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孫權最難過的是太子孫登去世,最愚昧的是沒有仔細讀孫登的遺囑

2022-12-27由 知行史話 發表于 歷史

孫權最難過的是太子孫登去世,最愚昧的是沒有仔細讀孫登的遺囑

六十歲痛失愛子,孫權幾近崩潰

公元241年春天,吳都建業(南京)。

這天天氣不錯,春寒料峭,陽光柔和,太初宮外柳絲飄逸,燕雀呢喃。六十歲高齡的孫權手裡拿著零陵郡(湖南永州)郡長殷札的上書,眯著眼睛仔細地閱讀。

殷札在書中闡述了曹魏內亂的現狀,建議孫權傾舉國之力御駕親征,一舉將魏國拿下。殷札認為,如果還像從前那樣,只出動少數的部隊,輕率地一擊,跟本不能完成大事。因為那樣輕描淡寫的攻擊,士兵們一看到勢頭不對,就會向後撤退。幾次三番,人民疲憊,政府聲威全無,軍隊力量枯竭,大業難以完成。

孫權費力地看完殷札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內心感嘆殷札的忠君愛國之餘,不禁為自己英雄遲暮而感慨。

孫權起身走到殿外,微微的寒風讓他頭腦激靈了一下:雖然自己已經垂垂老矣,但太子孫登,一定可以完成吳國的大業。他內心非常肯定這一點。

孫權一共有七個兒子:長子孫登、次子孫慮、三子孫和、四子孫霸、五子孫奮、六子孫休和最小的兒子孫亮。早在221年孫權為吳王時,就已經把孫登立為王太子。孫權為了讓其成才,特意安排了諸葛恪、張休、顧譚和陳表等諸多才識品德兼備的名臣作為他的賓客朋友。

並且為他娶周瑜女兒為妃。

已經準備了大半年的攻魏大軍,很快就會開往前線。孫權相信,這一次攻魏,孫登一定能學到更多戰爭之道。明年,他將可以代表自己率領吳國大軍,一舉蕩平曹魏。

四月,孫權下令衛將軍全琮進擊淮南郡(安徽壽縣)、威北將軍諸葛恪進擊六安、徵北將軍朱然進擊樊城(湖北襄樊)、大將軍諸葛瑾進擊柤中(湖北南漳縣東)。在餞行宴上,孫權指著各將領對孫登說,等他們凱旋歸來,你就可以開始準備明年的總攻了。孫權的眼裡閃著一片光明。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四路大軍出發不久,孫權沒有等來部隊的凱旋,卻等來了太子孫登病逝的噩耗。

他把所有人趕出殿外,自己一個人嚎啕大哭。九年前(232年)他20歲的二兒子孫慮去世了,今天他33歲的大兒子又走了,你讓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如何止得住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何況,這兩個是他眾多兒子中最優秀的。

尤其是太子孫登,是他的未來,是吳國的希望,他花了無數的心血培養的帝國接班人,就這樣撒手人寰,離他而去。孫權的悲慟,從此再沒有停過,只要以提起或想起孫登,眼淚就止不住往下流。

史書記載「孫權獲悉震驚悲惋,悲痛不能抑制,詔書提到:“國喪明嫡,百姓何福!”」

孫登去世的訊息傳出來後,他曾經的屬官、豫章太守謝景無法剋制自己悲傷的心情,竟然擅自去參加了孫登的喪禮(地方官在沒有許可的情況下不能擅自離開轄地)。並向孫權請罪,請求免去他的太守之職。孫權告訴他,你跟太子多年,和其他官員不同。同時又派親近的使者去慰問他,並告訴他,豫章太守一職沒有合適的人選,還是需要他來承擔。

聽聞噩耗,吳國上下舉國悲痛。因為孫登是一個幾近完美的儲君,

是吳國最佳的繼嗣人選。陳壽後來在其傳末評道:“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德之美”。宋人葉適也指出:“孫登德兼於能,知人則哲,深達治要,臨歿一疏,不論三代以前、三代以後,世子藩王之賢,少有及者,同時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

