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普魯士,一個彈丸小國為何最後會稱霸中歐?

2022-02-10由 淘盡英雄史 發表于 歷史

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建立的強大國家,如今德國的前身。

最開始的普魯士僅僅只是一個小小的山丘城堡,但是在歷代英明君王的領導下,最終戰勝了已經領導德意志諸邦國數百年的奧地利帝國,成為了德意志諸邦國新的主宰。

新生的普魯士踩在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廢墟之上建立屬於德意志人的帝國,也成為了西方列強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書寫下了屬於自己民族的傳奇。

普魯士的崛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這個過程中普魯士的先輩們頂著巨大的壓力前進,付出了慘重的犧牲才換來了最後帝國的建立。

不管這個國家日後怎麼樣,但是為了國家崛起而獻出了一切的先輩都應該被尊敬。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原本的彈丸小國,為什麼最後成為了中歐的霸主吧。

普魯士,一個彈丸小國為何最後會稱霸中歐?

普魯士最後可以建立強大的帝國其內部基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機遇環境

普魯士最開始就是靠近海洋的德意志邦國,坐落在波羅的海,北海沿岸的國度,最開始也僅僅只是神聖羅馬帝國內部非常不起眼的一個小邦國,但是他的地理位置十分的優越。

隨著西班牙和葡萄牙海權的衰落,英國正在逐漸成為新的海上霸權國家。所以海洋貿易逐漸從地中海地區開始向北海,波羅的海地區進行轉移。

原本就坐落在波羅的海沿海地區的普魯士也就因為海洋貿易熱點的轉移獲得了不小的發展。

後來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時獲得了勃蘭登堡的土地和選帝侯的位置。勃蘭登堡本身也是靠海,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北邊,所有的德意志北方邦國想要進行對外貿易都必須透過勃蘭登堡。隨後不久德國又獲得了東普魯士的領土,東普魯士位於東歐地區,本身就可以開啟東歐地區的商業市場,所以頻繁的商業活動也促進了普魯士的繁榮。

普魯士,一個彈丸小國為何最後會稱霸中歐?

德意志原先就有著優秀的經濟基礎

普魯士地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靠近海洋也有著良好的出海口。對外海貿的興起極大的推動了普魯士本國的商品經濟發展。

而普魯士的領導者都十分注重對於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所以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國內經濟的法令。

普魯士的國策是農業和商業並重的基本國策。

而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到來,普魯士也抓住機遇,帶動了國內的工藝技術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崗位,更進一步的推動了普魯士國內的經濟上升。

而歐洲其他國家對於新教教眾的排斥,使得很多信仰新教的優秀生產者受到迫害離開了自己的國家,而當時作為歐洲大陸上極為稀少的信仰新教的國家,普魯士也就成為了這些逃亡者的優良避風港灣。這些逃亡者多是掌握先進知識的知識分子和具有大量生產經驗的熟練工,所以這些人士的到來極大的促進了普魯士的科技進步。

熟練的生產工帶來的先進生產經驗也促進了帝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對於國家的經濟有著不小的好處。

帝國對於軍隊的重視,普魯士擁有著一支數量龐大而且戰鬥力強悍的部隊

普魯士統治者決定和本國國內的容克貴族階級合作,透過給予容克貴族更大的利益的手段使得容克貴族階級同意支援選帝后建立一隻強大的軍隊。

而且這隻軍隊因為容克貴族階級的古板傳統,在軍隊內十分強調紀律的重要性,所以普魯士的軍隊往往有著良好的訓練和極高紀律性,而踢正步也是從普魯士始起。

普魯士,一個彈丸小國為何最後會稱霸中歐?

普魯士國內將國家內部財政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來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也在國內不斷的提高的軍隊的社會地位和軍人的待遇,吸引更多的農民加入普魯士的軍隊為選帝侯而戰。

普魯士的人口遠不如奧地利、法國等國,但是卻擁有著一支歐洲規模排名第四的常備軍,並且這支軍隊因為其良好的軍事訓練和紀律性有著很是客觀的戰鬥力。

《普魯士的精神和文化》記載:必須解散德意志聯邦,使中小邦屈服,“德意志將在普魯士的領導下獲得最後的民族統一。

普魯士的統治者還很看重對於軍國主義的教育,建立了大量的軍校,鼓勵國內的人民從小鍛鍊自身的體能,培養整個國家的尚武之風。所以普魯士的新兵在剛剛入伍的時候就有著較為強健的體魄和較高的軍事素養基礎。

