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北洋時期的“帥”字稱呼

2022-09-17由 為天地立文心 發表于 歷史

北洋時期的“帥”字稱呼

“帥”的本意為軍隊的統帥,至少從宋代開始,地方軍事長官即開始被簡稱為“帥”,此後歷代相沿,到清代更為普遍。由於總督和巡撫擁有軍事上的統馭權,故其部下和同僚皆以某“帥”尊稱之,習慣的叫法是在“帥”字前冠以姓氏和本人字號中的一個字,如浙江巡撫左宗棠被稱為左季帥(左宗棠字季高)。至於“大帥”之稱,在初期只是對欽命統帥大軍出征的大將軍或經略的尊稱,如乾隆年間的大將軍福康安曾數度領兵出征,被稱為“福大帥”。但到清代後期,此稱已濫,欽差大臣或威望較高、資較深者,中央官員中尚書、侍郎帶兵出征者,多有被稱為“大帥”者。到光緒年間以後,各省督、撫、提督幾乎無不以被稱為“大帥”為榮。其中年老資深者,便被稱為“老帥”。

辛亥革命期間,獨立各省一般都模仿首先起義成立軍政府的湖北,設定都督統率本省軍隊併兼管民政,其職權相當於清代的巡撫,所以都督都被尊稱為“帥”。如黎元洪曾說,他於1913年12月辭去湖北都督,進京專任副總統,是“欲求國家統一,不得不首解兵柄,為群帥倡”。這裡的“群帥”即指各省都督。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集團竊取政權後,其主要骨幹佔據了從中央到大部分省份的要職。這些人在清代已是高階官吏,所以清代的一些官場稱呼有相當一部分保留了下來,“帥”的稱呼就是其中的一種。1914年6月,袁世凱宣佈裁撤各省都督,在北京設定將軍府,另遣將軍掌辦各省軍政。1916年7月,大總統黎元洪又下令把將軍改稱“督軍”。1922年6月,各省軍閥紛紛宣佈“廢督裁兵”,將督軍改稱“督理”或“督辦”。1924年段祺瑞臨時執政府下令各省軍政長官一律稱“督辦某省軍務善後事宜”,仍簡稱“督辦”。名稱雖不斷翻新,權力卻未受到絲毫削弱,“帥”的稱呼也一直沿用。

北洋政府時期,省級以上的地方軍事長官主要是巡閱使。1920年,全國有長江、直魯豫、東三省、蘇皖贛和兩湖等巡閱使。按慣例,巡閱使即可稱為“大帥”(或“巡帥”)。據記載,北洋軍閥中稱“大帥”的有三個人,即長江巡閱使張勳、直魯豫巡閱使曹錕和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吳佩孚出任兩湖巡閱使稱“大帥”後,曹錕就改稱“老帥”,以示比“大帥”更高一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