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2022-12-26由 半字語錄 發表于 歷史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繼隋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從唐高祖李淵到唐哀帝李柷一共出現過21位皇帝,享國289年,以

強盛

開放包容

著稱。唐朝疆域極盛時期

東起日本海,南至羅伏

州(今越南順化一帶),

西達西海

(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北包玄闕州(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

國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里。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唐朝行政區劃的演變反映出唐朝的盛衰歷程

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依照山川形勢將全國劃分為

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

嶺南道

十道,每道設定觀察史起監察作用,並無實際權力;國家的實際行政區劃為都督-州-縣三級制。此時唐朝剛剛完成統一不久,正逐步走向強盛。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李隆基在

關內道

長安附近增置

京畿道

河南道

洛陽附近增置

都畿道

,並把山南道分為

山南東道

山南西道

,江南分為

江南東道

江南西道

黔中道

;形成了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設州、府,州、府下設縣,道-州/府-縣的三級行政制度成型;十五道的範圍也逐漸確定。此時唐朝處於極盛時期,但隨即發生的安史之亂將大唐盛世終結。

安史之亂後,原本只分置於邊地的節度使被濫用於內地,原先分轄國內各州的都督府也轉變為了節度使,原本只起監察作用的道已經形同虛設。發展到唐末,形成了由各節度使(觀察使)掌權的藩鎮局面。唐朝中央政府逐漸失去對各藩鎮的掌控,終於慢慢滅亡。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歷史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時期,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個人兼任兩三鎮節度使,王忠嗣曾擔任隴右、河西、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安祿山曾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充套件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又擴充到全國,到元和年間(806-820)形成四十八藩鎮的局面。長期割據的只有河北三鎮(魏博節度使、成德軍節度使、盧龍節度使)。

藩鎮概況:

元和年間約有四十八藩鎮:

藩鎮分佈以唐玄宗時期,劃分天下州縣的十五道為依據。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一、關內、京畿二道

節度使有7:

鄜坊(渭北)節度使(治鄜州、今陝西富縣)

邠寧節度使(治邠州、今陝西彬縣)

振武節度使(治單于都護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南)

鳳翔節度使(治鳳翔府 今陝西鳳翔縣)

夏綏節度使(治夏州 今陝西靖邊縣白城子)

朔方節度使(治靈州 今寧夏靈武西南)

涇原節度使(治涇州、今甘肅涇川北)。

(都)防禦使有3:

豐州都防禦使(治豐州天德軍 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

同州防禦使(治同州 今陝西大荔)

潼關防禦使(治華州 今陝西華縣)。

關內道

大致範圍:今陝西中、北部,甘肅隴東以及內蒙古河套等地。

所轄州府:坊州、丹州、邪州、涇州、隴州、寧州、慶州、甯州、原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單于大都護府和鎮北大都護府。

京畿道

所轄州府:京兆府、華州、同州、鳳翔府、商州和邠州。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二、山南東西二道

節度使有3:

山南東道節度使(治襄州 今湖北襄樊襄陽區)

山南西道節度使(治興元府 今陝西漢中)

荊南節度使(治江陵府 今湖北荊州)。

都防禦使有1:

金商都防禦使(治金州 今陝西安康)。

山南東道

大致範圍:今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區。

所轄州府:鄧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峽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澧州、金州、朗州。

山南西道

大致範圍:今四川東部,陝西、甘肅南部地區。

所轄州府: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閬州、金州、開州、渠州、果州。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三、劍南道

節度使有2:

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梓州 今四川三臺縣)

劍南西川節度使(治成都府 今四川成都)。

四、江南三道(黔中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

節度使有0

觀察使有8:

黔州觀察使(治黔州 今重慶市彭水縣)

湖南觀察使(治潭州 今湖南長沙)

福建觀察使(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

江西觀察使(治洪州 今江西南昌)

宣歙觀察使(治宣州 今安徽宣城)

