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你也想“上天”?王浚院士揭秘航天員出征前的“魔鬼特訓”

2022-12-27由 科技工作者 發表于 歷史

今天,被一張“中國空間站大合影”的畫面刷屏。看到空間站上6名航天員其樂融融的畫面,你是不是也對“上天”動心了?

你也想“上天”?王浚院士揭秘航天員出征前的“魔鬼特訓”

但航天員出發前,都經歷過重重魔鬼式的“特訓”。一起來聽聽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機與環境工程技術專家王浚怎麼說。

“魔鬼式”特訓名副其實

根據王浚院士介紹,航天員出征前特訓專案包括以下五大類:

一是超重模擬訓練。

這一訓練用載人離心機來模擬超重。

二是失重模擬訓練。

一種方法是在空中的飛機上進行拋物線飛行,可以比較真實地體現失重狀態,但是時間很短,只有二三十秒;另一種方法是利用中性的浮力水槽,用水的浮力來平衡重力,模擬失重條件下的運動特性。

三是真空模擬訓練。

用真空泵對真空艙進行抽空,模擬空間的真空環境,從而對艙外航天服進行試驗,還可以對航天員進行出艙感受和操作的訓練。

四是模擬振動環境。

用振動環境模擬裝置進行振動訓練。

五是模擬飛行狀態。

訓練時,需要模擬真實飛行的艙內環境,並且模擬實際飛行過程所有的操作、顯示、反饋和感受。

你也想“上天”?王浚院士揭秘航天員出征前的“魔鬼特訓”

△王浚

“魔鬼式”特訓名副其實。例如,離心機訓練需要航天員身處長達八米的旋轉臂一端封閉吊艙內,訓練中航天員常常被巨大的離心力甩得臉部變形。

而為了適應長時間的太空失重狀態,航天員還要接受頭低位臥床訓練,時間長達5天5夜。在倒立的狀態下,他們要正常吃飯、飲水、進行攝像等操作。

據瞭解,航天員的訓練有八大類、百餘個科目,每個科目又有很多訓練單元,涉及醫學、生理、心理,還有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每一項環節都要訓練上百次,並進行各種考核——單項考核、年度考核、初選考核、定選考核等。執行任務前,航天員還要完成有針對性的上千小時的訓練。

難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說:“從預備航天員開始訓練,到航天員能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大概需要4年左右的時間——相當於上了一個大學,但比大學的本科教育難得多。”

失重生理效應具有適應性

為何航天員訓練如此嚴苛?那是因為航空飛行中,人體需要面臨複雜的重力環境。

就拿失重來說,科學研究證明,長期航天飛行面臨的失重可導致人體前庭和血管功能下降、骨質丟失、肌肉結構改變。這項調查研究發表於2022年2月的《空軍軍醫大學學報》期刊上,研究顯示,進入太空失重環境數日內,尿鈣排洩量可增加 60% ~ 70%。

隨著飛行時間的延長,骨礦物質流失不斷增加,其中跟骨骨質在太空飛行2個月後丟失 4。 5% ,4個月後丟失7。 9%。人體椎骨骨密度在太空飛行 2 ~ 4 個月減少 0。 67% ~0。 93% ,5 ~ 7 個月減少 0。 3% ~ 10。 8%。由於個體差異和測量方法的不同,骨質丟失的絕對值可能有一定差異,但太空失重環境可能比地基模擬失重降幅更大。

同時,在航天失重環境下,心臟不需要加大收縮力克服重力維持動脈血壓向頭部輸送血液。因此,心臟在航天飛行 8 ~ 10 天后就可能產生廢用性萎縮,幅度高達10%。除此之外,長期失重還會對骨骼肌、大腦結構、神經視覺系統產生影響。

如果人體沒有經過失重訓練,很難一下子適應太空環境。並且,透過制定科學的防護鍛鍊措施,可以讓航天員的失重生理效應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

一項名為

Space Physiology and Medicine

的國外期刊公佈了不同的失重時間下,神經前庭系統、液體和電解質、心血管系統、紅細胞團、骨和鈣代謝、去脂體重、輻射影響等身體指標的變化,可以看出,航天員對失重環境的適應經歷著適應性變化。

也就是說,升空前適時的失重訓練可以讓身體指標提前進入最佳狀態,對環境的適應性也會更好。

你也想“上天”?王浚院士揭秘航天員出征前的“魔鬼特訓”

訓練後超重耐力提高

在我國,“魔鬼式”的航天員訓練專案不僅可以淘汰重力變化耐受力差的個體,還是對航天員進行科學防護的有效方法之一。

載人航天飛行中,航天員需要同時承受+Gx 和+Gz 兩個軸向的超重作用。研究表明,經過包含+Gx 耐力和+Gz 耐力專案的離心機訓練,人的+Gz 耐力可提高 2~2。5G,+Gx 耐力可提高 1。6~5。8G,後者的訓練效果可持續 6 個月。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執行任務前,航天員還要完成上千小時有針對性的特訓。

正如親身經歷過全套訓練的費俊龍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指令長)

所說:“只有透過刻苦訓練,才能提升荷載力。”“中國空間站大合影”中的每一位航天員,都經歷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嚴苛訓練,才能經受航天飛行中身體的不適應及太空環境下的惡劣環境。

“凡人”上天雖不易,但楊利偉做到了,聶海勝做到了,王亞平做到了,鄧清明也做到了……

向偉大的航天員致敬!

組稿:祝翠

參考資料:

1。呂松澤等,《航天失重對人體的生理影響及對抗研究進展》,《空軍軍醫大學學報》[M]

2。王林傑等,《長期航天飛行失重生理效應防護策略分析》,《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M]

3。吳 萍,吳 斌,黃偉芬等,《中長期飛行對人體超重耐力的影響及防護》,《載人航天》[M]

4。劉巖,《航天員是如何選拔訓練的》,《軍事文摘》[M]

5。甘曉,《航天員十年——“中國奇蹟”的背後》,《今日科苑》[M]

6。影片來源於科創中國抖音號“院士開講”,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