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淺析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術

2022-10-12由 陋室文史 發表于 歷史

人云“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封建社會持續兩千餘年,歷經些許朝代,也並不是所有的朝代都能完成天下大一統,自秦始皇一統六國掃平天下之後,七雄並立的局面結束,我迎來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統一時期。

奈何秦朝短命,二世而亡,項羽和劉邦展開五年的楚漢之爭最終由劉邦獲得勝利,開創漢朝並且迎來了大一統的盛世局面,此後傳承四百餘年,從西漢到東漢,又一次到了封建王朝的衰敗時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紛爭。

“亂世則必出英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群雄割據,諸侯四起,紛紛佔據州郡,擴大地盤,相互征戰,建立自己的勢力,最終只有三大勢力存活了下來,後來逐漸過渡到三分天下的局面。

這三大勢力的領導者無不是亂世梟雄,在如此紛擾的局面之下,曹操,劉備和孫權究竟如何審時度勢,如何用人才能夠創立如此基業?

淺析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術

一、三人早年奔波時的用人

1.求賢若渴之劉備

說道用人,並不只體現在國家的治理方面,對於東漢末年這段戰亂多發的歷史來說,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基業建立過程中的用人選將,這為以後的勢力和國家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說劉備,此人雖然是帝室之胄,但是在皇權衰落的當時,連皇帝都是身不由己,所以劉備皇族後裔的名號就是個無關緊要的稱號,在早年創業的時候,劉備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思賢如渴,

在運用人才方面的主要特點就是“以情留人”。

就古人重情重義的品格來看,劉備孫權曹操三人的“用人”方面,幾乎都有“以情用人”的成分,但只有劉備做到了貫穿始終,早在劉備賣草鞋之時遇到關張二人之時,就用結拜兄弟的方式將二人透過兄弟情義緊緊和自己綁在一起。

淺析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術

此後還有在公孫瓚處結識的趙雲,以及不辭勞苦、三顧茅廬請出山的諸葛亮等等,都是透過牢牢的感情讓他們死心塌地的追隨在自己身邊,不得不說這種方法是非常奏效的。

關羽處於兄弟感情果斷拒絕曹操的掛印封金,一人一騎不遠千里護嫂尋兄,趙雲為報知遇的感情,劉備最困難的時候依然不離不棄,長坂坡下七進七出,扶幼主殺出重圍,諸葛亮也是如此,協助劉備建立基業,幫助劉禪南征北戰,鞠躬盡瘁。

劉備的身邊之文官武將,雖然在數量上不及其餘兩位,卻都是當時的頂尖人才,五虎上將,臥龍鳳雛等先後都選擇站在劉備麾下,基本都是出於劉備的有情有義,如此用人方式空前穩固。

淺析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術

2.朝廷權術籠絡人才之曹操

相比於劉備對人才的渴望,曹操就有些順水推舟了,相比於劉備,曹操的起點就要高出很多,劉備是在社會階層之中苦苦尋覓,曹操則是在朝廷上吃現成的,雖說漢朝衰落,但朝廷之中依然不乏些許人才。

由於領導階級的無能,多數人才都處於一個見風使舵,望風歸順的狀態,此時的曹操則是逐漸發育起來,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強迫漢獻帝封自己為相國,朝中勢力壯大的同時,利用權術將人才籠絡在自己手下。

具體做法就是以大漢的名號招攬群臣,甚至是對外作戰,要知道,大漢衰落但不缺少忠臣,朝廷中的多數官員都是忠心於漢室的,曹操就是抓準這一點,託名漢相玩弄權術,建立自己的勢力,許褚,荀彧等名臣全都為自己所用。

淺析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術

當然,曹操如此做萬一有一天事情暴露之後恐怕難以服眾,所以在玩弄權術的同時採用了另外一種用人的手段,“不拘一格降人才”,也就是說,曹操前期在用人方面,無論身家背景,出身高低,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得到重用。

比如早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之戰”時,就曾力排眾議,重用前來投降的許攸,甚至在高興之餘,迎接的時候得忘了穿鞋,當然還有後來的降將張遼等,全都是曹操“唯才是舉”而籠絡來的勇猛武將。

