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江河上游看變遷·德陽③丨綿竹:“靠山吃山”走出旅遊發展新路

2022-11-21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歷史

綿竹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周韻 攝影 綿竹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平

初秋時節,九頂山綿延起伏,清澈河水如玉帶環繞,勾勒出一幅山青水綠的動人畫卷。這是綿竹市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沱江源頭治理,實現治理與保護並舉、產業與民生並進、生態與發展並重,還原山水本色的生動註解。

走進清平鎮文家溝,只見銀杏、竹柳、紅楓等樹木縱橫交織,山間漂浮的霧氣蜿蜒其間,盡顯生態魅力與活力。曾經黃土裸露、溝壑縱橫的景象,正被青山綠水所代替,重現生機勃勃。

江河上游看變遷·德陽③丨綿竹:“靠山吃山”走出旅遊發展新路

治理過後的綿竹市清平鎮文家溝。

2010年,清平鎮因強降雨引發泥石流災害,文家溝遭遇了山洪襲擊,變成了一片荒涼之地。作為沱江三大支流之首,綿遠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清平鎮位於綿遠河上游,加強山區水土保持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選擇。

為了修復這道“傷疤”,文家溝泥石流綜合治理採用了“水石分治、固底護坡、攔擋停淤、監測維護”的綜合防治措施,並完成了成片造林33。34平方千米,河堤綠化2244米和公路綠化2891米。整個專案總投資約3。5億元,是全國規模最大、治理難度最大的泥石流應急搶險治理工程。自竣工以來,它已經歷11個水文年10多次暴雨的考驗,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江河上游看變遷·德陽③丨綿竹:“靠山吃山”走出旅遊發展新路

綿竹市清平鎮清平水庫。

綿竹加強沱江源頭治理的“手段”不止於此。2017年,隨著“河長制”工作的全面鋪開,清平鎮按照要求建體系、立制度,重點對廢水、汙水、垃圾、河道採砂如何治理等方面問題“把脈”,制定《綿竹市清平鎮河長制工作督查制度》《綿竹市清平鎮河長制工作考核辦法》等相關制度方案,“河保姆”上崗,晝夜巡邏守護河道安全。其次,當地啟動的多個礦山復綠治理專案,透過全面徹底的生態修復,為生態建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讓一片片綠水青山得以重現。

如何讓“美麗生態”轉換為“美麗經濟”?清平鎮將目光瞄準了天然稟賦的山水資源以及羌漢文化等優勢,決定讓“礦區變景區、礦車變小火車、礦工變第三產業從業者”,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透過這幾年的發展,昔日的泥石流遺址和礦場料坑上,“鑽”出了彩色的民房、星空泡泡屋、特色民宿,跑起了浪漫的觀光小火車,打造出金色的童話世界,一個成渝文旅新地標拔地而起,實現了從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靠山吃山”,轉變為透過保護環境來最佳化經濟增長的“靠山吃山”。

江河上游看變遷·德陽③丨綿竹:“靠山吃山”走出旅遊發展新路

綿竹市清平鎮帳篷民宿。

在清平鎮礦工創業街裡,各種主題的鄉村民宿和農家樂為遊客們帶來了鄉村野趣。“避開擁擠的人群,享受寧靜的生活,很自在。”遊客王蓉說,當地民宿業主透過提供個性化休閒服務與多元化旅遊體驗,讓大家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如今,清平鎮村民從事餐飲、住宿等產業達1000餘人,興辦農家樂、民宿達200餘家,年遊客接待量達60萬人次,高峰期日接待遊客量達1萬餘人次,成功獲評德陽市鄉村振興先進鄉鎮、第二批天府旅遊名鎮等榮譽,實現了“礦區變景區、家園變花園、顏值變產值”的華麗轉身。

隨著生態的修復,大山還在“回饋”。九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綿竹管理站在野外安置的紅外相機,從2019年至今,已經連續4年5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的活動影像。2020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清平入口社群正式揭牌,清平自此又多了一張名片,“靠山吃山”的新路子越走越寬廣。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