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2022-03-11由 欣悅雜談歷史 發表于 歷史

聖像破壞運動共有兩次,第一次是發生在公元8-9世紀,位於拜占庭帝國內部。而第二次是發生在公元1566年的西班牙尼德蘭,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

而本文所要探討並分析的內容為8-9世紀的拜占庭聖像破壞運動。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聖像破壞運動發生以前的“全能基督”的形象

隨著基督教會勢力的膨脹,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世俗皇帝對於帝國的正常統治,甚至影響到了拜占庭帝國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不僅世俗皇帝和教會之間產生了許多矛盾,就連普通的拜占庭平民也對教會所擁有的的特權和待遇所不滿。

在這種背景下,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掀起了聖像破壞運動的序幕,正式站在了宗教勢力的對立面。

然而第一次聖像破壞運動並沒有徹底削弱教會的勢力,也沒有達到利奧三世所預想的目標,畢竟教會的勢力實在太過龐大。此後歷代拜占庭皇帝都在為削弱教會勢力而努力著。到了君士坦丁五世統治時期,聖像破壞運動達到巔峰階段,教會勢力也因此陷入低谷。在世俗皇帝即將戰勝宗教勢力之時,負責攝政的狄奧多拉卻宣佈恢復對聖像的崇拜,致使歷代拜占庭皇帝的鬥爭功虧一簣。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掀起聖像破壞運動的帝國皇帝利奧三世影視劇照

皇權與神權對立的根本原因

早在聖像破壞運動發生之前,世俗皇帝就已經和教皇或教廷展開了長年累月的鬥爭。中國古代是世俗皇帝的地位和權力大於宗教領袖的,而古代歐洲則是宗教領袖凌駕於世俗皇帝之上,甚至能夠左右世俗皇帝的人選。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的歐洲國家沒有完成高度的中央集權,正是由於權力的分散,才會出現世俗勢力弱於宗教勢力這一結果。然而這並不代表世俗皇帝並不想要完成中央集權,而是受當時的時代大環境影響無法完成。

另一個原因則是古代歐洲將世俗皇帝和宗教領袖放在了相同地位之上,由世俗皇帝負責領導世俗世界,而宗教領袖則負責教化平民,並維護基督教的神聖地位。然而一旦皇權發生了衰落的現象,那麼宗教領袖大機率會插手世俗事務,這就導致世俗皇權日益衰微,更加無法與宗教勢力相抗爭。

在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後,教會一直沒有得到拜占庭帝國皇帝的認可,帝國皇帝也一直無意授予其合法地位。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愛蘭在

《從'米蘭敕令'看君士坦丁皇帝的基督教政策》

中指出了原因: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與羅馬人的帝國觀念相悖的。基督徒固執地持守上帝的命令:‘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因此他們不肯將羅馬皇帝作為神或主來崇拜,拒絕承認‘愷撒是主’,而只承認耶穌基督是主。這無疑不利於羅馬帝國的統治。此外,在日常行為、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方面,基督徒崇尚善良、純潔、儉樸、清心寡慾,這也與羅馬人的殘暴、貪婪、放縱和盡情享樂形成了鮮明對照。”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頒佈《米蘭敕令》的君士坦丁一世雕像

直到公元313年,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蘭釋出了《米蘭敕令》之後,基督教才在拜占庭帝國內有了合法的地位,併成為了帝國的國教,教會也因此可以展開傳教活動了。

由於基督教獲得了國教的特殊地位,所以後世諸多帝國皇帝都常常將土地、財富賞賜給教會,而這部分財富是無需繳納稅賦的,這就逐漸是教會的勢力開始膨脹,成為帝國內部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

基督教會在拜占庭帝國內有著一套完整的產業鏈,皇帝特賜的免稅權則是其產業鏈形成的重要基礎。每個修道院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佃農、莊園等等,這些都為教會提供了大量的財富收入。再加上基督教的廣泛宣傳,使許多平民也選擇成為一名修道院僧侶,這樣就使宗教集團的人數出現了上升的趨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拜占庭帝國在對外戰爭及防禦蠻族入侵的戰爭中漸漸耗盡了國庫儲備。急需補充稅收的帝國皇帝此時才發現根本無法徵收上來足額的稅賦,原因正是世俗人口的減少,而那些減少的人口數量則大多是進入了宗教世界當中(還有一部分是因戰爭而造成的人口減少)。

到6-7世紀時,拜占庭帝國境內土地有半數左右都成為了教會的私產,而教會又拒絕在帝國危難之際提供各種支援,這就導致世俗皇帝和宗教領袖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為後來的聖像破壞運動埋下了伏筆。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拜占庭帝國疆域圖