孫登的死,是孫權的損失,也是孫吳百姓的損失,更是孫吳政權後來出現動盪的引子。

孫權最難過的是太子孫登去世,最愚昧的是沒有仔細讀孫登的遺囑

二十一年儲君生涯毫無瑕疵,孫登被稱為史上最佳太子

公元209年,討虜將軍孫權,包圍合肥很久不能攻克。孫權於是率領輕裝備騎兵,打算親自突擊。長史張紘勸阻說:“武器就是兇器,而戰爭十分危險。將軍仗著一股銳氣,輕視強大的敵人;大小三軍,都為你擔心。即令可以斬將拔旗,威震沙場,只不過一個將領的責任,不是統帥分內的事。但願你壓制孟賁、夏育(古代勇莽之士)的勇氣,心懷霸主、王道的謀略。”

孫權聽言,抑制了衝動。這並不完全是因為張紘這番話,而是他的一位側夫人馬上就要生產了,也許這次生的是兒子也不一定。

孫權猜測是對的,這一年,他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他給兒子取名“登”,是希望他有朝一日能登峰造極。而孫登在成長過程中,確實沒有辜負孫權對他的厚望。

品質優秀

公元221年,孫登被立為太子。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人被選入東宮。他們陪著孫登研讀詩書,孫登若外出,他們就跟著騎馬射獵。孫權覺得作為未來之主的孫登應該熟悉近代史,於是就希望他能讀《漢書》。並特意讓張休去研究《漢書》很有名氣的張昭那裡學習,回來後再將所學傳授給太子孫登。

孫登與這群大臣相處融洽,經常同乘一輛車,有時候因為聽講很晚,索性就跟這些人睡在了一起。這些人在一起儼然沒有師徒、主僕之分。太傅張溫跟孫權說,“中庶子這個官職和太子最親近,他要在太子身邊回答太子提出的所有問題,應當任用德行傑出的人”。孫權以為然,就任命陳表等人為中庶子。陳表他們和孫登熟悉了以後,孫登就廢除了中庶子的一些繁文縟節。有一次,孫登把陳表按在自己所坐的凳子上,陳表覺得這樣很不好,孫登笑道:“您的學問理應坐在我上頭。”

不久,孫權遷都建業,徵召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孫登鎮守武昌,並讓他兼任宮府留事。孫登時常出去打獵,本來應該走近道,但為了避開農民的莊稼,他寧可多走幾里地。倘若在他打獵的地方有人種地,即使野獸橫行,飛禽撲面,他也要換個地方,就是因為他不想打擾百姓種地。

中庶子

陳表

在世時,家中財物全部用來供養士人。等他去世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連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孫登聽說後,馬上派人進行安置,然後出資親自為她們選建屋宅。

孫權最難過的是太子孫登去世,最愚昧的是沒有仔細讀孫登的遺囑

恭孝有道

孫登的母親出身卑賤,而徐夫人對孫登從小就有養育之恩。後來徐夫人被廢黜,住在吳郡,步夫人開始得寵。步夫人,臨淮淮陰人,與步騭同族,早年“以美麗得幸孫權,寵冠後庭”,且不妒忌,故久見愛待,意欲立為皇后,終因朝臣以徐夫人相抗而未成。步夫人對孫登經常有所賞賜,孫登只是恭敬地接受,從不推辭。徐夫人派人來賜給他的衣服,他必要沐浴之後才穿。孫權要立其為太子時,他卻推辭道:“本立道才生,要立太子,應當先立王后。”

孫權笑道:“那麼,王后,也就是你的母親是誰?”

