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唐玄宗李隆基請姚崇當宰相,姚崇提條件:你先答應我10件事

2023-01-05由 金娃趣談 發表于 歷史

713年,唐玄宗李隆基肅清了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之後,密召姚崇前來,兩個人暢談天下事,談得十分投機。

唐玄宗瞭解姚崇的忠誠和才能,所以就想請姚崇出任宰相。沒料到,姚崇反倒認真地提出10條建議,然後對唐玄宗說道:如果陛下能夠同意我這10條建議,我就答應上任。

姚崇提出的10條建議是關於十件大事的,唐玄宗聽了之後,十分痛快地答應了,於是姚崇走馬上任,輔佐唐玄宗奠定了“開元盛世”的重要基礎。

姚崇針對哪10件事提出了建議?唐玄宗為什麼能夠如此信任姚崇,對他的要求一概予以滿足呢?

說到底,姚崇的建議針對的正是當時的弊政,武則天、唐中宗和唐睿宗三朝遺留下來的老問題,如果唐玄宗能夠聽從姚崇建議,朝廷風氣就會大有改觀。

1、武則天朝的宰相

武則天時期,姚崇就因為才能出眾而備受賞識,擔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同時他還兼任相王府長史。

唐玄宗李隆基請姚崇當宰相,姚崇提條件:你先答應我10件事

當時,張易之深受武則天寵信,他想把京城大德寺中的10位高僧安置到定州的私置寺中去。這些高僧不願意,於是就到處找人訴說、求情。

姚崇知道這件事後,馬上下令制止了這件事。雖然張易之不斷找人求情,但是最終也沒能改變姚崇的決定。

姚崇這一舉動惹惱了張易之,張易之於是在武則天面前極力毀謗姚崇,姚崇因此被貶為司僕卿,擔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出鎮靈武。

705年,張柬之、桓彥範等人密謀誅殺張易之兄弟時,姚崇恰好回到京城,他參與了此次行動,並因此功被封為“梁縣侯”。

這次事件之後,大權回到唐中宗手中,武則天退位,移居上陽宮。朝中大臣對此都是歡欣鼓舞,只有姚崇卻哭泣不止。

張柬之和桓彥範看到姚崇這個樣子,不由提醒他說: “現在是哭泣的時候嗎?難道你不怕給自己招來災禍嗎?”

姚崇回答道: “我輔佐則天時間長了,現在她突然退位,我感情上有些受不了。前者我參與誅討凶逆的行動,是臣子之道;現在我為舊主辭位而哭泣,是臣子終節。如果因此而獲罪,我心甘情願承受!”

《舊唐書》中的原文是:

“事則天歲久,乍此辭違,情發於衷,非忍所得。昨預公誅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豈敢言功;今辭違舊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終節,緣此獲罪,實所甘心。”

不久,姚崇被貶出京城,擔任亳州刺史。

這是不是他為武則天退位哭泣而招致的?不得而知。

2、進諫唐睿宗

710年,唐睿宗即位後,姚崇被召回京城,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玄宗李隆基請姚崇當宰相,姚崇提條件:你先答應我10件事

當時,李隆基已經被立為太子,他和太平公主一樣,深得唐睿宗的信任和倚重。

太平公主長期干預朝政,她擔心李隆基太能幹,不利於自己專權,於是想方設法要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另扶平庸軟弱的侄子上位。

姚崇和宋璟察覺到太平公主的動向後,馬上向唐睿宗進諫,請求讓太平公主搬到東都居住,以讓她遠離權力中心;同時,把李隆基的兄弟,李成器等人分派到各地去擔任刺史。

唐睿宗能夠重回帝位,多虧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籌謀運作,如今朝政也多依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處理;同時,太平公主和唐睿宗李旦都是武則天所生,李旦一向十分寵愛這個妹妹,不忍心讓她遠離京城。於是,唐睿宗直截了當地把姚、宋二人的建議告訴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一向驕縱無比,她知道大臣這樣對付自己之後,當即大怒。

為了平息太平公主的怒火,太子李隆基連忙上書,請求唐睿宗以“離間兄弟”的罪名處治姚崇和宋璟。

於是,姚崇再次被貶出京城,擔任申州刺史。

3、再次召回

即使出京做了地方官,姚崇也做得有模有樣:他先是做申州刺史,後來又轉為揚州長史、淮南按察使,他為政簡肅,當地百姓為了感念他的恩德,特地為他立碑紀念。

唐玄宗李隆基請姚崇當宰相,姚崇提條件:你先答應我10件事

後來的事實證明,李隆基當時的舉動純粹是緩兵之計,此舉既保住了姚、宋二人,也為自己最終下手爭取了時間。

712年,李隆基接受唐睿宗的禪讓,於長安即位,是為唐玄宗。713年,唐玄宗肅清太平公主及其黨羽。

年輕的唐玄宗知道自己接下的是怎樣的一個亂攤子,清醒地知道當務之急是什麼。他亟需人手幫助自己革故鼎新,興利除弊,於是京城局勢安定下來後,他馬上到新豐閱兵,同時密召姚崇前來覲見。

君臣相見,相談甚歡。姚崇好像早就忘了自己當初被貶出京正是當初這位太子的手筆,他只顧得上和這位新君暢談天下大事,真知灼見不斷湧現,如江水滔滔不絕之勢。

4、十條

從姚崇坐定、開始侃侃而談的那一刻起,唐玄宗就明白:兩年的貶謫生涯並沒有消磨掉姚崇飽滿的熱情,他正是自己現在最需要的那個人!

唐玄宗李隆基請姚崇當宰相,姚崇提條件:你先答應我10件事

於是,唐玄宗提出任命姚崇為宰相。

從地方官直接升任宰相,這事兒落到別人身上肯定會連忙跪地謝恩,可是姚崇卻偏不,他先提出了10條意見,然後問唐玄宗是否能夠同意執行,只有同意執行他才願意上任。

姚崇提出的10條意見,針對的正是歷經三朝後遺留下來的老問題:

針對武后時期的嚴刑峻法,能否實行仁政?

西北邊界現在沒有被擾風險,能否不再貪圖邊功?

主上寵愛的親信犯法,能否嚴加制裁?

能否不讓宦官參政?

能否不任人唯親?

能否禁止外戚、內寵專權?

能否禮待大臣?

能否接受大臣直言不諱?

能否禁止亂造佛寺道觀?

……

一樁樁,一件件,幾乎每一條意見背後都有大段大段真實而又悲傷的故事,尤其是時間較長的武則天時期,嚴刑峻法的背後,是成千上萬個朝廷官員家族的族滅,是一批又一批李唐皇室成員被迫踏上不歸路。

武周時期,伴隨著武氏家族崛起的,是李唐皇室成員的衰落,李氏子孫的貶謫流亡……

姚崇是那個時代的親歷者,所以他提出的每一件事都和前朝遺留的弊政有關,這正是他多年參與政務的精闢總結,解決當前問題的根本所在。

唐玄宗聽完了姚崇提的這十條後,十分乾脆地回答道:朕能行之。全部接受了姚崇的建議。

姚崇走馬上任,君臣聯手開創新局面。

本文參考:《舊唐書·卷第九十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