利奧三世掀起聖像破壞運動的開端

公元717年,利奧三世正式確認了拜占庭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地位(利奧三世並非是透過合法途徑繼承的帝位,而是聯合阿拉伯人發動的軍事政變才登上了皇位)。雖然利奧三世是一個強權君主,但宗教問題依然讓他十分頭疼。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和恢復拜占庭帝國往日的輝煌,利奧三世選擇向宗教世界“宣戰”。利奧三世為了給這場運動尋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於是稱修道院內供奉的聖像違背了基督教不允許偶像崇拜的宗旨,故而煽動平民一同加入到聖像破壞運動中來。

利奧三世的做法是宣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明確指出教會的財產和土地為皇帝所有。隨後又以武力的方式逼迫修道院內的僧侶還俗。利奧三世這一政策立刻得到了教會的強烈抵抗,曾經支援拜占庭帝國的教皇格列高利二世也有因此事開始反對利奧三世的統治。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反對聖像破壞運動的格列高利二世

然而在聖像破壞運動開始後,基督教內部也發生了嚴重的分裂情況,原因在於一部分基督教徒也認為不應當進行偶像崇拜,心裡也出現了動搖。不過,基督教徒沒有意識到這僅僅是利奧三世的藉口而已,反而因為這一藉口而陷入了沉思。對此,重慶師範大學的樊兵兵在

《淺析聖像破壞運動的宗教根源》

一文中曾經提到:

“當猶太教對基督教進行指責時,又引起了基督教內部崇拜聖像派與反對聖像崇拜派之間的爭議。猶太教對基督教的偶像崇拜的非難就像一塊巨大的隕石突然落在了平靜的水面上,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基督教內部,由於心理鬥爭的結果,便形成了截然對立的兩派,一派贊成偶 像崇拜,而另一派則反對偶像崇拜禁止在教堂中懸掛用於頂禮膜拜的繪畫和影象。”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基督教聖像

利奧三世所發動的聖像破壞運動無疑是拜占庭與教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結果,即便利奧三世沒有發動這項改革運動,也會有“利奧四世”、“利奧五世”等其他帝國皇帝發動,這是世俗皇權和宗教神權之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體現。需要承認的是,聖像破壞運動確實損害了宗教集團的利益,也難怪格列高利二世對此會極力反對。

但是在聖像破壞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之後,拜占庭帝國確實出現了由衰轉盛的跡象。首先便是因沒收教會土地和財產導致國庫頓時充盈了起來,帝國皇帝便有著更多的資本能夠對國家進行建設,還能夠擴張軍隊,強化國防力量,這對整個拜占庭帝國來說都是利大於弊的。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帝國到了最後都是因為經濟不支才最終亡國。可以說,國庫的充盈使拜占庭重新有了回到巔峰的基本條件。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拜占庭帝國軍隊

但是,利奧三世卻將沒收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貴族。同樣,他也將這部分財產分給了軍隊一部分。分給軍隊是為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軍隊也可以利用這筆財富來購入或打造更好的兵器和護具。同時,軍隊也會因利奧三世的慷慨而更加忠心。

不過,分給貴族則明顯暴露出了利奧三世對貴族勢力的依賴和妥協的姿態。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從正常邏輯上來說,利奧三世既然選擇和宗教集團站在了對立面,那他就必須拉攏其他集團來鞏固自己對宗教集團的絕對壓制,最好的選擇就是拉攏貴族集團。否則一旦宗教集團拉攏了貴族集團,那麼即便他貴為帝國皇帝,也會成為孤家寡人,改革運動自然也會宣告失敗。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拜占庭帝國的軍隊

君士坦丁五世之後,聖像破壞運動慢慢走向終結

在聖像破壞運動還未取得徹底的勝利之時,利奧三世就在公元740年去世了,隨後繼承拜占庭帝國皇位的是其子君士坦丁五世。在這一問題上,君士坦丁五世採取了和利奧三世相同的態度,並加快了運動的程序,其手段也比利奧三世的手段更加激進。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印有君士坦丁五世和利奧三世頭像的金幣

君士坦丁五世不僅繼續限制著教會的收入和擁有的土地規模,還對聖像進行了大規模破壞。許多精美的聖像都在這場運動中被焚燬,雕刻在教堂牆壁上的石雕也因石灰水的清洗而面目全非。雖然教會對此也進行了瘋狂反撲,宣佈開除所有參與到聖像破壞運動中的基督教徒的教籍,但這都無法阻止這一運動的進行。君士坦丁五世意識到,如果想要儘快結束這場運動,並且使教會沒有反撲的可能,就必須強化中央集權。所以在接下來的時日裡,君士坦丁五世一邊加強中央集權,一邊繼續進行著聖像破壞運動,使宗教集團反撲的希望越來越渺茫。

