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一次粉碎安史之亂的絕佳機會,可惜被昏庸的唐玄宗葬送了

2023-01-05由 老樊說史 發表于 歷史

讀歷史的朋友誰都會遇到那句非常決斷的名言:“歷史沒有如果!”

這句話看似很有道理,不容置疑,因為就是那樣發生了,無論如何再也倒不回去了。但這句話的副作用就是,對所有的歷史事實只有接受,只能認可,所有人都只是糾結那些發生了的過程和細節,沒有人敢於超越做些進一步的情況分析。這樣,學歷史的意義就只剩下瞭解、知道和複述了,但凡做一點分析和假設,都會被“歷史沒有如果”而全部否定掉。

“安史之亂”不光在唐朝,而且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都是一個大事件。本文選取這段事件的一個短暫的過程,冒天下之大不韙,做些情況分析和假設,看看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其實,有時候歷史程序是很偶然的,任何階段都不完全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趨勢。

“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很複雜了,過程也很漫長,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反覆無常的故事很多,我們不必再來贅述一次。本文只說“靈寶之戰”,看看這場戰爭發生的多麼偶然、失敗得多麼不值得、唐玄宗的江山丟的多麼無奈?

一次粉碎安史之亂的絕佳機會,可惜被昏庸的唐玄宗葬送了

《舊唐書》裡描述的“靈寶之戰”是這樣的:公元755年12月(唐

天寶十四年

),

唐玄宗在洛陽失守之後,氣急敗壞。他派往前線的監軍是一名貪得無厭的宦官,叫邊令誠,他回朝後對唐玄宗說,封常青、高仙芝二位將軍貪生怕死,甚至與叛軍串通一氣,違背朝廷命令,戰場上一敗塗地,才丟失了洛陽。

其實,封常青、高仙芝是非常有作戰經驗大唐名將,他們原計劃堅守洛陽,以守為攻慢慢消耗、直至挫敗安祿山的銳氣,伺機全殲叛軍。但監軍邊令誠貪功心切,加之封、高二位將軍拒絕了監軍所要好處的貪婪舉動,邊令誠心懷不滿,一再催促出戰。結果唐軍戰敗,東都洛陽落入叛軍之手,封常青、高仙芝不得不退回潼關據守。

唐玄宗聽信宦官讒言,一怒之下斬殺了大將封常青、高仙芝,急忙命在家養病的大唐戰神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

率軍20萬,鎮守

潼關

一次粉碎安史之亂的絕佳機會,可惜被昏庸的唐玄宗葬送了

據說,哥舒翰雖然戰功赫赫,有常勝將軍的威名,但此時年歲已高,一直臥病在床,所以並不大情願接旨。但唐玄宗聖意已決,下令把哥舒翰抬到馬上即可。

潼關地形險要,是長安城的東門戶,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屬於咽喉要道。哥舒翰進駐潼關以後,立即加固城防,利用自然地形,開

深溝、築高壘

,閉關堅守。天寶十五年正月,

安祿山

命其子

安慶緒

率兵進攻潼關的唐軍,被哥舒翰打得落花流水。

從此,安祿山的軍隊被阻擋在潼關以外,長達半年動彈不得,進攻長安的計劃眼看要破滅。

哥舒翰是突厥人的後裔,但他一生誓死效忠唐朝,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對大唐形勢掌握的十分清楚。雖然他身居西安,但能準確把握戰場的形勢,對安祿山的意圖和能耐更是瞭如指掌。他為這次鎮守潼關制定的戰略戰術是:二十萬大軍堅守潼關,堅決消滅進犯之敵,利用黃河天塹固守長安東門戶,不到萬一,絕不主動出擊。

一次粉碎安史之亂的絕佳機會,可惜被昏庸的唐玄宗葬送了

從這一條看,哥舒翰不愧為大唐戰神,實事求是地說,哥舒翰的策略是十分正確的。因為他了解安祿山只是個有匹夫之勇的莽夫,他不懂得為民安邦的道理。從范陽起兵,一路燒殺搶掠,已經到了民怨沸騰的地步,群眾自發地組織起來,和唐軍一起阻止安祿山西進,叛軍慢慢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河西的叛軍史思明,已經被郭子儀、李光弼率領的唐軍圍困在西線,要不了多日,史思明部將被消滅殆盡。到時候,唐軍東西夾擊,安祿山孤立無援,平息叛亂便易如反掌。

這便是哥舒翰鎮守潼關的如意算盤,不得不說,這是一條妙計,照此執行大唐安危一定可保。

一次粉碎安史之亂的絕佳機會,可惜被昏庸的唐玄宗葬送了

然而,如此縝密的計劃,在唐玄宗眼裡卻是一無是處。宰相楊國忠向皇帝進言,哥舒翰是養寇自重,進駐潼關已經半年有餘,卻不發一兵,給了叛軍喘息的機會,哥舒翰是否與叛軍密謀,打朝廷的主意?

這時候,安祿山也向長安派出密探,放出風來,說在潼關以外的三門峽,安祿山的軍隊只是一些老弱病殘,而且數量很小。

唐玄宗被這些假象矇蔽,對楊國忠深信不疑。在哥舒翰鎮守潼關的時候,楊國忠做賊心虛,他平時好弄權勢,和這些大將關係不好,生怕哥舒翰殺個回馬槍,像安祿山一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對付自己。所以,他私下招募了三千精兵,進駐潼關,從後面堵住哥舒翰的退路。誰知,哥舒翰當機立斷,斬殺了楊國忠派來的督軍將領,把三千精兵分散補充到守城部隊。楊國忠對此深惡痛絕,他極力勸諫皇上下令,要哥舒翰出戰,只要哥舒翰的全部精力在戰場上,那麼,自己在後方就是安全的。

一次粉碎安史之亂的絕佳機會,可惜被昏庸的唐玄宗葬送了

於是,要哥舒翰出城迎戰、一舉消滅叛軍的朝令飛往前線。據記載,接到朝廷的命令之後,哥舒翰失聲痛哭,流淚領兵出戰。

恰好中計,叛軍把精銳部隊全部埋伏,只派出一小部疑兵作戰,引唐軍出動。哥舒翰的二十萬唐軍不明情況,深入敵後,在靈寶遭遇叛軍圍殲,幾乎全軍覆沒,僅八千人逃回潼關。哥舒翰被手下降兵反控雙手,送到叛軍軍營。

頃刻間,潼關失守,安祿山的叛軍一路猛殺而來,唐玄宗惶恐不已,只得棄長安城向西逃亡。出長安不久,在馬嵬坡,楊國忠被三軍將士處死,在內外逼迫下唐玄宗下令賜死楊貴妃,自己也被逼退位,太子李亨即位,玄宗繼續西逃至川蜀,唐王朝經歷了一次近乎亡國的滅頂之災。

一次粉碎安史之亂的絕佳機會,可惜被昏庸的唐玄宗葬送了

假如唐玄宗稍微清醒一點,朝裡反對楊國忠的聲勢再早來一點,或者哥舒翰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不出戰,這一切都不會發生。唐朝還是那個唐朝,安祿山的叛軍就會自然散去,朝廷也會少打幾年戰爭,老百姓無辜死亡最少減少幾十萬人。

然而,就是人們常說的,“歷史沒有如果”,一切都在惡果產生以後,人們才會逐漸明白,哥舒翰不該輸卻輸了,潼關本不該丟卻丟了,長安不保社稷危在旦夕,這時候才狠心殺死楊國忠兄妹,唐玄宗明白的太晚了,本可以不費多大力氣,巧妙粉碎安祿山反叛的機會,讓自己的愚蠢和一意孤行葬送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