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亂世如何生存?看隋煬帝時期五位宰相是如何做的

2023-01-05由 古典詩詞賞析 發表于 歷史

隋煬帝是歷史上有名的亡國之君,但要說是因他一人而使隋朝滅亡,那也不盡然,因為這其中必然也有奸臣的推波助瀾。在隋煬帝中後期,就有這樣五位當朝宰相,他們用各自的方法影響著隋煬帝,誘使他一次次做出錯誤的決斷,他們共同將隋朝推向了滅亡的深淵。而這五個人的結局卻也完全不一樣,有的死得很及時,富貴了一生,沒有看到隋朝滅亡,這算是幸運的。有的因為跟隋煬帝過於親近而被叛軍斬殺。有的故意得罪隋煬帝,使隋煬帝疏遠自己而保得一命,這時聰明的。還有一位甚至活到了唐太宗時期,還成了太宗李世民貞觀一朝的宰相,甚至還成了與魏徵齊名的諍臣,也是頗夠傳奇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隋末大亂時,當朝五位宰相的人生抉擇,看看從中能得到什麼思考。

亂世如何生存?看隋煬帝時期五位宰相是如何做的

《新唐書》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歷史片段,說是唐太宗貞觀元年的時候,太宗剛即位,心氣兒很高,想迅速把大唐治理成太平盛世。但他發現,朝廷上有很多人卻已經養成了衙門習氣,就是為朝廷辦事的時候總喜歡吃拿卡要,以權謀私。太宗很生氣,於是準備抓一個典型,從重處置,以儆效尤。

這一天,他安排心腹親信從外地來長安,並假扮成販賣布匹的小販,以此來試探長安城門小吏是否以權謀私。誰知道這“小販”剛走到城門口的時候,就被攔下了。城門小吏對該小販是百般刁難,該小販也是裝著百般求饒,但無論跪地磕頭還是好說歹說,小吏就是不讓進城。小販一看,表演到位了,於是“忍痛”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賄銀,塞到了城門小吏的手中。這才艱難地進了城。

太宗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居然真有人敢在他眼皮底下,打著朝廷的名號作威作福。於是太宗立即下令將所有刁難過過往行人的城門小吏都處斬。

這時候,一位宰相站了出來,對李世民說道:“小吏受賄,處罰他是應當的。但陛下用這樣的陰謀詭計去騙取小吏犯法,這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嗎?皇上您就準備以這種方式治國嗎?”唐太宗一聽,頓時感覺很汗顏,很慚愧。

而說這個話的人就是裴矩。唐太宗被他問得心服口服,當即廢除了先前要處斬所有小吏的命令,改為依律處置。唐太宗還誇獎裴矩道:“裴矩能當庭面爭,不阿諛奉承,如果滿朝大臣都能像他這樣,這大唐江山何愁治理不好呢?”而此時的魏徵還沒有得到太宗重用,所以在太宗剛即位的這段時間,裴矩就扮演著魏徵直言敢諫的角色。

亂世如何生存?看隋煬帝時期五位宰相是如何做的

那麼,這個裴矩有什麼來歷呢?說起來還真是傳奇,因為他居然還是隋煬帝時期的宰相,受到隋煬帝極度的寵信,而且此人在隋朝時期名聲就不太好,人們都知道他是佞臣,在朝廷上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揣摩隋煬帝的意思,然後曲意逢迎,哄隋煬帝開心,以此謀求富貴,甚至很多人都覺得,隋朝的滅亡,與此人也有很大的關係。

那麼,隋朝的滅亡,和裴矩到底有沒有關係呢?還真有,不過確切地說,不是裴矩一個人的原因,而是隋煬帝時期五位宰相共同的原因。這五位宰相分別是,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門下省納言蘇威、內史侍郎虞世基、黃門侍郎裴矩以及御史大夫裴蘊。這五位宰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柔順。《隋書·宇文述傳》中形容這五人是“以水濟水,如脂如韋”,意思就是像水一樣柔和,像油脂一樣順滑。隋煬帝說什麼,這幾個人就聽什麼,完全沒有任何不同想法和意見,更不會像裴矩在唐太宗時期當朝指出皇帝錯誤的那種大膽做法。在他們的眼裡,朝政得失無所謂,隋煬帝的寵信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這樣五個人做宰相,隋煬帝即使犯了錯也不知道,大隋王朝焉能不亡呢?

