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2022-12-29由 古月考古ing 發表于 歷史

藉助遺物,對話古人,這既是田野考古的魅力所在,也是這門學科的研究目的。

考古工作者藉由遺蹟現象與出土文物,獲取到珍貴的古代資訊,還原出古代社會的生產生活面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透物見人

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又為現代考古學開拓出分析和研究的嶄新領域。在這其中,有一類針對古代遺蹟遺址的研究,這就是災害考古學。

災害考古學的研究物件主要是古代發生的各種突發性質的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洪水、海嘯和疫病等。而地震帶來的破壞往往是考古工作者辨認出的最常見的一類災害遺蹟。

下面我們就三個遺址分別對應地震、洪水和瘟疫來加以說明。

1.地震的見證者---薛村遺址

2005年至2006年,為了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滎陽市薛村附近的建設工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這裡,人們揭露出了大量的古代地震遺蹟。在發掘工地近兩萬平方米的範圍內,考古人員發現有兩個並列的近東西方向的小型地塹。地塹是地質運動發生時地層發生錯位的產物。它們被厚兩至三米的後期堆積物所掩埋,透過大面積的考古發掘才得以暴露。

在1號地塹南側的大型地裂縫中,考古人員發掘出一具人類軀幹殘骸,呈俯臥狀與地裂縫方向垂直,但是人們沒有發現這具遺骸的頭骨和下肢骨。在接下來的發掘中,考古人員在裂縫北壁高於軀幹殘骸約150釐米的地方又發現了帶有盆骨的人類下肢骨殘骸。根據人骨部位以及發現的相對位置,人們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兩處殘骸屬於一個個體。在地震發生之時,由於地裂縫的張開,以致原來完整的人類屍骨被撕扯分離。透過對薛村遺址遺蹟現象的綜合研究,考古人員推斷,那場造成人骨分離的地震大約發生在商代前期,距今三千多年之前,震級大約在6。8-7。1級左右。這一發現,不僅加深了人們對於古代地震的瞭解,也拓寬了古代地震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地塹北側被填充的大型地裂縫

此次考古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 這裡今天仍存在發生地震的潛在危險性。由於古地震位於鄭州附近,而且建設中的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將從薛村透過,乾渠穿越黃河的隧道入口處就在古地震遺蹟分佈區的範圍之內。因此,查清薛村古地震的性質和發震機制,對於確保鄭州這一特大城市的安全,確保南水北調這一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的順利進行和將來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大型地裂縫斷面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被地裂縫錯斷的人類骸骨

2.地震、洪水的見證者---喇家遺址

2000年初,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村的臺地上,考古工作者在對一處房址進行發掘中,發現了人骨的遺存。隨著清理的進行,考古隊員逐漸在房址中清理出了14具人類的遺骸。這些骨骸生前的年齡差異極大,從幾歲的幼兒到四十多歲的成年人。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些死者的姿態,有的側身掙扎,有的肢體扭曲,有的匍匐於地。在死亡來臨的最後時刻,母親懷抱著幼兒,大人和孩子緊緊的依偎在一起。在隨後對附近房址的清理中,考古人員共發現了23具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遺骸,多數呈現著非正常死亡的姿勢。考古隊員在F3中還發現有一位成年女性骨骸懷抱幼兒,雙膝跪地,仰面朝天,似乎正在絕望的向上天祈求。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他們因為什麼原因而死亡?骨骸又為什麼會集中在一座史前的房址中?從屍骨的姿態來看,這裡不太像是一處集體埋葬場所,更像是一次突發性死亡事件的第一現場。

考慮到與正常的埋葬方式有別,考古隊員猜測自然災害的可能性更大。那麼,四千多年前,是什麼樣的自然災害,能造成如此慘烈的死亡。它的威力如此之大,發生的如此之快,以致房屋的人都來不及跑出去避險,就全部葬身於房屋之內。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考古隊員在房址的清理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紅黏土遺存,透過分析後,人們發現,這種紅黏土應該是洪水氾濫後的沉積物。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黃河上游的一處山間小盆地,遺址高於現代黃河水面約25米,但在四千多年前,這裡與黃河的高度差異不到20米。根據水文資料,當黃河發生特大洪水時,完全可以將這裡淹沒。

此外,在F7的地面上,考古隊員發現了寬度在30釐米的砂脈,這是地震導致的砂土液化留下的痕跡,其中的充填物,是洪水堆積物裹挾的砂石、小礫石和陶片。由此看來,洪水發生的時間和地震發生的時間相隔很近,幾乎是同時發生。除此之外,在地面上,考古隊員還發現了一條地裂縫,F15號房址的牆體開裂,地面被錯斷。

