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考古揭示:大禹治水新證據

2022-09-23由 琳之說史 發表于 歷史

考古揭示:大禹治水新證據

大禹治水是上古傳說中最著名的歷史事件之一,也是大禹最主要的業績之一。一定意義上說,正是治水這件事給禹帶來了巨大的聲望和政治資本,因此才有了後來舜禪位於禹,以及禹劃分九州和建立夏朝等事件的發生。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記述大禹治水事蹟且相對比較完整的當屬《尚書》。《尚書》中共有《堯典》《皋陶謨》和《禹貢》三篇記錄了此事。我們先看看《堯典》和《皋陶謨》是怎麼說的。

《堯典》記錄了舜任命禹為司空的過程:

舜曰:“諮!四嶽!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採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諮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讓於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

——舜帝問:“啊!四方諸侯的君長!有誰能奮發努力、發揚光大堯帝的事業,使居百揆之官輔佐政事呢?”都說:“伯禹現在作司空。”舜帝說:“好啊!禹,你去平定水土,要努力做好這件事啊!”禹跪拜,要讓給稷、契和皋陶去做。舜帝說:“好啦,還是你去吧!”

《皋陶謨》記錄了大禹治水成功後向舜帝和皋陶彙報治水的情況:

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籲!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蒸民乃粒,萬邦作乂。”

大禹先是報告了自己在浩大的洪水中,如何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為路標,和伯益一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如何疏通九州大河和田間小溝;如何同后稷一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穀物和肉食;又如何發展貿易,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並使各個同盟國由此得以治理。

大禹接著談到了自己娶塗山氏之女、生子啟的情形,並講述了治水成功後海內鹹服,劃天下為五服、十二州,以及苗民依然冥頑不化等情況:

禹曰:‘予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鹹建五長,各迪有功。苗頑弗即工,帝其念哉。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2002 年春天,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的那件 2900 年前西周時期鑄造的名為豳公盨(亦稱遂公盨)的青銅器。

這件豳公盨系西周中期周孝王在豳地為“公”時所鑄造的青銅器,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內底銘文 10 行 98 字。它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關於大禹治水及推行德政的文物例證。

遂公盨內底銘文如下:

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奉方執徵,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饗,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久,貺唯德,民好明德。寡在天下,用久佋好,益養懿德,康亡不懋。老友盟,明經齊,好祀舞晛;心好德聲,遘亦唯協。天妥用老,神複用承祿,永御於寧。燹公曰:民唯克用茲德,亡誨。

大意是說,天命禹治水,開山浚川。禹四方征伐,大行德政,降服了百姓。民感其恩德,視如父母。寡人統治天下,自是以大禹為楷模,提倡傳統,培養美德,使天下康盛,云云。

考古揭示:大禹治水新證據

豳公盨內底銘文

從上述記載,並參考其他眾多文獻,可以總結出大禹時期洪災的幾個特點:

一是洪災嚴重,如《堯典》所說“湯湯洪水”“浩浩滔天”;

二是洪災時間長,如《堯典》《史記》所說鯀治水 9 年而“弗成”,大洪水肆虐達 20 多年;

三是洪災波及範圍廣泛,如《史記·夏本紀》在記述大禹治水時寫道:“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堯舜禹時代發生大洪水,在考古學上取得了相應的證據。

這首先表現在龍山時代晚期的文化層裡,普遍發現了多層厚實的淤泥層。在黃河中游的河南輝縣孟莊、登封王城崗等遺址中,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被洪水沖刷的痕跡——或是牆體下堆積著兩三米不等的淤土層,或是由大洪水衝擊造成的包含有大量洪水攜裹物和淤土在內的沖溝。

在長江下游的江海遺址良渚文化層上大多都有2~3 層的沉積狀淤土,無淤土部分的堆積均是公元前 1700 年之後馬橋文化或再往後的文化層堆積。

這些例證表明,在公元前 2000 年前後數百年間,存在著一個延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的洪水氾濫時期。

環境考古顯示,距今4200~4000年時,至少在北半球,氣候系統發生了突變,其間氣溫大幅下降,並且在相當長的時段內頻繁出現乾旱事件,由此引發暴雨等極端災害天氣,在多地造成了洪澇災害,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河等重要文明的衰敗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中國大地彼時也是“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因此才有了千古流傳的鯀禹治水的傳說。事實的真相可能是,極端惡劣的天氣引發了連綿不斷的暴雨出現,從而導致極不穩定的黃河在下游再一次發生改道現象——由淮北平原改走河北平原入海。

這一次黃河改道首先對地勢低窪的海岱地區造成了災難,盛極一時的山東龍山文化就此覆亡,而後起的嶽石文化在原有文化基礎被摧毀的情況下,也不復往日勝景。

據統計,魯東南144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距今4600~4300年龍山時期,發現遺址536處,面積最大的堯王城遺址達367。5萬平方米。但到距今4000年左右時,龍山文化遺址只剩下了區區13處。之後到距今3900~3500年時,嶽石文化遺址也不過才發展到19處,僅相當於此前龍山文化遺址數量的1/30,面積最大的遺址只有9萬平方米。

