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電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國法律致敬的作品

2022-02-15由 開懷驛站 發表于 歷史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聊聊電影《十二公民》,作為一部致敬的作品,它在中國完成了致敬的目的。英美法系中的陪審團制度,是很多英美粉的嚮往,在電影中,讓陪審團制度透過模擬的方式,在中國實現,這就像一次試水,陪審團的成員們能盡其職嗎?

電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國法律致敬的作品

故事一開始,這十二個人中除了其中一名成員提出討論案件中那名犯罪嫌疑人無罪以外,其他人與其觀點相反,這也很符合故事的發展規律,為後來的情節反轉做出了鋪墊。那十一名成員提出犯罪嫌疑人有罪,事出有因,因為在已有的證據中,可以輕易的得出結論。

電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國法律致敬的作品

我想,在任何時候,我們的普通民眾,也會因此不加思索的得出這樣的觀點。但是,如若都這樣簡單,那一個人的生死豈不是太過卑賤?事不關己的心態,不生事怕得罪人的思維,讓我們手中難得的寶貴的權利被生生的浪費。就像電影之初,成員們絕大部分都在說趕緊完事,可以回家。正是這種態度,導致了不負責,辜負了法律制度的初衷,隨便的拿別人的生命開了一個玩笑,你笑了,但是他的命可能就沒了。

電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國法律致敬的作品

所以人們就永遠抱著旁觀者的姿態,用自己固有的簡單思維,去猜測,去判斷,去指責,去抱怨,甚至透過這個過程,將自己心裡最不平衡的地方,發洩出來:當有錢人與非有錢人發生衝突時,你會說富人欺負人,原因是你想有錢,而現實是你沒有。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判斷事物的能力在提升,情緒在控制,但公眾在突發的輿論問題面前,通常會在心理上同情弱者,時間長了,人們就會留下固有的思維模式,給社會成員貼上了標籤。就像電影裡演的那樣,因為犯罪嫌疑人是個富二代,他就被貼上了壞蛋的標籤,加上證人的證言,不用多想,兇手就是他。

電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國法律致敬的作品

當八號陪審團成員,提出了質疑時,其他人都在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在討論中,體現了很多內容,如陪審團團長一次一次的重複著,一個一個說,要按順序。比如要學會尊重,就是要等待他人說完話你再發表意見。比如你可以反對我的觀點,但是你要給我說話的權利。比如陪審團的任務不是去找誰是兇手,而是去討論已有證據能否證實犯罪嫌疑人有罪,等等。電影將法的秩序,效益,自由,安全,公平等價值充分體現。

電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國法律致敬的作品

縱觀整部電影,都是在用話劇的方式演繹,也可能演員都是話劇演員的原因吧,包括場地的背景,光線,晴雨隨著故事的進展不斷變化等等,都是典型的話劇模式。當八號陪審團成員在結束表決後,重返場地拿走落下的檢察官證件時,這讓我們不由得反省,我們有沒有真正去思考已有證據中的合理性?案件偵辦中的空白?雖然現實中我們很難做到這樣的程度,但是我們能不能盡力去想去做呢?

電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國法律致敬的作品

法律的權威,需要的是法律參與者的努力,我們珍惜了手中的權力,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才會站得住腳,扎得住根。言雖無鋒,但可殺人,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每一位公民受到平等,公正的對待,不能因其他因素受到傷害,只有如此,才有資格稱自己是一名法律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