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孝莊太后的緋聞

2023-01-05由 坦蕩的小魚1s 發表于 歷史

孝莊太后的緋聞

1688年1月,一個名叫布木布泰的蒙古族老太太,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路。大清帝國朝野哀痛。

這名老太太是當時在位的康熙皇帝的祖母,後來,人們根據她的諡號,習慣性稱 她為“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的緋聞

臨死前,孝莊撫摸著一直伺候自己的康熙說:“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

康熙並未安葬孝莊,而是將孝莊生前居住的一座殿宇拆了,運到順治帝的陵墓風水牆外重建,稱為“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被送至那裡安置。

一直到37年後,雍正三年(1725),孝莊的棺槨才被葬入地宮,稱為“昭西陵”。昭西陵與孝莊的丈夫皇太極落葬的盛京(今瀋陽)昭陵,相距幾百公里。 一起經8年的緋聞,因為孝莊的下葬問題再次傳播開來。人們傳說,孝莊入關後曾下嫁皇太極之弟攝政王多爾袞,所以死後不敢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只能以不忍遠離兒孫為由,留在了清東陵。

至今,三百多年過去,人們談論最多的,仍然是圍繞在孝莊身上的緋聞。但很少 人知道,這個輔佐了兩任少年皇帝的太后,實實在在是“大清第一女強人”。

1

今天看來,孝莊與皇太極的婚姻本身就帶有不可思議的色彩。

皇太極一生娶了15個后妃,孝莊是這龐大的妻妾隊伍中的一員。她12歲嫁給33歲的皇太極,嫁過去的時候,皇太極已有3個妻室,其中一個是比孝莊大15歲的親姑姑,即後來成為皇太極正宮皇后的孝端。也就是說,孝莊實際上是嫁給了自己的 姑父。

孝莊太后的緋聞

不僅如此,孝莊有一個姐姐海蘭珠(即宸妃),後來也嫁給了皇太極。

姑侄三人同嫁一夫,這種婚姻關係在當時的漢人社會中被認為有悖人倫。但蒙古、滿族等遊牧民族當時並不認為這是一種婚姻禁忌,只要男女雙方來自不同的氏 族,一段婚姻就可以成立,輩分不在他們的倫理範疇之內。

之所以姑侄三人都嫁給皇太極,根本原因則是部族間的婚姻聯盟需要。

努爾哈赤晚年統一女真各部後,開始著手締結蒙古部落,合力進攻明朝。孝莊出 的部族——科爾沁蒙古部落,因為最為靠近建州女真,最早與努爾哈赤建立了軍事 同盟關係。而婚姻,成了穩固軍事同盟的重要紐帶。據統計,在清朝入關前,科爾沁古與滿族皇家聯姻多達33次——有21女嫁給滿族皇家,娶回滿族皇家12女。

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國號大清。隨即建立後宮制度,15個后妃中,僅有5人擁有獨立的居住宮殿,稱為“五宮制”。來自科爾沁蒙古的姑侄三人均為五宮成員,其中,孝端高居正宮皇后之位,可見這個蒙古部族與滿族皇室的關係有多麼鐵。

不過,孝莊在五宮中的排位是最低的。反倒是她的姐姐宸妃,備受皇太極寵愛。 1637年,宸妃為皇太極生下一個男孩(皇太極第八子),立馬被定為“皇嗣”。一年 多後,這個男孩不幸夭折,沒幾天,孝莊之子福臨(皇太極第九子)降生。這個像是 來“沖喜”的皇九子,卻沒有得到皇太極太多的好感。

孝莊太后的緋聞

孝莊此後再未生育過,而她的姐姐宸妃則在1641年早逝。

關於孝莊的第一個緋聞式傳說,大概在此時誕生。1642年,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後,一度寧死不降,民間傳言是孝莊出馬,以美色、人參湯和動人言語最終說 服洪承疇降清。