魯北地區,龍山文化時期,以章丘城子崖和淄博桐林兩座大型城址為中心的兩個區域,發現遺址65處,而到龍山文化晚期和嶽石文化時期,分別只剩下8處和5處。

豫東皖北地區也是這次黃河改道的直接受害者,由於該區域地勢低窪,很容易形成洪水氾濫,所以,在此生活的王油坊型別先民大多選擇居住在高臺或堌堆上。正如《尚書·禹貢》所說:“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灉、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

考古揭示:大禹治水新證據

清·海隅蒼生圖

即便如此,面對滾滾而來的滔天洪水,居住在高臺或堌堆上的王油坊型別先民也不得不被迫向南方遷徙。他們從豫東至皖北集結,隨後進至寧鎮地區。

與此同時,海岱地區以泗水尹家城遺址為代表的嶽石文化尹家城型別先民也沿泗水南下,越過淮河,最終也抵達寧鎮地區。

兩支人馬在此會合。江蘇高郵龍虯莊、周邶墩和浙江定海唐家墩、興化南蕩等遺址都留下了這兩支隊伍這次遷徙清晰可辨的足跡。其共同特徵是,文化層淺薄,呈小片零星分佈,表明其延續時間不長。經碳十四測定,時間大致在距今4000年左右。南蕩文化遺存顯示的是比較單一的王油坊型別,周邶墩發現的是王油坊和尹家城兩個型別共存現象。

與此同時,一支以良渚文化後裔組成的移民,卻從以松江廣富林遺址為核心的長江下游地區沿濱海向北遷移,至射陽河流域做短暫停留後,又繼續北上——江蘇阜寧陸莊遺址發現有後良渚文化遺存。

三支隊伍三條路線:王油坊型別更靠西和更遠離海洋,尹家城型別在中間,後良渚文化的路線靠近黃海岸邊。距今4000年左右,後良渚文化先民能夠行走在這樣一條到處是水域和泥淖的道路上,一方面說明彼時的黃河改道已大體趨於完成,原來黃河入口的蘇北一帶已經不再是黃泛區,另一方面也說明,彼時的長江下游地區可能也正在遭受著由極端惡劣天氣引發的洪澇災害,或者還有戰爭的威脅,逼迫他們不得不向北遷徙。

當然,王油坊型別和尹家城型別先民向南遷徙,可能不僅僅是由於黃河改道引發洪災所致,或許也有透過戰爭手段征服南方先民以達到擴張目的的因素。濟寧兗州西吳寺遺址中就出土了大量箭鏃一類的戰爭武器,而該遺址文化層在距今4000年左右時卻突然中斷,暗示此後的嶽石文化先民南遷,可能就有武力開道的因素在內。

考古揭示:大禹治水新證據

王油坊遺址

在長江中游流域,石家河文化晚期居民在距今4000年前後也遭到了洪水的襲擊,江漢平原鐘橋遺址屈家嶺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中、晚期文化層中,就都發現有不同程度的古洪水沉積物。

位於長江上游的中壩遺址和玉溪遺址也有類似的古洪水沉積物特徵,意味著長江中游流域在以上三個時期均發生過比較大的洪澇災害。

有學者對歷史上黃河下游 26 次大改道發生的年份在中國氣候冷暖分期中的位置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黃河下游較大的改道都發生在氣候冷暖轉折時期和較冷的時期 ,這個結論與目前發現的考古學證據也是一致的。

考古還有一個更要的證據是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的發現。以李伯謙為代表的一批考古學家均認定該遺址正是文獻所說的大禹在治水成功以後,召集天下諸侯會盟的“禹會塗山”所在。

由於篇幅關係,關於“禹會塗山”和禹會村遺址,我們將在下篇文章中予以詳細說明。

——摘編自

李琳之:《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

,有改動。因閱讀流暢需要,刪去了註釋部分。

考古揭示:大禹治水新證據

商務印書館,2020年9月版

本書是一部用考古學資料揭示先夏及夏代早中期歷史發展脈絡的史學著作。全書主體共分16章80節,近50萬言。不同於以往學人關於夏代區域性、碎片性的論述,作者置這段歷史於同時期以西亞、中亞為世界文明核心舞臺發展的背景下,以其高瞻遠矚的全域性性目光、嚴謹縝密的思維邏輯和通俗明快的語言,用國際國內近幾十年所取得考古學成果,第一次系統、完整而清晰地為我們勾勒出了從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這500年夏人興起、遷徙、建城、建國、定都、擴張等一系列發展行為的脈絡足跡(丁波語)。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等十餘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周初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考古揭示:大禹治水新證據

研究出版社,2022年6月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後,先後入選了

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6月第5期好書、百道網2022年7月好書、中國出版集團2022年第4期好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好書”、今日頭條好書等推薦榜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