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關於北宋募兵制和重文抑武

2022-12-31由 說難 發表于 歷史

關於募兵制和重文抑武那個才是北宋積弱的主要原因,首先重文抑武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是對培養文官的力度大於培養武官,包括限制對武官的權利,科舉制反而放寬錄用範圍,名額比隋唐幾乎是成倍增加。第二種是重視文學思想的發展大於軍備發展。其實文學思想的發展歷朝歷代都是有的,主要還是看你統治階級怎麼看這件事。首先我們還是要看一下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我們知道北宋的經濟狀況較歷朝歷代都是比較發達的,但是募兵制和繁瑣的官制產生大量的官員消耗了國家大部分的錢。

關於北宋募兵制和重文抑武

范仲淹在響應政府號召然後接了奉手詔,上了一到《答手詔條成十事疏》,他說然則欲正其本,必端起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然後詳細的提出十點方針,其一就是,擇官長,減徭役。當然慶曆新政是失敗了的,失敗的原因有多方面,家法不可動搖是一方面,朋黨是一方面。

關於北宋募兵制和重文抑武

然後王安石變法提出保甲法,內容大概是每十家組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一家裡面二丁出一丁,參加軍事培訓,保甲法其實目的只有一個,省軍費。先推保甲法然後以民兵制度取代募兵制度,在范仲淹時期,范仲淹提出了一點意見,但是不痛不癢,到王安石直接對宋太祖,所說的《可以為百代之利益》的募兵制度加以抨擊,因為宋太祖的用意其實是兵及時兵民就是民,王安石則說分民與兵為兩,募兵之害。變法期間王安石和宋神宗有很多關於改革兵制的談話,就不贅述了,大概就是宋神宗猶猶豫豫,拖拖拉拉,王安石據以力爭。為什麼要先看范仲淹和王安石,因為從這兩點可以看出,宋朝仁宗到神宗時期,武的弱化已經到不得不改的時候了。

但是武的弱化是一個過程並不能通證開始武就是不行的,我們知道開封是被稱為四戰之地。

關於北宋募兵制和重文抑武

國防壓力是非常大的,要頂住這個壓力是很不容易的,光靠一些東西來換和平也是不具體的,所以單從這點來說宋朝軍事不發展是或者還被壓制來說是不公道的。在宋太祖決定用募兵制然後還說可以為百代之利的時候,應該就已經是把國防考慮進去了的,他敢選在開封定都,一方面其實就是對自己設定的軍事制度的信任。那為什麼到太宗過後募兵制度毛病一下被放大開來,能解釋這個問題其實就能對宋為何積弱,和宋的重文抑武有個全方位解釋。首先募兵制不是宋獨創,他也是承接了晚唐到後周,起初的目的就是建立一支職業化軍隊,職業化軍隊肯定要要比戰時動員的新兵戰鬥力要高,而且對當時的農民也是有利的,因為在不管是府兵制還是等等其實都是戰時是戰士不戰便是農民,用職業化的軍隊便極大的減輕了農名的負擔,生產力也大大增加。但是這種制度弊端在北宋卻被全部剖開出來,宋太祖對這制度也是進行了一些看似的最佳化,比如把失職狂汗之徒作為重點招募物件,然後這一政策為家法一直被沿用下去,單看是不錯的,把不種地後者在生產上被淘汰的人招來當兵是一方面解決了沒錢吃飯然後可能發生的暴動或者起義,但是進一步看,社會生產力是逐步提高的,而且社會較穩定的情況下人口增長的速度是很快的,這過了不到一百年到仁宗時期這些職業兵就達到了近一百三十萬之多。在王臸的《樞廷備檢》中這個數字達到了一百四十萬,這裡面主要以戰鬥力高於湘軍的禁軍為主,在水滸傳說八十萬禁軍教頭其實是沒有誇張的。但是那麼龐大的軍隊為何在和西夏的對峙當中為何輸多勝少呢,說道這裡看宋朝歷史的就會想到,將從中御啊什麼的,其實根本願意還是在募兵本身,它招募的那些失職的社會閒雜人等年紀大了也不退役,年輕的根老的混在一起,有病的和沒病的混在一起,這種軍隊戰鬥力怎麼可能會高,範鎮在《論益兵困民》就提到養兵五十年,半者都是老弱怯懦之人。這樣軍隊就算白起在又何如,這只是其中一點原因,第二,軍隊紀律鬆弛,對於軍隊的教令根本不聽,作為職業軍人,整天去畫畫喝酒,連軍服也不穿,官如此,戰士更如此。歐陽修那原弊中還說道,軍隊糧食送到了,都懶的去搬,要花錢請人去搬。這樣的軍隊打敗仗是必然的,在澶淵之盟過後,北宋更加猥瑣,甚至連正常的軍事訓練都不敢做了,生怕讓遼覺得膽肥了。但這些都不是國家願意看見或者說統治階級包括政府願意看見的,但是為什麼就是不改呢,或者說改了為啥還沒用的。我覺得原因有一下這幾個,第一個,變法沒有真正滿足多方面的需要,為什麼神宗一直表現出猶豫的態度,是因為家法嗎不盡是,因為王安石的設想沒有考慮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募的兵以後去哪兒,以後的失職狂恨之徒怎麼辦。募兵制極大降低暴動和起義的風險,你這一改不就是加大了這個風險了嗎。我打不過外人,我打自己人也不見得有把握啊,其次是政府就是士人階層的軟弱,我說這個其實很多人可能不會贊同,但是我覺得確實事實。關於宋的兵制和宋種種,在當時有很多很多的人都上書都提出過這毛病,一開始神宗找的是司馬光,司馬光多少也是說了一點有用的,神宗說你別光說來幹一幹啊,司馬光馬上展現他把頭埋起來的常規操作,沒辦法了就說哎呀我幫你們寫個通鑑也是幫你們嘛,後面王安石罷相司馬光上臺,把新黨一掃而光,北宋再無翻身的可能,現在說北宋的滅亡司馬光有推卸不掉的責任,這話著實不假。翻開宋史,和續資治通鑑長編,太多人的傳記都記載了他們怎麼抨擊怎麼指責,但是有啥用啊,說了等於沒說,錢都用來養官和軍,老百姓沒有油水可榨了,這是每個人都能看的見的,真正敢提出意見和具體解決辦法的又誰呢,真是聽君一席話勝似一席話,歐陽修的原弊寫的多好啊,但是隻是寫的好而已,但是他又能影響到什麼呢,這些大師人大文豪國家出問題了怎麼不提出解決辦法啊。所以王安石不是順應時代意思就說不得不改上去的,而是逆時代被底下一幫無能懦弱的知識分子推上去的。表面上看起來宋朝士大夫都有一個愛國愛家的樣子,其實他們也是想守著他們的一畝三分地的,不想做亡國奴的方式有很多種,趴下換和平對於他們絕大部分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回答重文抑武這個話題上來說,北宋選擇了讓文官進入更多職權範圍,其實一方面是沒有放棄對武力的打造的,文官怎麼去看待國家國防軍事是關鍵問題,那我們上面也看見了,文官不作為,有作為也要被各種勢力各種條件打壓下去。說重文抑武,其實根本上還是文官和帝國皇帝之間的問題沒有解決的,加上文官的懦弱導致了政府一再在軍事上在改革軍事上沒有得到一個最好的最優的解決辦法。我們不能把宋的積弱全盤的怪給所謂的重文抑武上面,太祖所定的募兵制是積弱的源頭,是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的心臟病。能解決的這心臟病的唯一辦法是在文官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