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2022-11-21由 天街行吟 發表于 歷史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通州位於北京市東南部,長安街延長線東端。通州,取“漕運通濟”之意,作為大運河的北起點,曾是歷史上盛極一時的皇家碼頭,京杭大運河在通州境內流域長達42公里。據史書記載,當時南來北往的船隊、遊客在這裡相互交織、川流不息。碼頭、糧倉、商家、酒肆、客店,一應俱全。通州文化氛圍也相當的濃厚,潞河書院裡鴻儒往來,周圍廟宇裡香火不斷。由運河而帶動起來的通州,曾經極其繁榮興旺。如今鐵路、高速公路、飛機取代了漕運,運河不再風光,但運河風光猶存,可以乘船遊覽。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通州是北京市政府所在地,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樓林立,交通發達,發展日新月異。通州多河富水、風景秀麗,好一幅“綠蔭碧水繞新城”的美麗畫卷。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按圖索驥,我們先來到西海子公園。

西海子

原來是為建燃燈塔掘土墊基所挖出來的一個湖。通州舊城之北,分東西二海(遼金元三代稱湖泊為海子),西海靠西城牆,東海挨東城牆。東海子已無蹤影,西海子至今仍在。公園還有一處“葫蘆湖”,是明代通惠河修浚過程中,將通州北門外舊有的湖泊開挖深擴以便停船, 因湖形似葫蘆,故有“葫蘆頭”之稱。通州人將通惠河比喻成一條西來的蛟龍,所以葫蘆頭還有“老龍頭”之名。在西海子公園可見通州三大標誌性建築:燃燈塔、驗糧樓、北關閘橋。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北關攔河閘橋

,是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運河源頭第一橋”,建於石壩碼頭舊址,七孔弧形攔河閘採用“橋閘一體”的建築模式,閘門隱於橋下,橋體的形制和裝飾依照古代造橋式樣。其與運潮減河分洪閘共同構成北關分洪水利樞紐,是京東南防洪除澇工程的重要建築物。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新中國成立後,為治理水患,在北關四河交匯處修建了北關分洪樞紐工程,建了攔洪閘及分洪閘,開挖了運潮減河。2007年對北關分洪樞紐進行改建,在舊閘下游修建新閘,於是新老閘之間形成了一個小島,叫源水島。2009年,通州區又將通惠河和運潮減河之間打通,五河由此交匯在一起,形成一片750畝的水景,源水島鑲嵌在水中央。溫榆河、小中河、通惠河、北運河及運潮減河這五條河流在這裡匯聚,匯流處就是

京杭大運河北端起點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北關閘橋附近的

大光樓

,是漕運時代產物,是管理漕運的官吏處理漕務的地方。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個檢查站。南來的船隻在此查驗、卸貨,再翻壩用小船經通惠河進京,或走陸路進京。“大光”二字取自《周易·益卦》:“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意思是告誡官員要從上施利於下,其道義就能大放光芒。說白了就是國家要造福於民。其實歷史上它有四個名字,正名大光樓。因明清兩朝,戶部坐糧廳官員在此驗收漕糧,所以也叫驗糧樓。又因建在石壩高崗處又叫壩樓。另一個名字因通惠河、大運河相伴也叫河樓。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清代同治年間重修。遺憾的是,八國聯軍攻陷通州時被盡數燒燬。現在的驗糧樓是2008年重新修建的,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約17米高,按照古代樓閣建築的基本規律,採用歇山脊,兩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這大光樓既是官吏處理漕務的辦公樓,同時也是觀景樓,清朝乾隆皇帝東陵祭祖,途經通州曾在大光樓小憩。他憑欄御覽,頓生詩情,吟出:

“郡城埤堄枕河涯,煙樹參差萬戶披。

試上高樓眄空闊,也應併入謝家詩。”

在他眼中,通州川水風景,已是山水詩派之祖謝靈運的詩中畫意。大光樓還有一對名聯:

高處不勝寒,溯沙鳥風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陽無限好,對燕雲薊樹,百千萬疊米家山。