孫登回答:“母親在吳郡。”

孫權不說話了,他本以為孫登會說是步夫人。徐夫人雖然被廢黜了,但在孫登心裡,一日為母,終身為母。其恭孝之道,在宮廷那樣的環境下實在是難得。

當他的弟弟孫慮去世後,父親孫權痛苦不堪,兩天才吃一頓飯。孫登得知此事後,晝夜兼程趕到父親所在地,對孫權說,“孫慮走了,這是命運。如今北方的土地還沒有統一,四海之民都在翹首盼望得到解救。老天把這樣的重擔子交給父親,可父親卻一點也感覺不到,反而不思飲食,我真是為父親憂慮不安。”

孫權這才開始大吃大喝起來,十幾天後,孫權覺得自己沒事了,就打發他回駐地。但他卻懇求說,“兒子不能早晚向父親請安,這就是不孝。陸遜在那裡,難道父親還不放心嗎?我想再多陪父親一段時間。”

孫權想了想,就把他留了下來。不久,孫權出征新城,讓孫登留守,全面主持留守的政務。在此期間,因為諸多地方糧食欠收,盜賊滋生,孫登明確法令,從而防範了諸多想要趁勢作亂的人。

仁德遵法

有一次,孫登出外打獵,騎馬飛馳時,忽然一顆彈丸從他耳邊擦過。眾人大驚失色,迅速將其圍在中間,另外一批人找兇手。恰好有一人手提彈弓正在四處瞄準,這批人就把此人綁了拖來見孫登,此人已經是魂不附體。

證據似乎確鑿,孫登的手下決定先將此人棒揍一頓,然後找棵樹吊死他。孫登叫人找到了從耳邊飛過的彈丸,又把那人所使用的彈丸放在一起比較,發現此人用的彈丸要遠遠小於那顆彈丸。於是,就把嚇得魂不附體的人放了。

孫登手下的人說,即使不是此人所為,必有人要對殿下不利,還是殺一儆百的好。孫登卻說,國家有國家的法度,如果我以太子的身份將此人處死,那麼,我就是明知此人冤枉而濫殺。我不但犯了國家法度,還留下了罵名,一舉兩失,你們說,天下的百姓如果知道了這件事會怎麼想我和父皇呢?

還有一次,孫登起來想吐痰,但找不到了自己最喜歡的那個盛水金馬盂。本來,這只是一件很小的東西,貴重就貴重在它是太子的私人物品。經過偵察,孫登找出了那個盜竊的人,他的手下人還是給他出主意,先棒揍一頓,然後砍腦袋。孫登卻只是很生氣地將小偷責備了一番,然後讓他滾蛋,並且告訴手下的人永遠不要再提這件事。

在太子之位的二十多年裡,孫登上得孫權之歡心,下被天下百姓愛戴,中與朝中大臣和睦相處,其治理國家之能力,在大情小事上皆閃耀著一個明君之光芒。品德無二,能力無雙。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他將來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

可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那麼早地就離開了人世,離開了眾望所歸的那個皇帝之位。他走的時候才三十三歲,正是一個人可創造輝煌的時候。

他死後

諡為「宣太子」。最初葬於句容,設定

園邑

依法奉守,三年後改葬

蔣陵

二十一年太子,他留給了吳國上下無限的悲哀。也給孫權留下了一份臨終上疏。

千字遺囑,飽含孫登的無奈

孫權最難過的是太子孫登去世,最愚昧的是沒有仔細讀孫登的遺囑

孫登的《臨終上疏》在他氣絕之後才被

送到孫權手裡。整篇遺囑充滿著孫登對塵世對父親的依依不捨之情,表達了他對國家的拳拳之心。

兒臣不孝不賢,毫無功德,所以被上天懲罰而纏上重病。自知生命微弱,恐怕很快就要離陛下而去了。兒臣並不惋惜自己,只是一想到將離開父母,身葬黃土,從此人鬼殊途,永遠也不能再敬奉仰望宮禁,不能朝拜陛下王后,生前無益於國,死後還留給陛下深深的悲慼,故此悲悽鬱結心頭哽塞咽口。

兒臣聽說生死有命,壽夭在天。周晉、顏回都是智勇雙全的人才,尚且夭折,更何況是愚昧鄙陋的我,年壽已超過他們,活著為國家繼嗣,死後還享有尊榮,活到今天,已經是上蒼對兒臣不薄了,還有什麼可悲嘆遺憾的呢?

