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小捨得》:孩子,不是家長攀比的工具

2021-05-21由 有間解憂雜貨鋪 發表于 母嬰

《小捨得》:孩子,不是家長攀比的工具

在《小捨得》這部劇裡,讀五年級的兒子說了一句扎心的話:

“我覺得,我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父母究竟是愛孩子,還是愛成績好的孩子?

明明父母已經投出了所有心血,為什麼反而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呢?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已經上升為“拼起跑線、比成績、看名次”這些攀比上。

漸漸的,孩子被學業束縛,失去了童真,而父母也被“攀比之心”所矇蔽,看不見孩子內心的壓力與焦慮。

而《小捨得》這部劇,正是想告訴所有家長:

孩子不是攀比的工具,他們只是他們自己本身。

《小捨得》:孩子,不是家長攀比的工具

01 孩子,不是你鹹魚翻身的機會

《小捨得》導演張曉波在採訪時說

:“中國家庭裡最多的問題,就是教育問題。我們在思考,父母究竟是愛孩子,還是愛成績好的孩子。”

在第一集裡,蔣欣飾演的媽媽,帶著兒子去外公家聚餐。

在飯桌上,她逼著兒子在所有人面前,表演背圓周率的後面幾百位數。

在大家吃水果時,蔣欣又給兒子來了一個英語考試:“你說西瓜的英文是什麼?櫻桃的英文是什麼?”

這樣窒息的提問,讓觀眾看了都感覺到壓力山大,何況還是一個剛上五年級的孩子呢。

《小捨得》:孩子,不是家長攀比的工具

為了讓自己在親戚面前漲點面子,蔣欣一心一意要把兒子培養成奧數天才,什麼競賽班、提高班全都給孩子報上名。

孩子偶爾有一次數學考試只考了86分,排在全班第4名,她都急的快崩潰,急忙找老師問清楚是怎麼回事。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比比皆是。

孩子考得好,她就笑的樂呵呵在所有人面前炫耀,孩子沒考好,全家人都得跟著遭殃。

這一切都源自父母的“攀比心理”。

浙江大學的心理學專家俞林鑫認為:

“攀比心理,是因為人的內在永遠有些無法被充分滿足的願望,也就是匱乏感。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期的匱乏感越強,那麼她的攀比心理越重。”

很多父母之所以攀比,是因為把自己過去的“匱乏”,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能夠把自己年輕時沒能實現的理想,寄託於孩子來實現。

“孩子不是流水作業上的產品,是活生生的人。”

《小捨得》裡另一位媽媽南儷說。

一顆“種子”發芽,需要充足的水分、陽光、土壤、氧氣,以及適宜的溫度。

未成年的孩子,正如一顆萌芽的種子,他們需要許多許多的溫暖、包容、呵護、理解,而不是被當成一個考試機器,一個“鹹魚翻身”的工具。

《小捨得》:孩子,不是家長攀比的工具

02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熱愛生活

近來一位濟南大學女生,在自殺前留下的一份遺書,讓人意識到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有多大。

她在遺書裡寫道:

我活的很累,我要宣告一下,我選擇結束生命與任何人與學校無關,我只是因為原生家庭,和我的抑鬱。具體來說,就是因為我的爸爸。

原來,這位女生是省優秀學生幹部,但是突然被通知換成省優秀學生。

而她的爸爸打電話來問的第一件事就是,影不影響拔尖選調生的報名,因為拔尖選調生很重要。

從小到大,這位父親就把女兒的成績放在第一位,在高三的時候,因為女兒考試沒考好,他當著所有人面,在學校門口把她打了一頓,還強行把女兒的頭髮給剪了。

這一份扭曲的父愛,最終把孩子逼上了絕境。

“熱愛生活才能熱愛學習,而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他們一生都熱愛生活。”

在《小捨得》這部劇裡,導演正是想要透過三代人的糾葛,來探討當下的家庭教育問題。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直純潔無暇的白紙,他們的身上充滿了無限的可能:享受音樂,爬樹玩泥巴,做志願者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總之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熱愛生活,才是一個孩子該有的彩色童年。考名校、爭第一,並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

而一個終日被成績困住的孩子,終究會一生揹負著負面情緒。

作家余光中在給孩子的詩裡寫道:

“孩子,你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個理想主義者。

請記住,每個人的能力有限,我們活在世上能夠做好一件事足矣。不要輕視平凡的人,不要投機取巧,不要攻擊自己做不到的事。”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熱愛生活,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小捨得》:孩子,不是家長攀比的工具

03 父母對孩子的愛,

要敢於捨得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附加條件的,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卻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小捨得》裡的父親下君山如此說道。

還記得孩子剛來到這個世上,為整個家庭帶來無限歡喜,從爺爺奶奶到爸爸媽媽,都把她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

漸漸的,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多了很多附件條件,比如要好好學習,要考到第一名,要聽話,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到了年齡就要結婚生子。

這些附加條件背後,其實依然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但是父母從未表達,孩子也未必能夠理解,於是兩代人的隔閡就越來越深。

作家龍應臺的孩子安德烈,對她說:“

媽,你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而龍應臺回答道:“

孩子,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我以前要求你讀書用功,只是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時間、有意義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們要接受自己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孩子,同時也要告訴孩子讀書學習的意義,以及他將來在社會里、工作中,會面對什麼樣的困難與挑戰,讓他自己去做選擇。

《小捨得》:孩子,不是家長攀比的工具

正如電視劇《小捨得》的劇名一樣,捨得,有舍才有得。

捨得放手,才能讓孩子獲得堅韌不拔的性格;

捨得退出攀比的圈子,才能得到家庭的安寧與歡樂;

捨得給孩子玩耍的時間,才能看見他開朗的笑容;

不畏捨得,成長自有答案。

人生,就是一條不斷取捨的路,願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捨去枷鎖,獲得無憂無慮的成長。

《小捨得》:孩子,不是家長攀比的工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