這支軍隊也確實起到它應有的作用,為普魯士擊敗了太多的敵人,是後世德意志帝國建立的不可動搖的重要根基。

普魯士的崛起除了其內部的基礎以外,來自外部環境的作用也為普魯士的興起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普魯士地理環境優越,但是地緣政治環境卻不好

普魯士本身的地理位置對於經濟的發展來說是有著不小推動作用的,但是其實普魯士的地緣政治環境並不是很好。普魯士作為一個德意志邦國,而且擁有著與周圍各國都有著差別的宗教信仰。

來自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宗教排擠一直是限制普魯士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普魯士的日漸強盛也使得它受到了德意志諸邦國的領袖,奧地利的忌憚,來自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壓力是很大的。

普魯士,一個彈丸小國為何最後會稱霸中歐?

普魯士的周圍有著波蘭,而波蘭長期以來對於東普魯士都有著覬覦之心,而且德國隔海相望的瑞典和隔壁的丹麥也對普魯士懷揣著敵意。瑞典甚至還曾經攻佔過普魯士的勃蘭登堡地區。

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是德國需要一支強大軍隊的基礎,同時也不斷的激勵著普魯士向前前進,那個時期的每一個普魯士人都有著一顆強國的心。

普魯士人靈活的外交政策為它在外交交往中獲得了不小的利益

普魯士的外交政策奉行的就是利己主義和現實主義,外交政策的變動隨著國家利益而進行變動。

誰對普魯士有好處,普魯士就和誰結盟,以圖透過盟約獲得最大的意義。例如普法戰爭,普奧戰爭中的盟約典範等等。

第三次反法戰爭時,拿破崙的法國為了安穩普魯士,所以向普魯士許諾將給予其在德意志邦國內的優勢地位。所以最開始第三次反法同盟開始的時候普魯士是支援法國的。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普魯士高層認為如果奧地利和俄羅斯都在戰爭中被擊敗,那麼僅剩的普魯士也將無法單獨面對拿破崙無可匹敵的兵鋒。所以普魯士果斷背盟,命令軍隊從巴伐利亞地區逼近法軍,企圖和奧地利和俄羅斯的軍隊前後夾擊法軍。

在《德國近代史》中科佩爾·S·平森說:強權是一切政治問題的決定因素。

普魯士,一個彈丸小國為何最後會稱霸中歐?

還有奧普戰爭時期,普魯士使用外交政策離間德意志各邦國和奧地利之間的關係,然後自己擊敗了驕傲的奧地利人,獲得了對於德意志諸邦國的領導地位,徹底取代了奧地利的位置。靈活的外交政策為普魯士自身來說帶來了不小的利益,義大利因為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失敗受到孤立,普魯士就拉攏新生的義大利,俄羅斯因為巴爾幹戰爭的失敗同樣受到孤立,普魯士就去拉攏俄羅斯。

最後普魯士在於強國林立的歐洲中最後脫穎而出成為了中歐地區的霸主國。

普魯士在歐洲有著一個強大的盟友英國,英國在普魯士還沒那麼強大的時候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七年戰爭之前,歐洲的局勢極為混亂。英國和法國之間為了爭奪霸權衝突不斷,而日漸分裂的神聖羅馬帝國內,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擊敗對方獲得對於德意志諸邦國的領導權,所以雙方之間矛盾尖銳。而英國和普魯士同為新教國家,奧地利和法國則是盟友,所以最後英國和普魯士走到了一起。

《思考與回憶》中說:俾斯麥多次向皇帝解釋自己的外交策略,他認為普魯士的外交政策不應感情用事,也不和和以前那樣古板,要根據對實力的正確評估而定。

普魯士,一個彈丸小國為何最後會稱霸中歐?

英國和法國在1756年簽訂了《白廳條約》,正式建立了兩國之間的同盟關係。

在後續的時間中,英國對於普魯士提供了大量的援助,這也為普魯士的崛起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雖然英國的目的也僅僅只是希望在歐洲扶持力量對抗法,奧,俄三國,英國本身不希望歐洲大陸出現一個無可匹敵的強大國家。

總結

一個國家的強大需要來自於國家內部的基礎,但是同時也需要外部環境的穩定。

所以在發展國內綜合國力的同時也要制定一套靈活的外交政策。而且普魯士的歷史向我們證明了一支強大軍隊的重要性,雖然經濟同樣重要,但是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還是會受到其他國家的欺負。

後來的普魯士成為德意志帝國後的歷史也一同證明了過於好戰也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最好的政策其實是在之間保持平衡,讓經濟和軍事互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為普魯士正名》

《德國近現代史》

《普魯士的精神和文化》

《關稅同盟與德國的民族統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