綜合種種的考古發現,得出一個推論,在四千多年之前,喇家遺址所遭遇的是地震和黃河大洪水共同導致的一場大災難。一般說來,單個災難的來臨已屬不幸,但是,喇家先民卻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續遭受了地震和洪水的襲擊,這聽上去似乎有些難以置信,然而,在分析了所有的考古資訊之後,這似乎是唯一可以令人信服的答案。

3.瘟疫的見證者---哈民遺址

2011年4月,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組成的考古隊對哈民遺址進行了再次發掘。在此次發掘中,考古隊員發現了一個極為重要的遺蹟——F40。

F40房址,邊長四米多,深度不到半米,整體形狀呈圓角方形,面積約為18。5平方米。考古隊員在房址內,發現了97具屍骸。凌亂的人骨,最多疊壓處達三層之多。整個房址內,除西南角外,到處都堆滿了屍骸。仔細觀察,考古隊員發現F40房址中的人骨,呈現奇怪的姿勢。有的似乎在掙扎著爬向門口,有的似乎在奮力托起另一個人的手臂,有的似乎已經心灰意冷,麻木的迎接死亡的到來。在房址的東北壁附近,至少有9個顱骨聚攏在一起;房址中部偏北的位置也有類似現象;在灶坑至門道之間,這個不足4平方米的範圍內,骨架上下疊壓,多達三層。除了奇怪的姿勢和堆積情況,這些人骨的表面顏色也呈現出奇怪的漆黑色,似乎曾被焚燒過。其中一些人在被焚燒時有可能還活著,在死亡前經歷了巨大的痛苦。

在繼續清理的過程中,考古隊員在其他房址內也發現了人骨的遺骸,例如,F32房址中出土人骨13具,F37中出土人骨22具。這是一處史前的集體墓葬,還是意外災難的發生現場?

在史前,我們的先民曾把死者埋葬於居室內,這種葬式被稱為居室葬,但是F40這處凌亂堆疊的97具人骨並不像是一處埋葬死者的場所。那麼造成此種現象到底是何原因呢?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經過綜合分析,考古隊員沒有發現大型洪水的遺蹟,也沒有發現遺址附近存在地質斷裂。同時,在遺址發掘區內也沒有發現洪水堆積的現象。因此排除了遺址可能遭受過地震和洪水襲擊的可能。

房屋內的地面上發現了灰痕,殘存的房屋木料上也留有火燒的痕跡;除此之外,在出土的玉器上,也發現了密集的灰白色斑。這是玉石被焚燒之後,在經過長時間的掩埋所產生的白化鈣化現象,種種跡象都指明這裡曾經遭受過一次大火。從人骨的姿勢來看,不難看出,這些人在來到這座屋子的時候,有人已經死亡,但有人還活著。最後,外面的人一把火焚燒了這座房屋,那麼古人這樣做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瘟疫還是戰爭?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在之前的發掘中,考古隊員在環壕中也發現了幾具人骨,在人骨旁邊,還發現了箭鏃。據此,人們推斷,他們都是在史前的軍事衝突中喪命於此。那麼房址內的那些人骨會不會是這個部落內的人被集體俘虜後再被敵人關進房屋處死的呢?

考古學家在對房屋內的人骨進行鑑定後,很快否定了這個猜想,考古學家在人骨上沒有發現創傷、鈍挫痕、貫穿等外力造成的骨骼損傷,所以排除戰爭的可能性。

既然這樣,那麼似乎只有瘟疫這一種可能。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在對遺址出土的生產生活工具進行分析後,發現這個遺址的先民們主要依賴狩獵,不見耕地用的石鐮、石犁,農耕經濟非常薄弱。

透過對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的分析,考古隊員推斷這些骨骼都為野生動物,其中,一種齧齒類動物骨骼的數量佔到了相當的比例。這種大量的小動物骨骼發現的最多的就是鼠類的骨骼。由此推斷,這個地方的人們吃鼠肉。而吃鼠肉是最容易感染鼠疫的,而且這個地方也是歷史上傳統的鼠疫密集爆發區。

災害考古學——揭秘考古發現的古代災害

鼠骨

五千多年前,哈民先民們很有可能在狩獵的過程中與攜帶病菌的鼠類發生密切接觸,從而導致了鼠疫的爆發流行。在恐慌之中,人們將死者和病患關進房屋,縱火焚燒。

此外,在清理結束後,考古隊員發現,哈民遺址與其他史前遺址相比,發現的生產生活工具數量很少,這也許意味著,當年倖存的人群,在用如此極端慘烈的方式處置了死者和病患之後,就放棄了家園,帶著生產資料搬離了此地,遠走他鄉。

對歷史時期災害的考古學研究,也是對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探尋和思考。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無論人類處於何種生產力水平,對自然的瞭解、尊重和敬畏都應該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