事實上,稍微瞭解一下清朝入關前的政治運作模式就會知道,在以軍事為主導的制度中,任何女人(包括皇帝的女人)都不可能有介入政治的空間和機會。一個相關的例子是,在努爾哈赤病逝後,為了防止強悍的皇妃干政,努爾哈赤的大妃,即多爾袞的生母,被包括皇太極在內的滿洲諸王逼著去殉葬。所以,至少皇太極在位時期,後宮參與軍事、政治的可能性幾乎是不存在的。人們根據孝莊後來在順治、康熙兩朝的作為,認定這個女人不簡單,因而推倒她在皇太極時期必定也不甘寂寞,甚至說她輔佐皇太極打天下很給力。說白了這些都是脫離歷史情境的胡說罷了。與此同時,人們相信這個女人有能力,卻又對女性帶有天然的偏見,因而只能一次次在女性的身體和姿色上做文章。表面是在讚揚這個女性,實際卻是對她最大的貶損。

客觀地講,在清朝入關以前,孝莊並無參與滿洲皇族政治的可能。更何況,她也不是皇太極最寵愛的女人,離決策的核心就更遠了。

她唯一的做法,是積蓄力量。用現在的說法,叫利用閒暇時間給自己充電。史載,孝莊天資聰慧,“無它好,獨嗜圖史”。愛讀書,是她的一大優點。當時,滿洲皇族都愛讀《三國演義》,她也跟著讀,從中學習一些謀略。

可以說,有天賦、愛學習,這兩大品質才是她在後來的歷史機遇中崛起為帝國以皇才“女強人”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傳統所編造的美貌和美貌。

2

1643年,皇太極在清軍入關前夕猝死,死前並未指定繼承人。這使得大清皇位成為八旗內部爭奪的焦點。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是由孝莊的兒子、年僅6歲的福臨(即順治)繼位。一些史學家據此認為,孝莊母子成為最終的贏家,說明孝莊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施展了手腕,不愧是個厲害角色。有些人則繼續在她的緋聞上做文章,猜測她與同樣30歲出頭的皇太極之弟、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多爾袞產生了感情,並透過感情攻勢讓多爾袞退出皇位爭奪,轉而支援年幼的福臨繼位。

孝莊太后的緋聞

然而,歷史的真相是怎樣的呢?

由於孝莊身處後宮,加上入關前滿洲皇室對後宮干政的排斥,這一時期關於孝莊的史料幾乎為零。

從當時的八旗制度來看,各旗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會推舉自己的旗主為皇位繼承人,各方勢力平衡不下,以致皇太極死後6天,八旗旗主都開不了會,無法決定繼承人。最後只能採取折中方案,讓劍拔弩張的內部權鬥緩和下來。

根據已故清史學家商鴻逵分析,皇太極死後,他的第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和他的長子肅親王豪格都正當盛年,而且得到各自所主旗的擁戴,故兩人為了皇位相爭不下。

豪格有皇太極生前自將的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支援,多爾袞則有兩白旗的支援,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勢力最弱,因此,擁有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代善是皇太極之兄,早年有資格與皇太極爭皇位而推讓不爭,這使得他的威望極高。當代善的兒子跟他說,“眾人已定議立睿王(多爾袞)”,代善只是“嘿嘿”了兩 聲,不置可否。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得到多數旗主、大臣的支援,遂退而求其次,轉而在皇太極的兒子中選擇年幼的福臨繼位。這個提案,可謂一箭三雕:一是選皇太極的兒子,代表了兩黃旗和正藍旗的利益,他們不會反對;二是以皇太極的幼子來逼迫其長子豪格退出帝位爭奪;三是幼主繼位需要攝政,多爾襲可以進一步謀求攝政王之位。

果然,這個折中方案一提出來,就得到廣泛歡迎。福臨幸運地被揀選中,成為大 清入關的第一任皇帝。

孝莊太后的緋聞

但皇太極一生總共有11個兒子,為什麼偏偏是福臨被選中呢?這難道真的如人們所說,是福臨之母孝莊與多爾袞發展感情促成的結果嗎?

