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周朝(三)(一個孕育社會變革與轉型的朝代)

2022-02-16由 規則與制度 發表于 歷史

公元前781年,西周王朝的最後一代君主周幽王繼位。這個倒黴的君主剛上任便遇到了一次強烈的地震,古時候的人們迷信地認為這種災難的異常現象與王朝管理層的德行相關聯的。認為君主和輔政大臣的德行足夠的出色,那麼天人感應,自然上天便會給王朝帶來祥瑞和風調雨順。而要是發生了乾旱、地震、蟲災、水災、乃至日食、月食、彗星出沒等等這些當時的人們認為異常的災異時,便會將導致這些的原因歸咎於君主或者執政大臣的德行不恭,甚至不足以承擔王朝的管理。而這也是後世在各個王朝末年所出現的社會動盪乃至王朝更替的前奏與道德證明。周幽王剛剛繼位便遇到了這樣的地震,自然會有人將其與周王朝政治影響力的衰落這樣的事實聯絡起來,認為“天之所棄,不過其紀”。

“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史書中的詭辯——紅顏禍水。周幽王時期任用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而且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王朝真的是內外交困。而當時周幽王寵幸的妃子是褒姒,當時周王朝屬國褒國的一個女人。據記載,這個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周幽王想盡辦法為得美人一笑,而褒姒就是不笑。後來呢,“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也就是說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主動地將用來報警勤王用的烽火點燃,謊報戎狄來襲,結果當勤王的諸侯急匆匆的趕來的時候卻並沒有發現賊寇的蹤跡,而這樣千軍萬馬的混亂場景淨引來了褒姒的嫣然一笑。而周幽王見得美人一笑,也很滿意,後來多次故技重施,結果諸侯也就慢慢地不在相信這種幽王的烽火了。《周本紀》中記載,因為周幽王寵幸褒姒,想要將太子宜臼的母親(周王朝屬國申侯的女兒),也就是當時的太后廢除,改立褒姒為後,並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而宜臼則逃奔他外公的申國,向申國求救。這時申侯聯合繒國與犬戎進攻幽王。結果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地名)。這是公元前771年的故事,以此宣告了西周的覆亡。

當我們將這段精彩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看罷之後,再回首起當時王朝末年的紛爭,也許沒有“褒姒一笑”,周王朝也會分崩。據後來的考證,當時太子宜臼外公是周王朝屬國的申侯,在宜臼與伯服的太子之爭的時候,申侯聯結西北的犬戎打敗了周幽王,最終立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周平王將都城由鎬京(咸陽附近)東遷至洛邑()。西周滅亡,東周登場。

因此與其說“烽火戲諸侯”是王朝滅亡的原因,毋寧說在王權衰落、內外矛盾交困的條件下而出於王權繼承鬥爭的原因而形成的一個特例。這個特例即便真實的存在,也只不過是王朝滅亡的催化劑,加速了它的滅亡。就算沒有烽火戲諸侯,西周早晚也會在其他事件中滅亡,無法挽回,烽火戲諸侯只是一個機遇而已,是一個引子,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誘因。如果不發生這件事,也還是會有其它誘因的。而我們傳統的記載中為了王朝滅亡的原因經常習慣性地將其和君王崇信一個女子聯絡起來。夏桀與媚喜,殷紂與妲己,周幽王與褒姒等等,後繼不絕。如此一個顯而易見的荒謬觀念為何能夠傳承了千年並且被大部分的人所認同?如此一個沒有勇氣面對歷史興亡規律的論點為何能夠反覆印證?如此一個沒有骨氣的亡國理由為何能夠不斷地刻印在人們的思想中?“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歷史就是歷史,應該有她本來的面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