具能不能夠去借給其他人,而很多家遇到這個情況就是強行地把孩子最喜歡玩的玩具直接就交給別人。孩子不願意接受,家長還覺得這是一種不愛分享的表現。

其實這是孩子在保護自己的控制感,控制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心理體驗,當孩子控制感得到滿足之後,他才願意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和與人分享。

帶孩子去朋友家裡玩,孩子的表現讓我無地自容,臉丟到家了

2.強化孩子的物權概念

家裡面建立一個屬於孩子自己的親子空間,這個親子空間其實就是在強化孩子的物權概念,甚至空間當中包含一個閱讀角,也包含一個玩具之家,這兩個區域可以放孩子自己喜歡的圖書和玩具,他會有很強烈的控制感和滿足感。那當其他小朋友來到家裡之後,你會發現這個孩子願意把他的東西來拿出來分享。因為孩子知道這個東西只是臨時地交給其他人,之後還會還回到自己的。

親子空間的作用就是讓孩子知道空間內是屬於自己的,空間外是屬於其他人的,讓孩子知道物權的邊界,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東西在親子空間裡面,別人的東西屬於別人的,不能夠隨便地去拿,其他的物品不能夠由我自由地支配和使用,要得到別人的允許才能夠使用。

帶孩子去朋友家裡玩,孩子的表現讓我無地自容,臉丟到家了

3,訓練孩子的思維

獲取是一種單方向的獲得快樂的方式,那我們要把從獲取的這種方式轉化為分享的方式。讓孩子從拿來到給出這樣一種思維的轉變。教會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要注意平時孩子給你東西的時候你的表現。比如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懂得拿一份給你,這個時候你不能說我不吃或者說你給誰吃吧,然後孩子拿給下一個人,得到也是同樣的回覆,這樣等於孩子到處碰壁,當孩子第一次遭到拒絕的時候,孩子會有一種受挫的感覺。第2次的孩子就會有一種自卑的感受,第3次之後你會發現孩子不願意再跟別人去分享了。

所以當孩子給你東西時你的態度非常關鍵,因為你的態度在孩子那裡等於就是社會的態度,所以你的拒絕會造成孩子不願意跟別人去分享。

帶孩子去朋友家裡玩,孩子的表現讓我無地自容,臉丟到家了

當孩子去要別人東西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待,怎麼去處理?我們不要用硬來,我們要使用一些技巧去處理這個問題,巧用我和我們這個概念,讓孩子知道在家庭當中,在這個社會當中有屬於你的區域,比如孩子的親子空間,但也有屬於我們的公共區間——公共區域。讓孩子能夠區分兩個不同的物權的邊界,當孩子能夠理解哪個屬於我,哪個屬於我們之後,孩子就能夠更好地去融入這個社會環境,也會獲得更好的人際交往的能力。

(文章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