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決戰維也納:歐洲人與奧斯曼帝國的命運轉折

2021-04-19由 歷史這樣說 發表于 歷史

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來說,除了暗無天日的神權和君權統治,各國之間的戰爭和勾心鬥角,還有一個重大的威脅,就是奧斯曼帝國的強勢崛起。

奧斯曼帝國原本只是小亞細亞半島上的一個小酋長國,卻在多代君王的努力擴張下,消滅了強大的東羅馬帝國,佔領了中歐、中東歐的大片領土,成為橫跨亞非拉三洲的大帝國,對整個歐洲都構成了重大的威脅。

決戰維也納:歐洲人與奧斯曼帝國的命運轉折

但在多年凱歌后,奧斯曼帝國也開始極盛而衰,但她仍然想著擊敗西歐強國神聖羅馬帝國,從而進入西歐。

1681年,神聖羅馬帝國軍隊進入匈牙利中部,當地的新教徒們給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四世送去了求援信,穆罕默德四世也想借此踏入西歐,立即開始集結軍隊。

1683年,穆罕默德四世率領20多萬大軍,向維也納進發,在途經貝爾格萊德時停留下來,軍隊交由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繼續率領。

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確定奧斯曼軍隊出發後,撤回了進入匈牙利的軍隊,並與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索別斯基組成攻守同盟,但兩人都沒有太多常備軍可用。

7月,奧斯曼軍隊前鋒逼近維也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帶著一眾親貴倉皇逃離首都,斯塔倫貝格伯爵率領2萬多名僱傭軍和志願者負責守衛維也納。

奧斯曼軍隊將維也納團團圍困,併發起進攻,維也納守軍也採取多種反攻城措施,但在一個多月的對峙後,奧斯曼軍隊將維也納城牆炸出一個巨大的缺口,但在守軍的猛烈反擊下,缺口被臨時堵上了。

不久,奧斯曼軍隊再次炸出一個缺口,守軍雖然又一次反擊成功,但維也納城內缺兵少糧,形勢岌岌可危。

決戰維也納:歐洲人與奧斯曼帝國的命運轉折

就在奧斯曼軍隊認為維也納唾手可得之際,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索別斯基率領2萬多名援軍趕到,德意志和東歐各地的4萬多名援軍也開始集結,準備向維也納進發。

奧斯曼軍隊雖然人多勢眾,但他們同樣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戰鬥力遭到嚴重削弱。

索別斯基成為聯軍統帥,親率波蘭軍隊作為右翼,奧地利皇家陸軍中將洛林公爵和薩克森選帝侯揚·喬治的軍隊為左翼,其他軍隊作為中軍。

奧斯曼軍隊加大攻城力度,企圖一舉佔領維也納,但守軍在援軍的支援下,士氣得到提升,一次次擊退進攻。

索別斯基首先命令左翼出擊,奧斯曼軍隊雖然人多,但是戰術落後,在戰場上吃了大虧,但穆斯塔法堅決不退,因為他擔心失敗後會被蘇丹處死。

在奧斯曼軍隊力量減弱的同時,索別斯基命中軍和右翼出擊,極大地打擊了對手,穆斯塔法在潰敗的定局下,悄悄帶著親信和財產逃走,其他人也開始動搖,最終變成一場大逃亡。

索別斯基指揮全軍追擊,奧斯曼軍隊遭遇沉重打擊,不僅戰死被俘無數,還有很多炮彈被繳獲。

維也納戰役成為歐洲人和奧斯曼帝國的轉折點,此後歐洲人對奧斯曼軍隊不再那麼恐懼,反而有點躍躍欲試,奧斯曼帝國則開始步步退縮,走向了下坡路。

決戰維也納:歐洲人與奧斯曼帝國的命運轉折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奧斯曼史博士卡羅琳·芬克爾在《奧斯曼帝國》一書中,擺脫西方中心視角和東方主義,是英語世界第一部以內部視角描寫奧斯曼帝國崛起至衰落歷程的著作,它試圖以一種更加中立的角度敘述這段長達6個世紀的歷史,從而獲得更多讀者的喜愛。

從13世紀末建國起,到穆斯塔法·凱末爾在1927年全面掌權,建立現代化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輝煌和落寞,令人印象深刻,書中對奧斯曼的成就與文明特色展示,也值得細細品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