但要說這五個人看不出來隋煬帝會成為亡國之君嗎?其實他們還都看出來了,他們都意識到隋朝將要在隋煬帝的手上滅亡,於是也都做出了各自的應對方法。至於他們五人之間,哪一個的做法最有啟發意義,我們且一一來看。首先來看最受隋煬帝寵信的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

宇文述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也算是一個名將,參與過隋朝平陳戰役,並取得了戰功。當年晉王楊廣想除掉哥哥太子楊勇,爭奪皇位繼承權,正是宇文述出面拉攏了大權臣楊素和揚約,最終擁護楊廣取得了帝位,是為隋煬帝。

但宇文述從本質上講還是一員武夫,論文韜武略,各方面都差點兒,有的也只是一些權謀小術。這就是的宇文述既沒有功高蓋主的威脅,又十分聽皇帝的話,所以隋煬帝十分寵信他。

而宇文述有多聽隋煬帝的話呢?那幾乎到了盲從的地步。《隋書》中描述他是“君所謂可,亦曰可焉;君所謂不,亦曰不焉。無所是非,不能輕重。”就是已經達到了“無我”的狀態,隋煬帝的旨意就是他的一切,他也從來沒想過要給皇帝提出意見或建議,也沒必要費心去權衡朝政的利弊,這對他來說都無所謂,他唯一的原則就是,聽隋煬帝的,甚至於用盡心思揣摩煬帝的想法,然後就往皇帝的心坎兒上說,哪怕這事兒對朝局十分不利,他也要幹,為的只是讓隋煬帝開心。

亂世如何生存?看隋煬帝時期五位宰相是如何做的

比如大業十一年八月的時候,隋煬帝有一次率領後宮妃嬪以及文武百官外出巡幸,這才他們來到了北方的雁門郡。而突厥的始畢可汗曾經被隋煬帝騙過,一直想報仇,於是當他得知訊息後,便立即率領十餘萬突厥騎兵圍了過來,將煬帝一行圍在了雁門郡裡,整整圍了三十七天。而他帶過來的數萬人馬,也在與突厥人的戰鬥中損失殆盡,按理說,煬帝應該好好犒賞那些活著的將士,至少給那些立了功的將士一些賞賜。但隋煬帝不想給,就把自己的想法暗示了下去,然後召集朝廷大員商議。

蘇威和宇文述就說:“當初給將士們承諾的封賞太重了,要不還是別封賞了吧。”而另一位指揮大軍擊退突厥的大將樊子蓋則憤怒地說道:“人無信不立,更何況陛下您呢?陛下難道忘記了危難之時,將士們怎樣捨生忘死保衛陛下的嗎?”的確,雁門之圍的時候隋煬帝被嚇怕了,隊伍也沒士氣,於是他為了鼓舞軍心,便承諾說,如能擊退突厥,守城有功者,沒有官階的直接升為六品,賜物百段;有官階者,直接提升兩級。

所以如果真這麼做,隋朝可能會出現大量冗官冗員,而且會有一些因雁門之戰有功而崛起的軍事新貴。所以宇文述和蘇威既想方設法反對,又能借此站在隋煬帝一邊,兩全其美。

隋煬帝最終選擇了宇文述和蘇威的建議,也傷透了將士們的心。

經過這一次雁門之圍,隋煬帝算是嚇怕了,史載煬帝在雁門被圍時,天天抱著小兒子楊杲哭,哭得眼睛都腫了,有幾次突厥人從城外射的箭雨都射到了煬帝的腳面前,嚇得煬帝不停地大吼大叫。於是從那以後,煬帝徹底失去了以往的雄才大略,整個人都頹廢了。朝臣們就問他,從雁門離開後,咱們去哪兒。按道理來說,此時的隋朝已經天下大亂,作為皇帝,就應該立即回到京城長安,勵精圖治,撥亂反正,至少也應該先回到長安再說。可是煬帝卻想去江都揚州,宇文述看出了煬帝的心思,蘇威也看出了,並且兩個人都已經明白,隋煬帝再這麼離經叛道,隋朝恐怕要亡啊。於是兩個人也都開動起了自己的小九九。

亂世如何生存?看隋煬帝時期五位宰相是如何做的

蘇威率先對隋煬帝說道:“今盜賊不息,士馬疲敝,願陛下亟還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計。”隋煬帝聽後非常不高興,讓他現在回長安,不就等於讓他去抵禦各路起義軍嗎?說不定又要重新感受一次“雁門之圍”,要是被起義軍圍在京城裡,那就真完了,隋煬帝這樣想著。但蘇威不給他臺階下,不僅逼著隋煬帝回長安,還出言嚇唬隋煬帝,說現在全天下都是起義軍,您能跑到哪兒去,他還羞辱隋煬帝,說天下的起義軍都夠他征討許多次高句麗了。

蘇威的話真是句句往隋煬帝心上扎,把隋煬帝逼急了,直接下了一道旨意,將蘇威貶為庶民,遣回原籍長安。蘇威走後,隋煬帝還對著另一位宰相裴蘊怒罵道:“蘇威這個老傢伙,真是奸詐,竟然還以盜賊脅迫我。我當時就想抽他的嘴,只是看他是老臣,我才忍住的。(老革多奸,以賊脅我!欲批其口,且復隱忍。)”隋煬帝這幾句話也真是“性情中人”哈!

