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節氣節日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那麼它們是怎麼來的?

2022-02-26由 茜茜美妝教學 發表于 歷史

本文乃作者我不認識你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我國歲時節日的由來可以說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

(一)遠古曆法的因素。原始先民從事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等農事活動需要把握時間,那麼就要觀察天時,制定曆法。相傳黃帝時設五官,其中有考定星曆的官員。顓頊時設有火正官,堯帝時又設立羲和之官

“明時正度”

,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概念。

遠古時為了農業豐收,春種之前需要祈天祀地,秋收之後需要感謝神靈,所以就出現了春社、秋社,屆時要進行祭土儀式,具體時間分別在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祭祀節日。

節氣節日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那麼它們是怎麼來的?

春種

春社、秋社活動,後來在民間長期存在。人們丈量太陽的影子,把日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人們從冬至算起,太陽黃經每增加30度(約30天),便制定出一個新的中氣,一年12個月便有12箇中氣。它們便分別是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然後再從小寒算起,太陽黃經每增加30度(約30天)便會出現一個新的節氣,12個月就有12個節氣。它們分別是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這些中氣和節氣相交叉便形成了二十四節氣。這些節氣的制定,為農業生產的開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節氣節日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那麼它們是怎麼來的?

立冬大雪

早在遠古時,民眾就知道許多天文知識。明末清初大學問家顧炎武曾經說: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也。”

意思是說,夏商周三代以前,人人都懂得天文現象。

“七月流火”

,是種田人口中的話。

“三星在戶”

,是婦女們的話。

“月離於畢”

,是邊防士兵的語言。

“龍尾伏辰”

,是兒童歌謠中的詞句。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節氣,後來都形成了民俗節日。

(二)月亮圓缺的因素。我國傳統節日與月亮的朔望、圓缺也有密切關係。節日便是把一年季節漸變分成像竹節一樣的時間段。在節日日期的制定過程中,月亮的圓缺被人們格外關注。

因為遠古時期沒有文字和日曆,只能觀察天上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太陽每天東昇西落,它的光芒很刺眼。月亮有升有落,有圓有缺,而且光線柔和,成為人們晚上反覆觀賞的物件。於是在歲時週期中有了月的概念。

節氣節日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那麼它們是怎麼來的?

圓月

古人說的朔日、元旦,就是現在所說的初一,而月圓時則是十五,也稱望日、圓日。有時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一般仍是十五。古代一些節日就在朔日或圓日舉行,如正月初一為元旦,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一為寒衣節等。

(三)重疊數字的運用。我國先民很早就形成了數字信仰。他們認為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等數字相重疊是吉月吉日,或者是惡月惡日。

節氣節日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那麼它們是怎麼來的?

大年初一

一月一,就是後來的正月正,大年初一,這和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都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日子。五月五則是古人心目中的惡月惡日,這天要驅鬼避邪才能保證全家安康,所以也從反面形成一個大節了。還有民間忌諱的四月四,也是傳統的地方性民間節日。

(四)信仰祭祀的因素。在原始社會後期的靈魂崇拜、祖靈信仰和萬物有靈觀念,人們對天和地、日月星辰、大山大河、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的自然崇拜,氏族部落的圖騰信仰,以及後來漸漸形成的人神崇拜等等,都是節日形成的文化心理因素。

節氣節日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那麼它們是怎麼來的?

女媧雕像

比如人神,主要是民族人文始祖、民族英雄和各種功德人物。人文始祖中有伏羲、女媧、炎帝、黃帝和苗族始祖蚩尤,壯族始祖布洛陀等。民族英雄中被廣泛祭祀的有蘇武、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還有其他在維護百姓利益、進行發明創造的地方性神只們。比如工匠祖師爺魯班、毛筆祖師爺蒙恬、造紙祖師爺蔡倫、香粉祖師西施,以及醫藥祖師華佗等。

我國是一個善於造神的國家,從遠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人被捧上神壇,他們的生日、忌日或某個相關的日子都可能形成大小節日,有的形成了地方性廟會。儒教、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傳入,對後世節日的形成和增多、節日內涵的豐富和節俗的多樣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來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傳入,也使人們的信仰和祭祀物件更為多元化。

節氣節日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那麼它們是怎麼來的?

西施畫像

(五)宮廷的參與和提倡。我國傳統節日的初始時期大多由民間約定俗成,但也在上層統治者的率先垂範、下詔提倡之中加速形成。

漢朝時,文帝繼位後確定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親自上街觀燈,與民同樂。武帝信奉鬼神,因看病建立了太一神壇,正月上辛日大張燈火通宵祭祀,後來合併到元宵節中來。隋煬帝追求享樂,每逢元宵節都要在京城端門外設下數里戲場,調集幾萬人通宵歌舞。唐玄宗時,京師長安、東都洛陽和全國元宵夜更是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宋徽宗放

“鰲山燈”

長達48天之久。明清兩代從元旦到元宵的遊藝活動更為盛行了。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