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鬼谷子新解讀17——鬼谷子論內楗術技巧,引經據典

2022-02-20由 花開兩枝 發表于 歷史

鬼谷子內楗術的另一個應用技巧就是,進諫要借勢助力,要引經據典。獻計獻策時千萬別忘了為自己的說辭編織點金線讓自己閃光,套上一件金馬甲讓自己刀槍不入。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而內合。”

鬼谷子認為:“在進行獻策的時候,要遵循‘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這些規範,從詩、書中旁徵博引,在闡述時要提出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和君主想法一致時,就獻上計策;否則就順著他,以便離開。處理內外大事必須要得體、有分寸,合乎情理。要時刻揣摩謀劃事情未來發展趨勢,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只要策略恰當可行,就可以建功立業,名利雙收。”

“詩”,指《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西漢以後被尊為經。“書”,指的是《尚書》,是我們最早的記載古歷史和追述古代事蹟的著作。

這段話講了兩層意思,一是要遵循一個國家的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等的規範。二是要引經據典,借勢助力。因為,進諫的物件是君主,進獻的謀略是用來治理國家的,國家無小事,牽一髮而動全身。

為什麼要遵循規範呢?這得從國家的治理結構說起。

一個國家的治理結構是由制度體系、領導體系和價值體系所構成的一個大系統。

制度體系是國家一整套治理制度,具體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

領導體系是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實行人,包括君主、宰相等上下一眾官員。

價值體系是國家的核心價值觀,相當於我國現在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從國家治理結構的概念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遊說者的謀略物件是君主,最終是國家治理服務的,所以價值觀要和這國家的價值觀相同,符合制度、道德規範,才能融入這個社會治理結構中。

為什麼要引經據典呢?經典是智者對一些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經過了歷史的檢驗,在現實中又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金科玉律。

鬼谷子提到的詩和書是我們後世的《詩經》和《書經》,稱為經的典籍一定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相信這兩本書在當時有崇高的地位。《詩經》中的文字韻律之美,影響了唐宋文化,仍被今人津津樂道;《書經》中古代名人先賢德行操守,傳承兩千多年,至今仍被中國人所堅守。兩本著作內容上的權威性不言而喻。鬼谷子以這兩個經典為便例,想表達的就是,引經據典等於為自己的說戰爭時擎起了一面大旗,戰鬥中穿上了一件鎧甲,慶功時披上一件華麗的外衣,自有秀於外而惠於中的氣度。

引經據典對我們著重要的啟示。

首先,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文質彬彬、博聞強識、誠實守信”的正人君子形象,讓人一見就會肅然起敬。

其次,能增強說服力。如果案例來自經典,以史鑑今,就增加了論據的力度,更容易被理解認可。

第三,經典引路,拋棄自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總喜歡這樣表達,我如何如何。正確的做法是,要站在領導的角度上闡述觀點和方法,要用經典案例說明問題。主語排序應該是:前輩、領導、團隊、個人。總領全篇的是我們如何如何,團隊怎樣怎樣,領導的關心和幫助有哪些,從前輩那裡汲取了哪些營養。

第四,要勤於學習。一個人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可能涉足各個領域乃至某個領域的多個方面,所以從書本中汲取先賢先哲經驗是一個最簡單的辦法,特別是那些奉若經典的理論,已是被許多人的實踐證明了有價值的東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說話做事,更有高度。

戰國策有一段管仲論相的故事頗為經典。管仲得了重病,齊桓公就問管仲誰來接替他的相位。桓公提了幾個人:鮑叔牙、易牙、衛公子開方。管仲答:“鮑叔牙是個正人君子,他善惡過於分明,如果僅僅是好善尚可,但他記人一惡,終身不忘,沒有人能容忍得了”。“易牙為了迎合君王的口味,不惜殺掉親生的愛子,做成美食給你嚐鮮。對兒子如此,何況於君呢”。“開方捨棄衛國的侯爵,前來投奔齊國,其父母去世,也不回去奔喪。人情莫親於父母,他捨棄千乘之國,他必有超越千乘國的貪婪”。桓公不解地說:“平日裡,沒見過他們有什麼貪圖呀?”

管仲死後,齊桓公重用易牙三人,三人結黨專權,後來齊桓公孤零零地餓死在深宮,其死屍在床67日無人搭理。齊國也因此陷入動盪、戰亂中。

個人的歷史也是一面鏡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