很遺憾,真實的歷史並不能滿足你的八卦欲。

細究皇太極的11個兒子,除去長子豪格和當時已去世的二子、三子、八子,以及由庶妃所生的四子、五子、六子、七子、十子,真正有資格成為嗣君的“五官”后妃之子只有兩個:孝莊所生的九子福臨,麟趾宮貴妃所生的十一子。然而,麟趾宮貴 妃的身份比較尷尬,她本來是滿洲的政敵 察哈爾蒙古林丹汗的妃子,林丹汗被皇 太極擊潰後,她作為戰利品被皇太極納入後宮。基於這樣的身份,她的兒子很難獲得各旗旗主的認同。所以到最後,也就只有福臨是唯一的合適人選。

可見,福臨繼承大統這件事,是八旗力量相互制衡的結果,孝莊並沒有也不可能 出力

人們在讚頌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將他的所有過往經歷加以重構,要麼高大化, 要麼神化。孝莊被一些史學家想當然地認為在兒子繼位過程中施展了不凡的謀略,正是這一歷史書寫定律的體現。但其實沒必要如此,一個人的偉大,並不一定要從頭到尾偉大,只要在某個時段,甚至某個時刻彰顯偉大,這就足夠了。如實地寫出他們偉大之前的無能或無力,並不會損害一個歷史人物的形象。相反,會讓這個人物更加真實。

3

即便在孝莊以皇太后身份進駐紫禁城後,很長時間內,她仍然沒有太大的作為。

多爾袞攝政的7年間,這名政治、軍事強人取得大清統一大業的一系列勝利,個人的威望和權勢隨之抬升,封號也從“叔父攝政王”一路提到了“皇父攝政王” 他將政治對手豪格幽禁致死,將共同輔政的濟爾哈朗羅織成罪。

孝莊太后的緋聞

多爾袞權傾天下,實際上已是大清皇權的唯一代理人。

在這7年間,孝莊被迫與年幼的福臨分宮而居。這顯然是多爾袞防止孝莊利用皇帝干政的一個舉措,但孝莊母子無力反抗,唯有隱忍順從。

也就是在多爾袞生命的最後一年,順治七年(1650),江南傳出了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緋聞。迄今,史學界關於這件事,尚未達成最終共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 也是大清入關後的第一疑案。

緋聞源於南明反清鬥士張煌言那一年所寫的一首詩: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詩裡說的是孝莊太后住所慈寧宮舉辦婚禮的場景,人們由此相信這是孝莊下嫁多爾袞的證據。另外的證據則包括:多爾袞被尊為“皇父攝政王”,說明孝莊下嫁了順治才稱其為“皇父”;滿族入關前,尚有弟娶寡嫂的婚俗,因此孝莊下嫁多爾袞也不稀奇。

這一連串證據,幾乎把孝莊下嫁之事坐實了。連清史名家商鴻逵都認為,“孝莊曾和多爾袞結婚,這件事固然缺乏確證,然蛛絲馬跡也有可尋”,並說若果有此事, 正好說明孝莊為了兒子的皇位安全,能夠隨機應變,是政治手腕高明的表現。

但是,孟森、鄭天挺等著名歷史學家則認定孝莊下嫁緋聞純屬子虛烏有。他們指 出,張煌言是反清志士,詩據傳聞而嘲諷清朝亂倫,並不能作為歷史證據。順治尊多爾袞為“皇父”,類似於古代“尚父”的尊稱,也不是順治認父的證據。

其實,我們可以從一些歷史的細節論證孝莊並未下嫁。史載,孝莊居住的慈寧宮 遲至順治十年(1653)才修葺完畢,這之後,她才搬進去住,而此時多爾袞已死去3年,可見張煌言所說的慈寧宮大婚的情景純屬虛構。

孝莊太后的緋聞

有一種可能性是,多爾袞在順治七年(1650)正月強娶了豪格的遺孀,而這樁婚事傳至張煌言所在的浙東,早已變形成多爾袞娶皇太后的緋聞了。張煌言未加求證,根據傳言就寫出了孝莊太后下嫁的詩歌,用以嘲諷清朝。這或許是最逼近真相的一種解釋。