如今天下大事還沒有定局,流竄的賊寇還沒有處置,四海翹首以待,把命運系在陛下您身上。處境危險的人希望安全,處境動亂的人盼望治理。希望陛下能徹底忘掉兒臣,割捨普通百姓的情感,修煉黃老之術,專心保養精神,加進營養膳食,廣開神聖英明的思慮,以確立萬古不朽的功業,那麼,整個天下的百姓很幸運地有了依賴,兒臣死而無憾了。

陛下不必為兒臣的死難過,皇子孫和仁義孝順,聰明睿智,德行清明豐茂,應及早安排,從而讓天下百姓有所希望。大臣諸葛恪才能出眾,學識淵博,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他的器量足以承擔佐助時政的職務。大臣張休、顧譚、謝景都很機敏,有見識,入朝可任為心腹之臣,出外可用作勇猛之將。

範慎、華融勇猛過人,氣節雄壯,有國士之風;刁玄性情優柔且寬宏,並有道家風範;裴欽博聞強記,他的文采值得取用;蔣修、虞翻的志向氣節都很分明。這些臣子裡有的適宜任朝臣,有的可以任將帥,他們都通曉時政,熟悉法令,固守信用,堅持道義,具有威武不能屈的志向。這都是陛下日月般光輝照耀,給兒臣選置如此屬官,使他們與兒臣一起共事,故此兒臣能詳備地瞭解他們的情懷,敢於將他們的情況呈報給您。

兒臣深切地考慮到,現在境外多事,戰爭不止,我們應該勉勵六軍將士,以謀求進取。軍隊是以人為群眾的,群眾則以財貨為寶貝。兒臣私下聽說下面郡縣有不少地方荒蕪殘敗,百姓生活困苦,奸邪禍亂萌生,因此法令頻繁增加,刑罰更加殘忍。兒臣聽說治理政事要順從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眼下確實有必要和將相大臣們仔細地選擇合乎時宜的政策,廣泛採納眾人的意見,對刑法加以寬緩、賦稅加以減輕,適當地取消一些勞役,從而讓百姓歸心。

大臣陸遜對時政忠誠勤勉,獻身憂國,盡心為公,有不謀私利的氣節。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朱據、呂岱、吾粲、闞澤、嚴畯、張承、孫怡為國盡忠,通曉治國的體制。陛下可以讓他們拿出有益於國家和百姓的辦法,除掉苛刻煩瑣的政策,愛護養育兵馬,安撫百姓。五到十年,必能讓遠方的人歡喜而來,近處的人更加盡心盡力。無刀兵之禍,統一天下便可指日可待。

有人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中肯,不摻一絲虛假。所以,楚國公子貞臨死前,留下遺言對時政提出告誡,君子認為他忠誠,兒臣豈能閉口無言?希望陛下能留意聽取採納我的意見,兒臣也就可以含笑九泉了。

這是一份寶貴的政治遺囑!

我們仔細讀孫登的《臨終上疏》,就會發現,他對整個國家的擔憂是多麼的沉重。他看到了自己國家的潛在危機,他看到了父親處理一些事情的不正當方法。他對父親的種種舉措是多麼的擔心,他想用自己最後的話來喚醒父親。

在他的遺囑中,我們讀到的是一個臣子對國家的無限盡忠之情,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無限敬愛與溫柔的告誡之意,是一個未來皇帝對自己不能承擔大任的深深的懺悔。孫登用他那滿腔熱忱,委婉地指出了吳國潛在的問題,希望孫權能明白他的意思,採納他的建議。