進展的如火如荼的聖像破壞運動在即將宣告圓滿成功之時,意外卻發生了。公元780年,君士坦丁六世成為拜占庭帝國的新皇帝。但是因為其年齡過小,故而由伊琳娜女皇總攬朝政。伊琳娜女皇對於聖像破壞運動的態度和利奧三世及君士坦丁五世是截然相反的,她不僅宣佈終止聖像破壞運動,還將有關這場運動的檔案和演說稿都予以銷燬。然而聖像破壞運動已經持續了很久,好似一輛全速前進的火車,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夠停的下來的。所以即便伊琳娜女皇採取了一系列手段,但聖像破壞運動依舊沒有停止。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拜占庭帝國第一位女皇伊琳娜

當利奧五世成為拜占庭皇帝后,再一次掀起了聖像破壞運動,並宣佈伊琳娜女皇所頒行的政令全部無效,拜占庭帝國又一次進入了狂熱的狀態。為了擴大運動的規模,利奧五世還扶持了一名支援反對聖像崇拜的主教上位。然而,聖像破壞運動依舊沒有在利奧五世執政時期結束,而是繼續持續了下去。對此,吉林師範學院(今北華大學)的李麗在

《拜佔廷聖像破壞運動的影響》

中曾經提到:

“以攝政皇后伊琳妮為首的反對破壞聖像者大舉反攻倒算,不僅全面廢除了以前歷代皇帝破壞聖像的法令和宗教法規,而且對參加聖像破壞運動的僧俗人士大肆迫害。公元787年召開的‘尼西亞宗教會議’公開反對破壞聖像,下令人人崇拜偶像,並規定世俗君主無權干涉教務。”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印有利奧五世頭像的金幣

公元843年,米海爾三世繼位為帝。同樣,年齡過小的他無法親政,只能將政務交給狄奧多拉皇后處理。狄奧多拉皇后與伊琳娜女皇一樣,都反對繼續進行聖像破壞運動。狄奧多拉皇后以拜占庭皇帝的名義宣佈徹底終止聖像破壞運動,禁止破壞聖像。不過,先前曾經從教會手中沒收的財產則不予返還。即便是這樣,教會仍然對其感恩戴德,也不去追求先前的財產問題。至此,持續了幾個世紀的聖像破壞運動終於宣告結束,一切又回到了起點。

狄奧多拉皇后雖然終止了聖像破壞運動,但這並不代表先前幾代拜占庭帝國皇帝的努力都付之東流了。教會在經歷了這次“災難”後,基本上被剝奪了干涉世俗事務的權力,而世俗皇帝也因狄奧多拉皇后而不能再幹涉宗教世界,二者之間的關係又進入了非常微妙的平衡階段。不過嚴格來說,此時的世俗皇權已經凌駕於神權之上,這也是歷代拜占庭帝國皇帝所想要看到的結果。

發生在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皇權與神權之間的戰爭

終止聖像破壞運動的狄奧多拉皇后

結語

聖像破壞運動的本質原因是多樣的,不僅僅是因為基督教的內部之爭,更多原因在於此時的拜占庭帝國已經不能容忍教會的勢力如此龐大。在帝國鼎盛時期,即便教會擁有大量財產、土地和人口都無關緊要,因為帝國皇帝有著足夠充足的國庫儲備可以應對任何突發事件。但當帝國走上了衰敗之路後,帝國皇帝自然無法容忍宗教集團還擁有著龐大的利益,這才會不惜耗費幾個世紀也要打壓宗教集團的勢力。

在這場運動中,教會勢力遭到了空前規模的打壓,絕大部分的土地和財產都被劃入到了世俗皇帝的麾下,修道院的勢力再也不如以前那般龐大。但是,聖像破壞運動並不等於是禁止基督教的傳播,所以基督教的傳教活動並未在這幾個世紀內受到影響。

雖然聖像破壞運動使拜占庭帝國重新恢復了生機,但對於宗教文化的破壞卻是非常嚴重的。在這期間的聖像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也使聖像雕刻的技術出現了斷層,以至於後來再未出現運動開始前那般豐富的各類聖像。

參考文獻:

1。《從‘米蘭敕令’看君士坦丁皇帝的基督教政策》,劉愛蘭著

2。《淺析聖像破壞運動的宗教根源》,樊兵兵著

3。《拜佔廷聖像破壞運動的影響》,李麗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