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2022-09-26由 Uni旅圖 發表于 歷史

從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漢祚終結。到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分裂的時間接近300個春秋。

在這300年中,除了西晉統一51年以外,其餘時間一直都是處於大分裂大動盪的時代。也正因為其太過零碎繁瑣,導致從認知度來講遠不及漢唐。

歷史之所以像一條河流,是因為你沒辦法隨意將它們從中間的某一點斬斷。我們不能憑空知曉後來的這些風格,變化是從何而來。他們肯定不會從石頭裡蹦出來,一定要有所依託,這些依託是什麼?背後的原因如何?它們是怎樣演變的?這樣的變化在中華文明幾年前的審美中究竟處於是何位置?

只有縱覽全域性,知道各個節點的特徵,才能對眼前的文物有更深的理解,讓展櫃中的文物和千百年前的工匠更加有尊嚴。

我們以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主題,其實就是為了能夠為大家梳理出一個大致的脈絡。以後各位去到無論是國博還是地方博物館時,看到不同時期的文物心裡能夠有一個起碼的概念。

三國兩晉時期

陶灶 三國•吳(公元222年-280年)

1958年江蘇南京清涼山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新石器時代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人物的形象,但彼時主要是為了表現神靈形象,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出現了最早作為隨葬的木俑,其作用大抵是為了替代人殉,這即是文明進步的表現,也直接體現了藝術的發展。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其實這句話出自《孟子》),指的就是人俑。雖然對此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我比較認可的觀點是孔子感嘆“第一個用俑的人,應該沒有後代吧。”其實是一種深深地感嘆。

《禮記·曾子問》孔子曰:“祭成喪者必有屍,屍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取於同姓可也。”

死者稱為神主,死者的兒子主持祭祀,稱為喪主,孫子稱為屍主。這和今天我們對這些詞的理解有很大不同。死者死後,即將成為新任家主的兒子主持喪禮,而孫子作為死者的化身坐在位子上接受新任家主(很可能是自己的爸爸)的祭拜。

而用木俑當做屍主接受祭拜的人,說明他可能沒有後人能夠擔當此任,所以才用人偶代替。

這實在是個悲傷的故事。

陶男俑 三國•蜀(公元221年-263年)

1981年四川忠縣塗井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樂舞陶俑 三國•蜀(公元221年-263年)

1981年四川忠縣塗井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陶俑 西晉(公元265年一316年)

1958年湖南長沙金盆嶺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秦兵馬俑雖然驚人,但它對後世影響有限,只是曇花一現。漢代則有起碼十幾種不同風格的陶俑。有極為寫實的,也有較為抽象,但注重神態的。

而到西晉時,陶俑無論從形制還是精細程度可以說有著極大的倒退。個人認為長期動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當生活都成問題,像不像可能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但要注意的是,所謂醜是一種主觀印象。只能用來比較,實際上高古器之所以迷人,也正是因為其在演變過程中所出的特殊歷史背景。只能說它不一樣,但不能說不好。

陶俑 西晉(公元265年一316年)

1955年湖南長沙金盆嶺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瓷女俑 西晉(公元265年-316年)

1964年江蘇南京板橋鎮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青瓷羊形燭臺 東晉 (公元317年一420年)

1976年江蘇鎮江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到了長江流域,從東漢開始,瓷器就逐漸成為主流。越窯作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窯口對瓷器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南方文化的興盛也使得很多器型偏向於文房類的範疇。這件羊形燭臺釉水飽滿。

此時的越窯瓷器,胎質細膩,呈灰白色,燒結堅硬。並透過在釉料中加入一定量草木灰,增加釉料含鈣量的方法,一方面降低釉玻化的溫度,另一方面提高燒成溫度(1200℃至1300℃),使胎釉結合緊密,因此這一時期的越窯青瓷已極少出現脫釉現象。

其上還有褐彩點綴,這不是瑕疵,而是工匠在對現有技術的改進和對新技術的探索。一般先將褐彩塗繪在瓷器的胎體上,然後罩上青釉,再入窯高溫一次燒成。青釉與褐彩形成鮮明對比,打破了青釉單一的色調,使瓷器的色彩更顯活潑。褐色點彩是我國釉下彩瓷的初期形式,為後來的釉下彩瓷發 展奠定了基礎。

青瓷辟邪燭臺 晉(公元265年一420年)

浙江杭州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青瓷魂瓶 西晉(公元265年一316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魂瓶是我很喜歡的一類器型,出現於三國時期,其上展現的亭臺樓閣很可能是對死後世界的想象,此時由於佛教在南方開始興盛,也開始有佛教元素出現在魂瓶之上。到此時古人們的宇宙觀從商周時期的諸侯貴族,到漢代的地主豪強,平民百姓都可向往。說明信仰開始下沉,並且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心中。

黑釉樓閣佛像陶魂瓶 三國•吳(公元222年一280年)

江蘇南京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青瓷虎子 三國 •吳 赤烏十四年(公元251年)

1955年江蘇南京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腹部刻劃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銘文。因為有具體的年代,所以這件虎子也被定為一級文物。

虎子究竟是何物,一直未有定論,過去一直都被定為溺器(夜壺),現在越來越多博物館改為水器。我認為絕不可能是溺器,畢竟這類器型從漢代開始出現,一直到遼金時期仍然存在,存續時間超過千年,分佈遍佈全國。各種各樣的材質,形態,對一個夜壺斷沒有如此大費周章的道理。

畢竟如果是夜壺,是不是還要有配套的馬桶或者其他東西?