孫權最難過的是太子孫登去世,最愚昧的是沒有仔細讀孫登的遺囑

治國方略藏遺囑,孫權視而不見

孫登留給孫權這份《臨終上疏》,如果只看字裡行間,大概無非是要孫權注意身體,並妥善安置好曾經在自己身邊的大臣等等。我相信孫權在接近崩潰的精神狀態下,讀到的也就是這些資訊。

然而,如果孫權能結合當時吳國的現狀進行細緻分析,這份遺囑其實是孫登對對時政的精彩剖析,以及他對孫權的種種舉措的不認可。他委婉地對孫權提出了三大治國方略:

1、營造輕鬆舒適的政治環境,讓眾臣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孫權一度十分信任

校事呂壹

,任命其為“校事”,又給了他“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的權力,專拿江南豪族下手,且連尚書令顧雍、上大將軍陸遜也被他們咬上了,可謂權勢熏天。大臣與校事的矛盾,其實就是豪族同皇權矛盾的曲折體現。當呂壹因誣陷朱據被抓住罪證後,孫權即“亦覺悟,遂殺呂壹”以安慰大臣。但這件事情雖然結束了,卻在諸多大臣心上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孫登在遺囑中勸孫權修黃老之術,意思是想讓父親以無為來治理國家,很含蓄地表示了他對父親因猜疑而利用

呂壹

亂殺功臣的不滿與擔憂。

2、廣納賢言,凡事多與臣僚多商量。

在遺囑中,他從弟弟孫和開始,列舉了過去與他共事過的東宮屬官,希望孫權能根據他們各自的才幹,分別予以重用,繼續信任他們,並特別懇請孫權凡事多徵求他們的意見,以天下百姓之心為心。

3、減輕人民百姓的負擔,讓國家充滿生機活力。孫登還在遺囑中對於當時吳國的刑法嚴酷,徭役紛繁,建議孫權寬刑輕賦,以順民意。

從上可以看出,孫登素來是關心時政並瞭解民情的,他臨終時對父親所上之言,可謂中規中矩,語重心長。實際上,孫登的遺囑正是對孫吳政權所以存在的最好寫照。

孫登一再強調要重視人才,這其實

正是孫吳政權幾番經營而擁有江東,與魏、蜀成三足鼎立之勢的根本所在。孫吳能屹立江東,固然有孫策和孫權二人的雄才大略,但如果我們細細閱讀那段歷史,就會發現,兩個人的雄才大略固然是一個因素,有許多英雄豪傑的幫助才是他們得以成為東吳王者的最主要因素。

三國中,蜀國就是亡於沒有人才。而吳國,一直都有許多英雄豪傑。

第一個就是周瑜,這個被崇拜諸葛亮的人稱為心胸狹窄的人其實並非如此。孫權剛剛執掌東吳大權時,魯肅打算返回北方。周瑜就勸他留下,並把他推薦給孫權說:“此人的才能適宜輔佐您圖成大業,應當廣泛搜求像他這樣的人才,來成就功業。”

在臨終時,周瑜又給孫權寫信說:“魯肅忠貞剛烈,遇事精心認真。如果讓他來代替我,我就是死也放心了。”

這樣,魯肅在周瑜死後就接替了他的職位,掌握兵權。

尋陽令呂蒙本是一個武將,學識淺薄,後經孫權勸告,發奮讀書,長進很快。文韜武略無所不知。魯肅見到他說:“現在您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阿蒙’了。我將拜見您的母親,並且要和你結為金蘭。”

這意思很明顯,等魯肅離開後,呂蒙就代替他執掌吳國的軍事。

後來,呂蒙率軍屯駐陸口,聲稱有疾病返回了京城,孫權問他:“誰可以代替您肩負重任呢?”

