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每天500單,阿里的機器人會取代外賣小哥嗎?

2022-02-09由 精雕細課 發表于 歷史

《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

引發的話題已延燒多日,毫無疑問,能讓一個話題進入公眾視野,對新聞報道而言已經是成功。然而,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勢必是:如果這樣,如何解救困在系統裡的外賣騎手?

01 問題已知,如何解決?

對此,各方的反應不一:餓了麼率先宣佈將推出“多等5分鐘”按鈕,但這很快被視為“將矛盾轉嫁給使用者”,演變成“5分鐘事件”;美團則宣告將改進外賣配送系統,給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同時改進騎手獎勵模式,在確保安全的同時獲得更實際的回報;央視網的熱評“能幫外賣騎手‘脫困’的關鍵不在系統而在人”,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也許需要監管部門再嚴格一些”,並讓普通勞動者“都能夠被溫柔對待”。

這些解決思路,概括而言,都是旨在促進更人性化地對待外賣騎手,改進其勞動條件,畢竟這也是報道中最觸動人的地方,問題只在於如何最佳化系統、靠什麼來最佳化系統、又由誰來推動最佳化,這就涉及到技術研發、市場監管、激勵機制、法律保障和人文關懷等方方面面。經濟學者李楠近日也在《金融時報》撰文,直截了當地指出:“由演算法造成的問題,應該由演算法解決。應考慮到最壞情況,利用資料給出最優配送時間,才是合理‘彈性’時間,才能保證多方利益最大化。”

他指出了一個關鍵點: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這是一個有約束的最佳化問題,即在消費者的滿意度、外賣平臺的利潤、外賣騎手的收入這三者之間達到最佳平衡點,因而“在設計最優解法的時候,尋求在最差情形下的最優解,那麼就能保證騎手即使碰到最惡劣的情況,也能在規定的配送時間內完成任務”。換言之,這意味著在面臨不確定性時,在最壞的可能性下謀求最好的結果。

這的確是很有意思的思路,也比寬泛的“人文關懷”更具可操作性,但他遺漏了一點:如果在一個激烈競爭的市場上,只有做到最極端才能搶佔市場份額,那麼自己採取穩健的決策最佳化思路,無異於給對手可趁之機。說到底,誰來迫使企業導向這一決策方向?

每天500單,阿里的機器人會取代外賣小哥嗎?

餓了麼平臺給騎手的“衝單獎”

眼下我們所目睹的,正是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困境。外賣原本就是一個新開闢出來的領域,很多監管尚未到位也是自然之理(反過來,如果一開始就監管很嚴,也許它也就很難蓬勃發展起來),此時企業一方考慮的重點勢必是盡一切可能地搶佔市場,乃至無所不用其極。

公平地說,騎手這樣的普通勞動者其實決策思路也一樣:在珠三角,很多珠寶廠工人長期工作後可能吸入粉塵太多而傷害健康,但很多人求職時明知如此也不在意,因此,有經驗的勞工維權人士會去找已工作多年的老員工參與專案,這些人改善工作環境的意願比較強烈,樂於得到幫助;而剛進這行的年輕人,滿腦子想的只是多賺錢,健康受損的風險還是第二位的,就像餓肚子時不考慮將來是不是需要減肥。

很多時候,這也取決於當地社會心理的優先順序排序與取捨:國內在很多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恐怕服務品質都有所不如,但卻因費用低廉而更普及——比如計程車在日本算是專屬服務,非一般人所能用得起,但在國內倒不如說是一種普通的交通工具。大眾的心理總是想好處兼得,“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只不過在發達國家,人們預設以前者優先(高品質服務,但多花錢),而在國內,大部分人其實是預設後者優先(服務費低廉才能開啟市場,在這基礎上再期望獲得更好服務)。

也就是說,“穩健的決策最佳化”得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正常、規範的市場”,但問題之所以難辦,恰是因為國內市場尚未規範。這樣就沒有人會追求帕累托最優,因為即便有99%的人遵守規則,但剩下那1%的人卻還是可以透過破壞規則來獲得更大利益。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困住外賣騎手的,並不是演算法這個“小系統”,而是整個市場環境這一“大系統”。

每天500單,阿里的機器人會取代外賣小哥嗎?