蘇威就這麼離開了隋煬帝這條破船。至於他是有心得罪隋煬帝,以期被煬帝貶回長安,還是為江山社稷計而規勸隋煬帝,這就不得而知了。總之,他是幸運地活到了唐朝,還獲得了唐高祖的接見,這也算是亂世當中一個不錯的結局了。

那麼,話又說回來了,隋煬帝為什麼那麼想去江都呢?因為他想去那裡割據,他也知道中原很難收復了,所以準備留下兩個孫子代王楊侑和越往楊桐分別守在長安和洛陽,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算了,他自己在丹陽另建都城,大不了跟原來的陳朝一樣,割據江南,還能繼續作威作福。

宇文述看出了隋煬帝的意思,於是提出了一個緩衝的意見,他說道:“現在官員們的家人都在東都,皇上不如先去東都,再做打算。”隋煬帝一看有臺階下,就趕緊聽從了他的意見。等到了東都後,宇文述又以東都附近有起義軍為名,勸皇帝為了安危著想,駕臨江都。隋煬帝就這麼一步一步在與佞臣宇文述的雙簧中,來到了江都。

不過宇文述在第二年的617年就去世了,而618年,隋煬帝就在江都被叛軍殺害,隋朝正式滅亡,宇文述也算逃過一劫。

那麼這五位宰相中的另外兩位,內史侍郎虞世基和御史大夫裴蘊的結局是什麼呢?自從宇文述死後,虞世基就成了隋煬帝面前最能說得上話的人了,也就是所謂的首相。虞世基這人有個特點,就是文筆好,腦子思路清晰,據說隋煬帝在位前期一天要處理一百多件朝廷大事,他都是扣頭將處理意見告訴虞世基,然後讓虞世基起草、下詔,虞世基每天就要草擬一百多道奏章,並且從來沒有出過差錯。所以他的才華有點兒像清朝雍正時期的張廷玉,都是極其卓越的秘書之才。但這樣的人,也沒有單獨處理政事的能力,尤其在大事面前,更是拿不定主意。

亂世如何生存?看隋煬帝時期五位宰相是如何做的

隋煬帝到了江都後,所帶來的人馬幾乎都是北方關中地區以及河洛地區的子弟,一開始隋煬帝還騙大家,只在江都待一段時間,時間長了,將士們就都不信了,於是紛紛逃亡,逃回北方的家鄉,但隋煬帝每一次都是派人去抓,能抓回幾個是幾個,抓回來就地處死。於是到了大業十四年三月十日這天晚上,煬帝的禁軍驍果軍就發動了叛亂。叛軍擁護宇文化及為首領,準備衝進宮中殺掉隋煬帝。可是動靜太大,被五位宰相之一的裴蘊聽到了,於是他情急之下就想了個辦法,他準備偽造一個聖旨,把江都宮外所有的軍隊都交給大將來護兒調遣,來護兒是忠於隋煬帝的,所以裴蘊希望能依靠來護兒,將宇文化及的叛軍鎮壓。

但是裴蘊想了想,自己單幹的話,可能有點冒風險,於是就來找虞世基,希望由虞世基來偽造這道聖旨。聽了裴蘊的想法,虞世基覺得行是可行,但他拿不定主意,他以前都是聽隋煬帝的,現在讓他自己拿主意,他有點心慌。於是他問了裴蘊一個問題:“你說的禁軍造反的事情,到底是真是假,會不會是假的?是別人用來陷害我們的呢?”裴蘊一聽,直接無語,兩個人就這樣錯過了拯救隋煬帝的最後的機會。到了三月十一日凌晨,叛軍攻進宮中將隋煬帝縊殺,叛軍們覺得還不解氣,就有找到裴蘊和虞世基兩人,也一刀給宰了。叛軍都覺得,隋煬帝這麼禍害將士們,裴蘊和虞世基這些寵臣也是幫兇!

那麼,在唐太宗時期成了諍臣的裴矩,此時在做什麼呢?他在忙著結交底層將士,他也看出了隋朝氣數已盡,於是無論對待誰都是彬彬有禮,都是慈眉善目,《新唐書·裴矩傳》中記載他“矩性勤謹,見天下方亂,其待遇士尤厚,雖廝役皆得其歡。”意思就是對誰都很客氣,尤其是下等軍士。

當時隋煬帝見驍果軍屢有逃亡,就問裴矩有什麼辦法,裴矩有建議說,可以讓將士們自由自願在江南娶妻生子,這樣就心安了。隋煬帝還因此誇裴矩說:“人們都說你有奇智,看來此言不虛啊。”而將士們聽說這件事後,都對裴矩感恩戴德。等到禁軍叛變的當天,也有叛軍將裴矩抓了起來,然後一大幫子叛軍認出了裴矩,就都說道:“不管裴侍郎的事,不關裴侍郎的事,快把他放出來。”裴矩就這麼活了下來,後來又被宇文化及裹挾,一路北上,又被竇建德擄掠,最終逃回了長安,歸順了新建立起來的唐朝,被唐高祖和唐太宗兩代皇帝重用。

從這五個歷史人物在亂世中的所作所為,你們能得到什麼啟發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亂世如何生存?看隋煬帝時期五位宰相是如何做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