呂蒙回答:“年輕將領中陸遜深謀遠慮,才能足以勝任重擔。仔細地觀察他謀劃思慮,終究能夠肩負大任,沒有人可以超過他。”

於是,陸遜接替了呂蒙。

從周瑜到

陸遜,吳國人才的接力棒從來就沒有中斷過。這四個人被《容齋隨筆》的作者宋人洪邁稱為孫吳四傑,他們在其任上都對孫吳政權做出了貢獻,讓曹操、劉備十分忌憚。

孫登的遺囑裡讓父親善待自己所提到的那些人也正是從這四個人手裡接過接力棒的傑出人物。

孫登在遺囑裡信心滿滿地說道:

如果真能如此,那麼十年之內,就會收到“遠者歸復,近者盡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的效果。

然而,也許是失子的悲痛,也許是老年的昏聵,孫權終究辜負了太子孫登的臨終期望。

孫登陳述的這些並沒有被孫權所採納。在他死後,孫權的昏庸導致了孫吳政權的崩潰。

孫權最難過的是太子孫登去世,最愚昧的是沒有仔細讀孫登的遺囑

四招臭棋,東吳最終被孫權推向滅亡

1、立

孫和

為太子

公元242年,孫登去世第二年,孫權按照孫登的意思將另一個兒子孫和立為了太子。有人說,這不是孫登希望的嗎?為什麼說是臭棋呢?

孫和小時候就因母親王氏得寵,很為孫權喜愛,十四歲時,孫權就為其安排宮廷禁衛,並找大臣傳授其經傳。孫和喜歡學習,對才學之士也很有禮貌,因而很受朝廷內外讚頌。

然而,孫和雖然優秀,但孫登比他更優秀,孫權眼裡只有孫登。孫登才去世不久,孫權還沒有淡忘他,於是孫權對孫和的期望總是參照孫登,這也就導致孫和無論怎麼做,在孫權眼裡總是有很多不足(孫權本就喜歡猜疑)。另外,孫登生前跟孫和關係就很好,人品也相似,孫登的從屬很快就與孫和的勢力合二為一了。

孫權本該待自己冷靜之後,在把原太子的人馬進行疏散,重新遴選新的東宮人員,與孫和深入溝通之後才立太子的。但他過於悲痛,覺得應該滿足孫登的遺願,於是早早就把孫和立為了太子。這也導致孫權下了第二著臭棋。

孫和其實也是很不錯的。早在孫登還是太子之時,因為自己母親被廢黜和自己身體常常感到不適的關係,他常想讓出太子之位來給孫和。只是孫權不答應,朝中但凡有點腦袋的大臣也不答應。因為無論從子嗣繼承的傳統還是孫登的品德能力來講,他確實是做太子唯一人選。

現在孫登去世了,孫和的才能被凸顯出來,於是受到了連失二子的孫權的加倍寵愛。正是基於此,他對孫和的培養絕不次於當初對孫登的培養。名儒闞澤就在這個時候出場了,他對太子孫和的教導可謂面面俱到,自己也是不遺餘力:“教以書藝,好學下士,甚見稱述。”

《吳書》上談到孫和,說他“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孫和被立為太子後,以闞澤為太傅,薛綜為少傅,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名士為侍從。

這樣的一群人在太子周圍,自然會讓以前跟著孫登的那些人聚攏過來。在這些人看來,孫和有能力,有品德,和當初的太子孫登不相上下,況且其所立符合了儒家的立長原則。當兩位太子的力量組合到一起的時候,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讓孫權不得不抽時間想上一想。

孫權最難過的是太子孫登去世,最愚昧的是沒有仔細讀孫登的遺囑

2、寵愛魯王

如果說立孫和還算是一著比較正常的棋,那麼接下來的行為,只能說孫權昏聵了。

大概也是出於對太子勢力的忌憚,孫和被立為太子八個月後,孫權人為地為太子相爭拉開了帷幕。

公元243年8月,孫權封四子孫霸為魯王,本來封一個兒子為王沒什麼奇怪的。但孫權對這位魯王寵愛備至,幾乎比寵愛孫和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讓朝中大臣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那些無法跟東宮接近的人,當然希望能擁戴魯王取代孫和。而東宮的人當然會全力以赴地保住太子的地位。

不久,宮裡便傳出了孫和與孫霸不和的訊息。

孫權知道後,大為惱火,下令以後兩人不允許見面。這下大臣們又摸不著頭緒了。孫權是厭惡了東宮要鎮壓太子身邊的勢力嗎?還是在暗示魯王不要玩火?