美團外賣的“騎手排行榜”

02 系統變革的可能

要解決系統性的問題,包括演算法最佳化在內的各種改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改善問題的程度,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變革系統本身。這一點為什麼那麼難?這或許需要我們首先明瞭為何這個新領域能在國內興起。

簡單地說,外賣送餐模式成功的關鍵,在於它結合了最新技術(演算法)和最傳統優勢(人力便宜)。在國內各大城市,送餐費一般是5元,考慮到訂餐本身還有滿減、折扣,很多時候甚至在家等外賣還比堂食便宜——餐館也樂意,因為外賣是多出來的訂單,沒有佔店堂座位,換言之,

外賣騎手的人工費遠低於店面單位面積的租金。

在人力成本高的發達國家,外賣、打車、上門維修、僱保姆,都可說是相當奢侈的服務。我有個朋友在西雅圖,戲言說:“上海的白領抱怨生活成本高,可是他們時不時叫個外賣、下個館子,家裡請保姆,要過上這樣的生活,在美國可不是一般的有錢。”他自己在微軟收入也不低,可還是買了理髮工具,讓老婆給自己剪,因為街上最便宜的理髮店,清剪也要25美元,而越南小妹剪的“還不如上海老弄堂里老理髮店10塊錢的那種”。

至於外賣送餐,在倫敦一般要5英鎊,而日本很多店鋪更誇張:外賣價錢是堂食的兩倍,這幾乎就是完全不想給你送外賣了。

每天500單,阿里的機器人會取代外賣小哥嗎?

2018年外賣騎手收入調查

國內這樣低的配送費,還能賺錢嗎?能的。外賣騎手做得好,一般月入能拿到七八千,這跟在小地方謀生計相比,算得是高收入了。正因為仍有大量富餘的廉價勞動力,才為美團、餓了麼這兩大平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騎手儲備,因為“你不做,有的是要做的人”。

但顯而易見的是,既然配送費不高,那麼要賺得多,騎手就必須多接單,而要多接單就必須在演算法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就又會導向更激進的違章騎行,為了達成目標,安全的優先等級就靠後了。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是一開始就不可避免的:外賣平臺要火起來,就得靠送餐費低;這樣訂單倒是多了,但太多就忙不過來,無法及時送達;要想及時送達,演算法即便最佳化到極致,訂單暴增時(例如大雨天)也不行,除非多找騎手,但這樣平臺又很難盈利。這裡面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構成了低運費、訂單、盈利的“不可能三角”——如果要保障外賣騎手的安全和利益,最多隻能滿足其中的兩點,如果三點都想滿足,那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人手不足的騎手維持超負荷勞動狀態。

這樣一個系統性困境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有人提到,點外賣的使用者有“餓怒症”,但難道不能預約時間嗎?但這其實是沒用的,因為用餐高峰訂單太多,騎手來不及派送,哪怕你昨天預約了今天12點,勢必也還是有一部分單子無法及時送達。

每天500單,阿里的機器人會取代外賣小哥嗎?

9月17日,阿里“小蠻驢”亮相“自動駕駛、充4度電能跑100多公里”

另一種被很多人推崇的思路,則是技術研發:阿里不久前在雲棲大會上釋出了第一款機器人“小蠻驢”,號稱應急反應速度是人類的7倍,每天最多可以送500個快遞,即便在暴雨、高溫天氣都可以自動駕駛,更不會違規闖紅燈。但不難看出,這如果能推廣,一個必要前提是人力成本攀升到超過機器人,而在目前階段,即便這可能,也會造成一個新問題,那就是機器人的廣泛使用將使一些外賣騎手失業。

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其實遠不僅僅是外賣騎手的處境,而是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一方面,新模式在這裡之所以能蓬勃發展,正是結合了原有的優勢;但另一面,也因為新模式深深嵌入在社會結構之中,以至於根本難以脫離社會大環境而單獨取得根本性改變。在當下的中國社會,體力勞動者並不稀缺,這就很難免除職業歧視,而反過來說,如果像歐美那樣,水管工的收入堪比白領,恐怕中國的社會精英心裡又不知會不平衡到什麼樣。

就此而言,眼下的改善建議,只能是治標不治本——這倒不是說無法有任何改善,更不是說這些不值得做,只是說它不會動搖系統,反倒很可能最終完善了系統本身。如果要期望普通勞動者的處境獲得根本性改變,那其實有待於

中國社會本身的結構性轉型:等到有一天,人工費上升了,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沒人願意當騎手了,這才會對外賣送餐模式造成真正嚴重的挑戰,此時要麼引入機器人,要麼外賣費漲價,又或兩者兼有,訂單或許也將減少,在更規範的市場條件下如何達成盈利,這將是一個新的動態最佳化過程,但這,就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作者簡介

維舟

:作家,書評人,專欄撰稿人。

頂部