上聯寫一樓高踞,放眼南天,風帆點點,遙想天津丁字形狀的三岔河口,長波浩渺,氣象宏闊;下聯寫北望京城,落照輝煌,遠山雲色,近樹蔥蘢,如同米芾父子的潑墨山水。可惜的是,我們去的時候大光樓沒開放,體會不到謝家詩、米家山意境。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燃燈塔

,因內藏有燃燈佛舍利,所以又稱燃燈佛舍利塔。此塔始建於北周,後來的唐、元、明、清諸代曾不斷復建、重建和修繕過。因為受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破壞,最近的一次修繕是在1985年。燃燈塔為密簷式八角形十三層磚木結構實心塔,由座、身、頂三大部分構成,全高56米,基圍38。4米,是北京地區最高最大的塔,也是大運河畔第一座塔,是大運河北段的突出標誌。“古塔凌雲”居古通州八景之首。燃燈塔上八面八角十三層塔上共有2224枚銅鈴,清風吹來悅耳動聽。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這座佛塔距離大運河只有幾百米,晚上亮燈就跟航標燈塔似的。想象當年河上行舟,看到這座古塔,便知道已經到了通州地界。清代詩人王維珍曾在《古塔凌雲》一詩中寫道:

“雲光水色運河秋,滿徑槐花感舊遊。

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支塔影認通州。”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最神奇的是,燃燈塔頂部原來生長一株榆樹,樹齡290多年,高數米,濃蔭華蓋,堪稱奇景,人稱“樹堅強”。後來為保護古塔,把樹移植到了塔下。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在燃燈塔周圍形成了“三廟一塔”的古建築群。三廟分別是儒教的文廟(亦稱學宮)、佛教的佑勝教寺(亦俗稱塔庵)、道教的紫清宮(亦俗稱紅孩兒廟)。其中佑勝教寺是一座千年古佛道場,寺內燃燈寶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的老師光明遍照燃燈古佛,在佑勝教寺的西側,聳立的燃燈佛舍利塔,塔身正南券洞內也供奉燃燈佛。佑勝教寺如今正在裝修,還沒對外開放。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在西海子公園有座李卓吾墓。

李卓吾

(名李贄,號卓吾,1527年-1602年),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他為官正直清廉,體恤民情,深受百姓愛戴。後來棄官講學,是當時唯一敢站出來抨擊傳統封建思想的人,一下子成了橫掃儒、釋、道的學術“網紅”,堪稱“大明第一狂人”。他的思想和言論不為當朝所容,所以在李贄76歲那年,朝廷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下令在通州將他抓捕,並焚燬他的著作。李贄死後,通州人馬經綸遵其遺囑,頂著巨大的政治壓力,將他安葬於通州北門外馬寺莊迎福寺旁。八十年代遷至西海子公園。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我們想到河對岸正面遠觀大光樓景色,可惜沒找對地方,誤打誤撞來到運河公園。運河公園與西海子一水之隔,是京東地區面積最大的城市公園。是在運河文化廣場、運河奧體公園、生態公園基礎上擴建改造,整合而成的一個大型的綠色生態公園。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公園廣場內《

東方

》主題雕塑是由著名藝術大師韓美林先生設計的,總高度為32米,總重量為260噸,整座雕塑由一條巨龍和三尊麒麟組成,其中龍高10米,麒麟高3。5米,雕塑的材質為鑄青銅和花崗岩。雕塑位於千里京杭大運河之北首,表達吉祥、升騰之意。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運河文化廣場中軸線——千年步道,千年步道以歷史年代為主線,選取了大運河歷史中最重要的14件大事,刻有全長226米的巨幅石雕,並鑲嵌青銅,直觀形象地展示出運河的歷史風貌。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可以說,西海子和運河公園,是京杭大運河北端風光的精華所在,歷史文化古蹟內涵豐富,是運河遊不可不到的地方。

“一支塔影認通州”——運河文化尋跡

往事越千年,漕運風光已不再。圖中那艘遊船是專營“南門涮肉”的餐館,就餐環境倒是不錯。但運河還要風光,運河文化就要流傳下來,運河旅遊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不只是乘船遊覽和船上涮肉。目前不盡人意之處頗多,運河遊的服務設施、服務意識、服務水平都不到位,讓人跑得很累,看得很不舒服。有關通州運河的歷史文化景點還有很多,日後再慢慢尋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