3.繼承基業的孫權

孫權與其餘倆人的經歷有著質的差異,前兩人都是自己建立自己的勢力,孫權則是繼承父兄的基業,也就是說,孫權年紀輕輕登上“吳王”位置的時候,東吳的內外都已經趨於穩定。

因為父親孫堅,兄長孫策已經為他開好了道路,至於文臣武將方面基本都不用擔心,江東人才大都是追隨孫策孫堅打天下的重臣,忠心方面完全不用懷疑,即使新生代力量也都是這些老臣的後代,所以東吳的人才集團都趨於穩定。

淺析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術

所以孫權在用人方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虛心納諫

”,其兄長孫策也是看中了孫權這一點才將基業交到他手上,這些東吳老臣都算做是孫權的長輩,所以孫權在早期的時候都是以聽從朝臣建議為主。

比如在當時在孫劉聯合之前,曹操曾送來一封勸降書,孫權看到之後並沒有做出決斷,而是詢問臣子的意見,結果出現了“文官主降,武官主戰”的對峙局面,即使是這樣,孫權仍然沒有做出決斷,而是想起了孫策臨終時候的建議。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在徵求周瑜的意見之後,才下定決心對曹操宣戰。其實孫權這種“虛心納諫”的用人態度不但穩定了國家,也是在很好地充實自己。

二、三人國家治理方面的用人策略

1.蜀國劉備的運營

幾年征戰之後,劉備坐擁兩川之地,建立了蜀漢基業,此時的天下已成三足鼎立之勢,不需要再靠感情招致人才,所以劉備採取新的用人方略,那就是“知人善用”,劉備當皇帝的時候,朝中無論文官還是武將都是人才濟濟。

淺析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術

劉備在用人方面開始儘量做到“各司其職”,做到這一點,劉備首先應該做到“知人”,作為皇帝,他看人的眼光相當毒辣,甚至可以超過軍師諸葛亮,比如在“馬謖”一人的問題上,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

在其對諸葛亮說起時,孔明曾說此人乃是難得的人才,劉備很快對這個觀點進行了否定,因為劉備對自己看人的眼光非常自信,直言道“我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所以劉備在亡故之前,馬謖都是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位置,但在北伐途中,諸葛亮明顯是忘了劉備當年說的話,守街亭一戰果然應驗,馬謖的失敗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的無疾而終。

總而言之,劉備在用人之時懂得利用自己正統身份和仁義感情籠絡人才,在國家治理之中能夠知人善用,明察秋毫,才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淺析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術

2.多疑的曹操

曹操在政局基本穩定的情況下,也在其“唯才是舉”的用人手段上做出了改變,那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並且擅長利用其他人來打消疑慮,比如徐庶這個人,此人當年化名單福,首先投了劉備賬下,曹操為了其投靠自己,囚禁了其母親。

此時徐庶雖然返回許昌,但是意識到自己被騙之後發誓不再為曹操出一計獻一策,曹操自己也是知道徐庶的性格,此後基本都不怎麼用徐庶。

他懷疑徐庶有可能因為劉備的關係而對自己不利,除了外派守邊之外,主要事務都不會讓徐庶去辦。這也證明了曹操多疑的性格,但是曹操允許自己多疑,決不允許手下多疑。

其實這也是為了維持軍中安定,但是手法上有些狠毒,比如官渡之戰的時候,由於長時間的對峙,曹操軍中糧草空虛,採用小斛分糧之後引起了軍中猜忌。

淺析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術

為了打消這種疑慮曹操直接狠心處死了運糧官,這種殘忍的用人方式還有,比如“夢中殺人”的故事殺死了侍從,其實是為了防止別人暗害自己。

3.堅定的孫權

孫權在稱帝之後,同樣也發揚了最初虛心納諫的用人策略,那就是百分百相信臣子。這其實早就有體現,比如當年周瑜家中鬧饑荒,找到魯肅的時候魯肅便將僅有的兩鬥米平分,此後周瑜發跡,向孫權推薦了魯肅。

孫權毫不懷疑,直接重用,再後來,大都督周瑜亡故,建議魯肅接任職位,孫權答應,魯肅之後,呂蒙擔任,呂蒙之後,陸遜繼任,這些種種人才推薦孫權全然相信,這種用人手段之下,讓東吳成為三國存在最長時間的政權。

淺析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術

總結

此三人都為當世之梟雄,並且在用人方面都各有各的手段,劉備以“感情維繫,人盡其才”,曹操利用權術籠絡,疑人不用,而孫權真正做到了“虛心納諫,相信臣子”,才在亂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和基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