陶女俑 東晉(公元317年 一420年)

1955年江蘇南京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東晉十六國

西晉因為五胡亂華而滅亡,然後分裂出十六國(實際有20多個地方政權),與南方的東晉分庭抗禮。接連出現了前,後趙,前秦,後秦,北魏等幾乎或者實現統一北方的強勢政權,所以我們說的東晉十六國時期是從公元

304年

李雄

劉淵

分別建立

成漢和前趙

時起

到北魏滅北涼統一北方之前的這一段時間

(304年~439年)

然而在北魏統一北方前的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晉,成立宋朝,史稱南朝宋,而後還有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相繼更替,後世被統稱為南朝,北魏則於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而後東魏被北齊替代,西魏被北周替代,後世統稱為北朝。

陶武士俑、陶牛車 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

1953年陝西西安草場坡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牛車在西晉中晚期時流行於洛陽,但西安地區出現則要晚幾十年。但到前,後趙時期,關中地區隨葬牛車,陶俑也已經成為常態。

草場坡1號墓1953年被意外發現,當初因為關中地區北朝墓葬發現得太少,定為北朝,但近年來隨著考古發現的增加,研究有了極大的進展,學界基本認為應屬十六國中期的墓葬。大概為前秦晚期或者後秦,大概公元400年前後。

此時期的十六國墓葬比起三國以來動物+陶灶+庖廚俑等主要體現吃的元素有了大大的增加,轉變為主要以男女侍俑為核心,部分墓葬還出現了甲騎具裝俑以及鼓吹儀仗俑與坐樂俑。

其實這些陶俑除了甲騎具裝俑以外,並不是首次出現,只是進入十六國以後這些東西一度消失。學者們認為這和十六國初期時局動盪有關係。永嘉南渡,正宗的漢晉傳統也隨之南下。前趙皇帝劉曜雖為匈奴人,但深受漢文化影響,所以並未過多影響墓葬風格,接替前趙的後趙石勒定都鄴城,離長安太遠也沒有過多影響。所以可見這些陶俑仍然保留了許多西晉陶俑的風格。

接近統一北方的前秦苻堅同樣深受漢文化影響,他重用漢人王猛進行政權與制度建設,試圖與東晉爭奪正統。在這個過程中恢復了對儀仗,禮樂的重視,加以軍事強盛,這些都反映在草場坡出土的陶俑之上。其中甲騎具裝俑,騎馬鼓吹俑,弓囊俑等具備了明顯的軍事元素,其次漢地早已出現的跽坐樂俑和騎馬鼓吹儀仗俑也代表了“漢樂”和“胡樂”的碰撞交融。這種組合也代表了一文一武,一漢一戶的思想。畢竟自西晉末年以來,胡漢雜居已經成為常態。那時的長安城應該比唐代還要更國際化。

“張開()造”石觀音菩薩像 北魏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

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北魏時期

前秦瓦解後,曾經被前秦所滅的代國復國,不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始光三年(426)十二月佔領長安,439年攻滅北涼統一北方。此時東晉已亡,北魏和南方劉宋對峙,這也是南北朝的開始。

國博內北魏早中期的東西幾乎沒有展示,所展示的基本都是遷都洛陽之後(494年)的。前秦滅後燕侯,曾徙四萬多戶鮮卑人至長安,並在之後的陶俑上帶來較強烈的鮮卑風格。至北魏初年,鮮卑裝束的陶俑已經佔據主流,但漢晉風格仍然得到部分保留。北魏佔領長安後,這些風格和喪葬形式從長安傳入大同。北魏的藝術風格在早期也較為粗糙,殘留有些許西晉的影子。但中晚期則有了極大的提升,壁畫傳統開始衰落,陶俑群忽然恢復。這都是長安對大同的影響。

隨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漢化改革的逐漸深入,漢文化兼收幷蓄的特點也逐漸體現出來,過去200年變化程序極慢的藝術風格為之一變,多民族多文化的特點被一併吸收,在北魏晚期達到了一個新的藝術小高峰,這個高峰一直影響到北魏分裂以後,最終經過短暫的東魏後在北齊時達到頂峰。