順治七年(1650),冬天,39歲的多爾袞突然死於塞北狩獵途中。

多爾袞死後,孝莊作為一個隱忍多年的女強人形象才真正開始彰顯出來。

這一年,順治只有13歲,還是一個少年,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針對多爾襲的清算,雖以皇帝的名義進行,實則出自孝莊之手。

按照孝莊的安排,多爾袞的靈柩運回北京後,順治先是下詔為他舉行國葬,接著 下令從他的王府裡收繳回玉璽,十多天後便宣佈親政。僅僅兩個月後,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告發多爾袞有篡位嫌疑開始,一場針對多爾袞的歷史清算案拉開帷幕。多爾袞最終被剝奪封號,並遭掘墓。在這個過程中,孝莊雷厲風行,透過打倒多爾袞,幫助少年順治重新樹立了權威,鞏固了皇權。

這個時候,舉朝才發現,這個原先沉默不語的皇太后,竟然如此果斷、厲害。 1659年,鄭成功聯合張煌言北伐抗清,一度攻陷南京。據說順治聽聞訊息,做出退回關外的打算,而孝莊則叱責順治不應懦弱。由此可見孝莊的強悍。

孝莊當年是作為婚姻結盟的一個環節,從科爾沁蒙古嫁到滿洲皇室的,如今,她 繼續操持起這張聯姻網路。在順治朝,她指配的滿蒙婚事不下20起。順治先後的兩 名皇后,都來自孝莊孃家,分別是孝莊的侄女和侄孫女。

此外,孝莊還以聯姻形式籠絡一些權臣。比如她將自己一個侄孫女嫁給鄭親王濟 爾哈朗之子濟度,這就使濟度與順治成為連襟,讓濟爾哈朗家族更加盡心輔佐剛剛親政的少年順治。對於當時手握重兵的幾個漢王,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孝莊亦以聯姻的手段進行控制。這一張張聯姻網,在日後的重大事件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不過,孝莊也開始嚥下政治聯姻的苦果。

孝莊太后的緋聞

隨著時間的推移,成長起來的順治卻與母親孝莊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爆發點是順治並不滿意孝莊為其指配的皇后,彼此沒有感情。他愛上的人,傳聞是自己弟弟的遺孀董鄂妃。因為這起感情事件,順治長期不去看望母親孝莊。

近年來,也有學者指出,孝莊與順治的母子矛盾,兒子的婚事只是一個表象,更 深層的原因在於兩人的政見分歧。順治長大後,熱愛儒家文化,並在朝廷中推行漢化改革,這引起了以孝莊為首的守舊派的警惕,母子關係因此僵化。

1660年,董鄂妃不幸早逝。在感情和政治上遭受雙重打擊的順治,心灰意冷,一心想皈依佛門。第二年,順治在鬱鬱寡歡中感染天花病逝,年僅24歲。

孝莊悲痛至極,在順治的喪禮上“哭極哀”。她永遠地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兒子。

4

然而,感情上的悲痛並未阻止孝莊在理智上的行動。大清再次面臨權力交接,只 是這一次,她不再是局外人,而是話事人。

孝莊太后的緋聞

經過與親王們統一意見,她迅速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確定皇位繼承人。順治 病逝前想讓自己的一個堂兄弟繼位,但孝莊最終選擇了順治的第三子、年僅8歲的 玄燁(即康熙帝),理由是玄燁已出過天花,終生對這種恐怖傳染病具有免疫力。第二,釋出順治遺詔。這是一封“詭異”的遺詔,長達1000多字,洋洋灑灑歷數了順 治親政以來推進清廷漢化等14條“罪狀”,彷彿是順治臨終前的一封懺悔書。官宣稱這份遺詔是順治臨終口述,由大臣垂淚記錄。但從內容來看,應該是被孝莊做了大幅度修改。孝莊借兒子之口,否定了兒子的作為,從而為這對母子的政見分歧畫上了一個句號。

不難看出,時年48歲的孝莊的確是一個有魄力而剛烈的女強人。

隨著她的孫子玄燁登極繼位,孝莊從皇太后變成了太皇太后。史學家普遍認同, 孝莊在順治朝和康熙朝頗有作為,但她最大的歷史貢獻是培養出了康熙大帝。 康熙幼年患天花被遷出宮外生活,但凡飲食、語言、讀書、生活習慣,都在祖母孝莊的督促下養成。孝莊愛讀書的習慣,感染了康熙,使他自小就保持著“早夜讀誦,無間寒暑”的良好作風。孝莊亦時時要求年幼的康熙要做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有一次,她當著眾人問小康熙:“身為天下之主有何打算?”

