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醇鮮然羊大師和您一起探討童年的營養品

2021-05-23由 神筆馬上 發表于 母嬰

幾十年前的中國,物資供應相對匱乏,大人們總想著辦法給孩子們補充些營養。

那些營養品,且不說營養價值高低,只記得它們填充了我們的美味記憶。

兒童節快到了,讓我們一起來回憶那些兒時的“高階營養品”吧。

1

六十年代

雞蛋、奶山羊

醇鮮然羊大師和您一起探討童年的營養品

1963年的經典老電影《球迷》中,產房裡孕婦產下雙胞胎後,熱淚盈眶的婆婆和丈夫前去慰問,

陶瓷茶缸裡裝的是一對紅糖荷包蛋……

1967年出生的表舅說,鄉下的奶奶進城看剛出生的孫子,牽著一頭奶山羊,

要給娃和娃他媽補奶補身子……

醇鮮然羊大師和您一起探討童年的營養品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健康的標準是“不生病”。

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餚是相似的,每個房間傢俱擺設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對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他們的理想很簡單:吃得像個人樣。

六十年代的大多數孩子,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沒有見過售賣的零食,他們的“零食”大多都是就地取材的紅薯幹、炒豆子與麥芽糖。那個時候,媽媽給兒女補充營養,不外乎是加個荷包蛋;

看望長者、探視病人,都以雞蛋作為營養贈品。

2

七十年代

麥乳精、寶塔糖、魚肝油

醇鮮然羊大師和您一起探討童年的營養品

七十年代,香甜誘人的麥乳精則悄然出現在70後的家中。學習累了,

當媽的會衝一杯麥乳精,悄悄放在孩子手邊,給“補補腦”。

調皮的孩子趁家裡人不注意,偷偷開啟罐子,用勺子舀著吃,吃著吃著就見了罐底……

寶塔糖,是一種驅蛔蟲的藥。那個年代衛生條件不足,國家統一給兒童發放驅蟲藥,於是家家都有寶塔糖。因其口感沙甜,在普羅兒童零食甚少的年代,

寶塔糖成了兒童們主動要求進食的“營養品”。

還有乳白色的魚肝油,與其說它能補充營養,不如說每天來一口可以解饞。

3

八十年代

水果罐頭、梅花蛋糕

醇鮮然羊大師和您一起探討童年的營養品

到了八十年代初,

家裡只要有了水果罐頭,吃過晚飯後,母親就會宣佈要吃罐頭了,

而父親懶洋洋斜靠在沙發上說著:“這玩意我不愛吃”,眼睛卻看著母親拿剪刀一點點撬開罐頭蓋子,喂小雞似的,給孩子們輪流分一點。

那時候物流不發達,罐頭廠把南北水果加工成了罐頭,方便儲存。那時候的罐頭種類豐富,有桔子、蘋果、雪梨、菠蘿、黃桃……

若是探病訪友,拎上兩罐水果罐頭,必是少不了的。

八十年代的電影裡,已經有奶油生日蛋糕這玩意兒了,但市面上只有鋪著厚厚糖霜的蛋糕賣,

就這也不是一般人家都會買的。

有次過生日,我媽出門前說晚上回來給我買蛋糕過生日,我一整天都魂不守舍地熬到放學回家。進門一看,我媽興高采烈地指著一盤蛋糕——

梅花形的小雞蛋糕說:“這種蛋糕實在,吃在肚子裡都一樣。”

4

九十年代

芝麻糊、娃哈哈、腦白金及他們的洗腦廣告

醇鮮然羊大師和您一起探討童年的營養品

九十年代,南方黑芝麻糊的廣告深入人心,就算芝麻糊的味道,也會記得廣告中那一句悠長的吆喝聲,和那個戴瓜皮帽的娃娃伸舌頭舔嘴邊糊糊的燦爛笑容。

那個年代,送禮或自家留用,即泡即飲的,香濃可口的黑芝麻糊是居家旅行必備營養食品。

鋪天蓋地的腦白金和娃哈哈廣告成了一道電視奇觀。而在其輻射之下,饋贈老年人、兒童的營養品也進入“補腦時代”,隨之而來的兒童肥胖現象逐漸普遍。

如今,人們已經從多年前的

“吃得飽”要求,晉級到“吃得好”追求。

天然樸質的果蔬、奶品、雜糧成為新時代的營養品選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