孫權這個愚蠢的決定並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因為在他的“幫助”下,孫霸的勢力已經和孫和旗鼓相當了。兩個人的鬥爭逐漸明顯化,朝中大臣們自然也分成了兩派。從而形成了太子黨與魯王黨兩大陣營,相互傾軋。

孫權這人命長,孫和與孫霸鬥了八年,他居然還沒有死。只是越來越力不從心了。大臣也正是看著孫權年高,保不準哪天突然就駕崩了,所以越加賣力地明爭暗鬥。朝政一時間烏煙瘴氣。

3、打壓孫和

雙方的互相傾軋讓孫權感覺到了朝堂危機。一次,他對親信說:“兄弟不和睦,臣下又分成兩派,事情不太好,萬一發展到當初袁氏那樣兄弟相殺,就不好收拾了。”

孫權決定,要在自己有生之年解決這個問題。她首先對支援太子孫和的朝臣進行譴責、流放甚至誅殺,接著就對付孫霸集團中的大臣們進行清算。在經過了血腥屠戮後,兩黨鬥爭才算告一段落。

然而,政治鬥爭關係到身家性命,雙方怎麼恪能偃旗息鼓呢?在經過短暫的沉寂之後,雙方再次撕扯了起來,吃相十分難看!

4、立孫亮為太子

公元250年,孫權眼看自己大限將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廢黜了太子孫和,同時賜死魯王孫霸。七個兒子又少了兩個。

同年,孫權改立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

史評:孫權立此幼子當國,可謂老耋昏聵矣)。

要知道,當時他剩下的幾個兒子裡還有五子孫奮和六子孫休,他卻立了愚蠢與否還不得而知的孫亮。兩年後(252年),孫權終於歸西,繼位後的孫亮才十歲,這個小皇帝最終把孫吳政權拖進了萬丈深淵。

公元253年,

因有傳言

諸葛恪

欲迎立孫和為帝,衛將軍

孫峻

收繳孫和南陽王

璽綬

並賜死。

而後,孫峻與孫亮

暗中合謀,於酒席上殺死了諸葛恪。

孫峻死後,由從弟孫綝

接掌權力。

公元256年,孫亮14歲,很想自己做點事,不想被孫綝控制。

公元258年,

孫綝廢孫亮為會稽王。

公元260年,孫亮的封地會稽傳出謠言,說他將返回建業復辟;孫亮再被貶為候官(福建省閩侯縣)侯,孫亮喪命於押送途中。

據《吳錄》記載,孫亮可能是自殺,也有人說是被景帝派人毒死的,終年18歲。

孫權最難過的是太子孫登去世,最愚昧的是沒有仔細讀孫登的遺囑

後記

孫權的七個兒子,其中兩個是病死的,兩個是被他殺的。這四個兒子其實都很優秀,而最優秀的孫登之死對整個事件的影響是最大的。如果他不死,後面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孫登在太子之位上長達二十一年,從未做出任何讓孫權懷疑的事情來。孫權以後絕對不會廢黜孫登。況且,孫登曾讓過太子位,這讓孫權更不會懷疑孫登有貳心。

孫登死後,圍繞著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嗣所展開的鬥爭,其持續時間之長、捲入人數之多、相互殘害之烈、危害之重,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孫權雖然暫時以斷然之手段平息了“二宮之爭”,但其遺患已成。

假使孫權早點把政權交給孫登,三國的歷史很有可能就要改寫。

孫權最難過的是太子孫登去世,最愚昧的是沒有仔細讀孫登的遺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