陶鎮墓獸 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

1965年河南洛陽元邵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時期似乎都特別推崇佛教,而佛教盛行之時喪葬文化也都急速擴張。鎮墓獸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雖然戰國,東漢都有被定名為鎮墓獸的東西,但它們和後來為人熟知這種人頭獸身,獸頭獸身的鎮墓獸可能沒有太多直接聯絡。

相反,佛教本就為外來宗教,為了融入本地,必然要和本地的文化相結合,比如大量陰陽讖緯的思想。而當佛教在中國站穩腳跟成為本土宗教以後,新的外來者則需要融合佛教以達到自身傳播的效果。

目前可見最早的犬形鎮墓獸來自十六國晚期的後秦墓,這類獸形鎮墓獸可能原形來自拜火教,北魏佔領長安後,類似的器型也出現在大同,隨著遷都洛陽又被帶去洛陽,隋唐定都長安,則又被帶回長安。這個過程大概有200年左右。

它一開始單個出現,呈匍匐狀,隨後成對出現,傳到大同後逐漸演變成一人頭一獸頭兩個一對的組合放置於墓室門口。樣子也從匍匐,到蹲坐,到昂首挺胸,再到張牙舞爪,唐代安史之亂後逐漸消失。

這件鎮墓獸出土於洛陽元邵墓,也是一件人頭一件獸頭,獸頭那件常年展出於洛陽博物館,去看的時候不要錯過。

元邵史籍無載 ,據墓誌稱“王諱邵、字子開,孝文皇帝之孫,巫相清河文獻王之第二子也”。 武泰元年(528) 發生了爾朱榮屠殺靈太后以下諸王貴族公卿二千餘人的“河陰之役” ,元邵就是死者之一,時年23歲,當時元邵為常山王。後來爾朱榮為鞏固其統治,追贈 “河陰之役 ”死者封號,追贈元邵侍中、司徒公、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並溢日“文恭王”。

由此可見,這類鎮墓獸所在的墓葬等級十分高。

彩繪執盾陶武士俑 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

1965年河南洛陽元邵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西魏-北周,東魏-北齊時期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關係決裂,逃到關中投奔

宇文泰

,高歡於是在鄴城擁立

元善見

為皇帝,史稱東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在長安立

元寶炬

為皇帝,史稱西魏。十幾年後,高歡次子高洋建立北齊取代東魏,宇文泰三子宇文覺建立北周取代西魏。

彩繪陶武官俑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

1977年陝西漢中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彩繪雙丫髻陶女俑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

1977年陝西漢中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彩繪陶武官俑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

1977年陝西漢中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雖然東西魏均繼承了北魏的藝術風格,但程度不同,西魏/北周的文物不僅少,而且大多質量粗糙。反觀東魏/北齊無論是藝術風格還是存世數量都不僅是超越西魏,而是超越了所處的時代,即便1500年後的今天,我們也時常為北齊的佛像,陶俑的精美所折服,淺顯的理解,北齊過度崇佛把最好的資源都用在了佛教上,寺院和依附於寺院的人口達到了全國人口五分之一。

另一邊北周其實更慘,僅僧尼數量便達到全國四分之一。寺院不交稅,不服徭役,還要花錢建設,僧尼加上依附僧戶達到全國一半人口,剩下的一半人裡還要刨去老人,女人和小孩等非勞動力,這國家還有幾個人?人不夠怎麼生產?怎麼交稅?怎麼打仗?

陶駱駝 北齊(公元550年一577年)

1955年山西太原壙坡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陶馬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

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陶牛車 北齊(公元550年一577年)

1955年山西太原壙坡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所以北周武帝宇文邕直接開始滅佛。那邊北齊後主高緯還在自稱“無愁天子”,這邊北周已經解放了自己國家一半的勞動力,盤活了整個國家。面對傾全國之力的北周,拖著沉重負擔的北齊又如何能打得過?

軍事強大,信仰強大和藝術強大往往不能共存,北齊的滅亡使得中國藝術史上的這座高峰也戛然而止,雖然其風格多少被隋唐所繼承,但也沒能保持太久,在接下來的百年中變成了另一種面貌。跟今天的主流審美,還是拉開了一點距離。

鮮卑服陶武士俑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

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籠冠陶俑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

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彈琵琶陶俑 北齊(公元550年-577年)

1973年山西壽陽厙(she)狄回洛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黃釉樂舞圖瓷扁壺 北齊(公元550年一577年)

1971年河南安陽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楊堅篡奪帝位建立隋朝,公元589年南下攻滅陳朝,統一中國。持續了將近300年的分裂局面被終結。隋唐的眾多文物我們也只能留到下一期講了,敬請期待。

除特別註明外,圖片撰文均來自:那個老撕機

攝影師版權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我是@Uni旅圖,歡迎關注。攝影或旅行,總有一個在路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