浙西觀察使(治潤州 今江蘇鎮江)

浙東觀察使(治越州 今浙江紹興)

鄂嶽觀察使(治鄂州 今湖北武漢武昌區)。

大致範圍:今四川中部和雲南北端。

所轄州府: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瀘州、茂州、翼州、塗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保寧都護府。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五、淮南道

節度使有1:

淮南節度使(治揚州 今江蘇揚州東北)。

大致範圍:今安徽、江蘇、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東部長江以北的地區。

所轄州府: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六、嶺南道

節度使有1:

嶺南節度使(治廣州 今廣東廣州)。

經略使有4:

安南經略使(治交州 今越南河內)

桂管經略使(治桂州 今廣西桂林)

容管經略使(治容州 今廣西容縣)

邕管經略使(治邕州 今廣西南寧)。

大致範圍:今廣東、廣西二省和越南北部地區。

所轄州府:廣州、韶州、潮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龔州、潯州、鬱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繡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州、田州、嚴州、山州、巒州、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七、河南、都畿二道

節度使有6:

宣武軍節度使(治汴州 今河南開封)

武寧軍節度使(治徐州 今江蘇徐州)

忠武軍節度使(治許州 今河南許昌)

平盧軍節度使(治青州 今山東青州)

天平軍節度使(治鄆州 今山東東平西北)

義成軍節度使(治滑州 今河南滑縣東南)

都防禦使1:

東都畿都防禦使(治河南府 今河南洛陽東)

觀察使2:

兗海觀察使(治兗州 今山東兗州)

陝虢觀察使(治陝州 今河南三門峽西南)。

大致範圍:今河南、山東二省黃河以南與河南、江蘇、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區。

所轄州府:宋州、汴州、孟州、陝州、鄭州、虢州、許州、蔡州、陳州、潁州、亳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都畿道

所轄州府:河南府和汝州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八,河北道

節度使有6:

河陽節度使(治懷州河陽縣 今河南洛陽東北黃河北岸)

魏博節度使(治魏州 今河北大名縣)

成德軍節度使(治鎮州 今河北正定縣)

橫海軍節度使(治滄州 今河北滄州東南)

義武軍節度使(治定州 今河北定州)

盧龍節度使(治幽州 今北京市西南)

大致範圍:今河北長城以南.河南及山東二省的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所轄州府: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九、河東道

節度使有3:

河中節度使(治河中府 今山西永濟蒲州鎮)

河東節度使(治太原府 今山西太原)

昭義節度使(治潞州 今山西長治)

(註釋:隴右道安史之亂後陷沒吐蕃,所屬藩鎮不在此列)

大致範圍:今山西全省與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的地區。

所轄州府: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太原府、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雲州。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全國各地藩鎮名義上歸降朝廷,包括長期割據自立河北藩鎮。憲宗死後河北藩鎮重新反叛自立,朝廷征討無功,各地藩鎮重新割據。

晚唐藩鎮自立、對抗朝廷:

關中藩鎮挾持皇帝(長安外圍西北、東-邠寧、鳳翔、華州); 各地藩鎮擴大兼併、割據自立。

河中“池鹽之利”爭奪:河中王重榮聯合太原李克用,擊敗朝廷宦官田令孜、關中藩鎮邠寧朱玫、鳳翔李昌符,僖宗逃往鳳翔,長安宮室被藩鎮亂兵焚燬。

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關中、中原藩鎮兵變:1。邠寧朱玫、鳳翔李昌符在擁立皇子、挾持皇帝奪權政變中失敗被殺。不受支援,被下屬軍將王行瑜、禁軍將領李茂貞所殺。 2。華州韓建、鳳翔李茂貞先後挾持皇帝昭宗,殺宗室、挾持昭宗至鳳翔軟禁。3。之後中原藩鎮朱溫攻破鳳翔奪取皇權、東遷洛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