孝莊太后的緋聞

康熙朗聲回答:“臣無他欲,惟願天下又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康熙日後成長為頗有作為的皇帝,離不開孝莊的教導和培養。正如後來康熙自己所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不過,日漸長大的康熙要“成立”,首先必須攀過輔政大臣尤其是鰲拜這座山峰。 順治駕崩後,有個江南的秀才進京上書,請孝莊垂簾聽政。但孝莊並無此意,終 其一生,她只是在緊要關頭以太后身份適度參與政治,她並不願走到前臺臨朝聽政。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滿洲祖宗之法的限制、漢族社會對所謂牝雞司晨現象的非議等,但孝莊愛惜羽毛,唯恐陷入聲名之爭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因此,孝莊和親王們為康熙設定了四個輔政大臣。鑑於多爾袞擅權的教訓,此次 四個輔政大臣沒有一個宗室,誰也不具備爭奪皇權的威望和資格。此外,四人的思想傾向也經過孝莊的檢驗,確保他們與孝莊的保守政治傾向保持一致。這樣,康熙繼位之初,在四輔臣的操持下,朝廷盡廢順治在位時的漢化措施,恢復滿族制度。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四輔臣中的鰲拜強勢崛起,凌駕於其他輔臣之上,儼然成第二個多爾袞。這讓孝莊變得焦灼——相同的政治傾向,並不能阻止權臣的誕生。 康熙年滿12歲時,孝莊為他操持婚姻大事一一記住,婚姻聯盟是孝莊最為擅長的一個政治手段。她決定冊立四輔臣中索尼的孫女為皇后,遏必隆的女兒為皇妃,而 繁拜家族的女子一無所獲。孝莊藉此拉攏和分化四輔臣,同時孤立和敲打鰲拜。而就在康熙擒拿鰲拜的前兩年,孝莊做主將康熙的二姐嫁給鰲拜的侄子,以此麻痺鰲拜,讓他仍以為自己大局在握,放鬆警惕。

接下來的康熙七年(1668),順治的陵墓建成,康熙在為其父撰寫的碑文中,頌揚其在位期間“視滿漢如一體,遇文武無重輕”,變相肯定了順治帝的漢化措施。這 種重新評價,跟當年孝莊定調的順治遺詔對順治的全面否定截然相反。這個細節很有意思。根據歷史學者劉潞的分析,康熙這份碑文,沒有孝莊的允諾是不可能出來的。而對順治的重新評價,彰顯了孝莊態度的改變。康熙初年四輔臣否定漢化,推行舊制,結果社會不但沒有趨向穩定,反而更加動盪,孝莊應該是察覺到了自己的失誤。 她在藉機為順治“平反”的同時,是對自己,更是對四輔臣獨崇滿洲、貶抑漢臣做法的否定。碑文的撰寫,明眼的朝臣從中是不難看出太皇太后態度的變化的。

數年後,60歲的孝莊讓康熙為她找來滿文翻譯版《大學衍義》(南宋理學家真德秀著),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孝莊思想的轉變。

孝莊並非頑固不化之人,當年她與兒子順治的政見矛盾幾乎不可調和,如今,她 選擇了支援年輕的孫子康熙繼續改革朝改。康熙與孝莊的感情一直很深,除了早年接受祖母的教育和培養外,祖孫兩人的政治觀念趨於一致也是重要因素。

孝莊太后的緋聞

而孝莊態度的轉變,當時更為現實的意義在於,宣告了她與守舊權臣鱉拜不是一 路人:

第二年,康熙八年(1669),鰲拜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康熙的“少年摔跤隊擒拿,下獄論罪,囚死牢中。16歲的康熙自此開始親政。

四年後,三藩之亂爆發,孝莊當年構建的婚姻聯盟對於吳三桂的叛亂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平叛的8年間,孝莊還直接參與決策,打贏了另一場來自察哈爾蒙古的內亂。當所有的叛亂被平定後,康熙對祖母的遠見和支援非常感激,兩次稱她為 “宮中堯舜”。

而孝莊看到康熙已經成長為有魄力、有能力的帝王,內心欣慰,此後遁入內官, 她再未參與政治。

5

1688年1月,75歲的孝莊病逝。病重期間,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離。但孝莊 病逝後,如何安葬祖母,則成為一個現實的難題。

孝莊的遺願是不忍遠離順治、康熙兩代兒孫,希望在順治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然而,以母陵陪子陵,既不合滿族的禮制,也不合漢族的禮制。

孝順的康熙頗為糾結,最後選擇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一座殿宇拆建到孝 陵風水牆外,把孝莊的棺槨運到那裡安放。這一放就放了37年,直到雍正繼位第三 年,才葬入地宮,稱為“昭西陵”。

由於孝莊死後的異常安排,那起陳年緋聞又被再次傳播和解讀。人們認定,孝莊 曾經下嫁多爾袞,死後無顏見皇太極,故不敢與皇太極合葬。

孝莊太后的緋聞

歷史學者劉潞則指出,孝莊下葬的非常規操作,主要源於康熙時期滿族的喪葬改 革。滿族的傳統是火葬,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順治,三任皇帝都被火葬。但到康熙時,儒家的土葬觀念深刻影響到康熙,1674年,他讓自己病逝的皇后成為第一位土葬者。到孝莊病逝時,土葬的觀念已經盛行,如果用火葬,連康熙自己都難以接受;但如果土葬,則無法讓她與皇太極合葬(土葬用棺槨,火葬用骨灰罈)。康熙只好採取了修暫安奉殿的做法,留待後繼者解決這個問題。可見,孝莊獨葬昭西陵,與多爾袞根本無關。

終其一生,孝莊是一個既能隱忍又有魄力、既有作為又能隱退的女政治家。她輔 佐兩任少年皇帝,兩度幫助大清度過危局,卻始終沒有被權力慾控制,一直都是來去自如,能進能退。自始至終,她連一個垂簾太后的名號都不要,她只是兩任皇帝的母親和祖母。

一個人的偉大,有時候不在於他做了什麼,而在於他不做什麼。她可以玩弄權力,奢靡度日,但她沒有;她可以走上前臺,垂簾聽政,做真正的帝國女主,但她沒有;她可以頑強地刷存在感,在歷史上留下一個高貴的背影,但她也沒有。。。這或許正是孝莊高於歷史上其他女強人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清朝的一頭一尾出現了兩個太后孝莊和慈禧,這兩個太后的經歷、資格和壽命都很相近,人們喜歡拿她們做對比。但我從她們身上卻發現了兩條截然相反的思想軌跡。

慈禧早年藉著朝廷中革新派(比如恭親王奕訢)的勢力,兇狠打擊以輔政八大臣為首的守舊派,從而上臺,也算是改革的受益者和支持者。但到晚年,她卻日趨保 守,最終扼殺了光緒的變法事業。這是一條思想由趨新而守舊的常規軌跡。

孝莊太后的緋聞

孝莊剛好相反。她早期的政治取向是復舊,反對順治的漢化改革。但到後期,她 轉而支援康熙銳意改革。這是一條思想由守舊而趨新的非常規軌跡。

可見,慈禧是一個被權力慾望日漸侵蝕墮落的人主,而孝莊則是一個控制權力欲 望、知錯能改、主動提升的人主。兩人高下立判。

至於那些附加在孝莊身上的緋聞,儘管真真假假至今仍是歷史的疑案,但這無損 於她的美名。

本文來源於《疑案裡的中國史》中的一篇文章,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搜尋閱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